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
简介:
专门从事音乐活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成功人士。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他包括了全世界创作音乐的人,和演奏音乐的人。唱歌的人也算是音乐家。但他们有特别的名字是歌唱家。在音乐家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他不创作也不演奏音乐,而是负责指挥交响乐..[浏览全文]
NO.1 杜卡
杜卡(Paul Dukas,1865~1935)
法国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对新的音乐美学原则、技法的不倦的探索著称。
1882年进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杜波依斯等人。
1888年以康塔塔《韦莱达》获二等罗马大奖。早期受瓦格纳影响,在16年的《C大调交响乐》中较鲜明地显示出个人风格。
17年根据歌德的讽刺性叙事诗,用交响性谐谑曲形式写成著名的标题管弦乐曲《小巫师》,首演轰动乐坛,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古典传统规范中,完美地结合进幽默奇特的节奏、光彩夺目的配器和狂热紧张的动力,成为配器法的楷模之一。他的《阿里安与蓝胡子》是公认为印象主义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其芭蕾舞剧《仙女》也很著名;在一些钢琴作品中还表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1910年起在巴黎音乐院教授管弦乐法、作曲,直至逝世。
NO.2 彭德雷茨基
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
1933年11月23日出生于登比察(D?bica)。父亲是一位律师和小提琴爱好者。彭德雷茨基早年曾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岁进入克拉科夫(Krakow)音乐学校,同时在本地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
1954年在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8年毕业。
1959年,他的三部作品荣获华沙青年作曲家比赛金奖。次年他的作品在德国多瑙埃兴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n Festival)上演,受到高度评价。此后开始大量创作,并获得了意大利大奖(Prix Italia)、西贝柳斯金奖等一些国际性奖项。
1966-1968年任教于埃森福克旺音乐院(Essen Folkwang Hochschule),此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劳登的恶魔》,并于1969年在汉堡国立歌剧院首演,获得极大成功。此后接连又写了多部歌剧。
1972年起担任克拉科夫音乐大学校长。
1973-1978年还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与此同时,他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在作曲和指挥两方面都获得了国际声望。此后,他曾获得过奥地利、美国、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奖项,以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头衔。
1998年还受聘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
彭德雷茨基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成功的几个前卫作曲家之一。他的管弦乐作品,诸如《阿纳克拉西斯》、《音标》、《声音的性质之一》、小提琴和乐队的《随想曲》、合唱和乐队的《所罗门之歌》、《声音的性质之二》和《雅各布之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前卫音乐实验的成果,特别是《广岛受难者挽歌》,被视为是20世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大量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诸如自然声、密集音簇、音区两极化,以及弦乐演奏中的滑奏、近码乃至码后的奇异音响等,同时又充满着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人文精神。
NO.3 阿诺尔德·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1951年7月13日,勋伯格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NO.4 亚纳切克
莱奥什·亚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年—1928年),捷克作曲家。1854年7月3日生于摩拉维亚东部的胡克瓦尔迪,1928年8月12日卒于俄斯特拉发。亚纳切克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童年时参加过教会的唱诗班。20岁时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键盘乐器和歌唱,并在莱比锡和维也纳的音乐学校短期进修。23岁时,亚纳切克在布鲁诺师范学校任教。此间,他搜集整理了捷克主要地区摩拉维亚的民歌,并积极培养摩拉维亚的民族音乐人才。亚那切克曾担任过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捷克科学院院士、摩拉维亚作曲家协会。
亚纳切克的声乐作品主要是歌剧,这一领域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亚纳切克本人对歌剧的意义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歌剧“最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创作风格上,亚纳切克是一位彻底的民族主义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特别是摩拉维亚音乐的开掘与扬弃上。他成熟期以后的风格,实际上是从摩拉维亚农民语言和歌曲的节奏中成长起来的,他善于从语言中提炼出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的音调,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新颖独特的声乐风格。换句话说,亚纳切克是一位把语言当作音乐的作曲家。同时,亚纳切克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而不是诗歌创作歌剧的作曲家。这些都构成了亚纳切克最基本、最鲜明的创作特征。
亚纳切克一生共作有9部歌剧。最具代表性是《耶奴发》 (又译作《养女》,14—1903)和《卡佳·卡巴诺娃》(1921)。《耶奴发》描写了捷克农村姑娘耶奴发被一个蹂躏而始乱终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甘沉沦最终获得真正幸福的故事。《卡佳·卡巴诺娃》取材于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在这部作品中,交响乐的作用更为明显。亚纳切克在1917年创作了两部人物相同的歌剧《布鲁切克先生月球漫游记》和《布鲁切克先生15世纪历险记》,辛辣地讽刺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只会吹牛皮的地主。此外,他还作有歌剧《死屋》(1928)和康塔塔《阿马鲁斯》(17)。
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交响诗《卖艺人的孩子》(1912)。这部交响诗的曲调风格特点是他惯用的短小动机展开的手法,配器精致、细腻,给音乐染上一层朦胧、悲凉的色彩。亚纳切克的管弦乐作品还有根据H.B.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创作的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1918)、《布拉尼克叙事曲》(1920)、《小交响曲》(1926)、《小提琴协奏曲》(1928)等。他的著作有《戏剧中特殊语言的旋律曲线》(1909)、《民歌的节奏》(1909)、《论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发展》(1916)等。
NO.5 本杰明·布里顿
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 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NO.6 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维寄生于圣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肖斯塔科维奇九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很快就进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
1917年,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作曲家幼年时期就对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和十月等有所反映,此时他写了《自由领》《纪念烈士的葬礼进行曲》。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后来并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他在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能,在他毕 业之前就写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冈》写的歌剧、钢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10号)。《第一交响曲》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俄罗斯境外首演,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1923年、1925年,肖 斯塔科维奇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和作曲系。1927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二十年代的苏联正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音乐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同正在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展开了激战。肖斯塔科维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界的争议。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他既有令 人喜悦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但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极力要求自己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从中不断探索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
1937年10月21日,在列宁格勒第一次演奏他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47号),标志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进入了 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他除了创作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外,还为 一些电影配乐,如:《马克辛的归来》(1936—1937)、《沃洛恰耶夫的日子》(1937—1938)、《摇篮维堡区》(1938)、《伟大的公民》(1938—1939)、《带的人》(1938)等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自己的家乡列宁格勒,于是他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 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完成了作品编号60的《第七交响曲》。这一年,希特勒的德国以32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坦克师和一个骑兵旅,还有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猛烈进攻列宁格勒。
战争将要结束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于l944年 4月2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一百三十四家美国电台和九十九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美国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当全美国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于是在苏联重又引起一番对肖斯塔科维奇 创作的批评和争议。直至1947年,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这部作品再次获得了好评才算了结。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们把他的《第八交响曲》与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称为姊妹篇。
战后,肖斯塔科维奇用自己顽强的、创造性的劳动创作了与 自己的人民心心相印的新作──为保卫和乎反对战争而作的《第十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和电影音乐《易北河会师》等,在苏联和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中间流传和演出。
五十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对历史中的英雄形象 非常注意,连续写了一大批大型声乐套曲和标题性的交响乐,如以诗人的诗而写作的《十首无伴奏合唱诗》和《第十一(1905年)交响曲》。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富有歌唱性。
六十至七十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又创作了近四十部作品,其 中交响曲四部、弦乐四重奏九部、大型声乐套曲八部。电影音乐两部,重新修改的歌剧一部以及其它器乐协奏曲、室内乐作品十五部。他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编号为147号,其中获奖作品 为三十余部。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