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个富人对公平的感悟

一个富人对公平的感悟

来源:九壹网


 

一个富人对公平的感悟

 

从产生剩余价值的那一天开始,公平就摆在了人们面前。今天,公平、效率,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两大价值观的平衡问题。

 

 

 

  凿出来的“公平”!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发生“转型”巨变;80年代末,中国人开始膨胀“暴富”的梦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已经冒出了一批批“富豪”。他们光怪陆离的身影,有的走上了通往民族企业家的红地毯;有的则如行云流水,销声匿迹;甚至有的声名狼藉。

 

        而在2000年以后,全社会已经不厌其烦地反思起来:究竟怎样看待“富人”?

 

  孙寅贵,百龙集团的董事长,如今已然是一位“富人”。但无论他当年如何携“百龙矿泉壶”在媒体掀起波澜,却似乎从未做过发紫的“红人”,反倒获誉商界“怪才”。其实,他是敢于把自己致富的艰辛、出轨、失败和成就都和盘托出的极少数人之一。

 

  多年前,一本《总裁的检讨》让商界振聋发聩;今天,孙寅贵又用自己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积累起来的切身经历凿巴出一部十余万字的新书《公平?》,奉献给读者。

 

  这部书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偶然。人类从产生剩余价值的那一天开始,公平就摆在了人们面前。今天,公平与效率,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学领域探讨的课题,而是和谐社会两大价值观的平衡问题。有人如此评价这部书:“它是在灵与肉的煎熬中,感悟了社会、人生并升华到理性的思考。它抽象、总结出了生命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公平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必由之路的‘混血理论’。”

 

  在孙寅贵身上,有着机灵、果敢的率性,也有诙谐、自嘲的本领;有吝啬、耍横的脾气,更有率真、诚恳和善于思索的秉赋。亦正亦邪,才使他在社会的熔炉中游刃有余,但也代价沉重。孙寅贵在做企业的实践中思索出来的公平理念,很有普遍意义。而实现公平的途径,他认为:只能在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中找到。

 

  《中外管理》本期摘取书稿一二点滴,赶在付梓前独家先为刊发,以餮读者。

 

 

 

  铺就公平就是帮助富人自己

 

  “唉……现在中国的有钱人其实挺惨的。”我想,也许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有钱人,还没有学会怎样做富人。

 

  富人,不等于贵族

 

  “唉……现在中国的有钱人其实挺惨的。”这句话我已听很多人感言过了。为什么?我想,也许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有钱人,还没有学会怎样做富人。

 

  西方有一句话:一时可制造一个富翁,几十年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目前中国有许多人的确通过勤劳智慧,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并形成了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自以为自己就是中国的贵族,就应该像西方的贵族一样受人尊重。其实,这群人离贵族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他们在物质上可能算得上富有,但在思想和精神上仍是穷人。他们不仅缺乏应有的修养,而且还摆阔斗富,缺少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更有甚者竟会仗财欺人。他们给社会留下了为富不仁的恶劣形象,这不仅悲哀,而且可怕。一句话,这个群体还没有学会做富人,哪就谈得上贵族了呢?!

 

  莫用财富挑衅社会

 

  前不久有报道,山西一矿主富豪一次买了十五辆“悍马”吉普,给家族凡满20岁以上的男士每位一辆。在全国煤矿事故频发、矿工亲属泪流不止的现实状态下掺杂着这样的“音符”,这不只是不协调,简直是在种植仇恨。而就在同时,美国传来了“股神”巴菲特将自己价值370亿美元的股票,捐给了盖茨慈善基金会的消息。

 

今天你的确很有钱,而且是辛苦、合法挣来的税后收入,谁也无权干涉你的挥霍。但你千万别忘了你也是利用了社会现有资源才有今天的。你也许并未阻碍他人利用这一资源,但你一定在此之前相比他人取得了利用这一资源的优势,这已经不公平了。此时如果你不但不把这钱撒出去一些,平抑可能失衡的社会心理,反而用财富挑衅社会,自然就会种下仇恨的种子,就可能离死不远了。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富人集团都在自觉地用高额的纳税、大笔的慈善捐献、平和收敛的生活,营造一个尽可能公平的社会氛围。

 

  我们还没有公平的氛围

 

  今天的西方税制,是有效平抑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许多公共资源因非公平利用所产生的积怨,再由税收带来的福利和社会所得的合理再分配形成平衡。因此,西方人不仅对纳税很自觉而且很自豪,而对于不纳税的人,则给予痛恶和鄙夷。那是丧失公平!

 

  在中国,诚实纳税被指为傻X。对偷税没有羞耻感,就是有人被逮住了,往往还会报以同情,为什么?因为太普遍了,若不小心,逮的就是自己。晓庆大姐,如果她也像一些好莱坞明星一样,对社会有那么多的慈善贡献,她就不会为出租房屋没缴纳那几万元的税而在监狱呆上400多天,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了。这种事在西方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遭唾弃。但在中国,大家却同情她“就因为这点钱被关进去那么多天,多可怜”。

 

  目前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营造出公平的氛围。能作假就作假,这也许是我们社会教育的失败、宣传的失败,可能最根本的失败是公平观念的缺失。而观念的缺失往往起因于制度的失衡。也就是说,晓庆大姐同时也是欠公平或欠完善制度的牺牲者。说句公道话,她的400多天应该留给社会一些反思。

 

  社会最初不接受“新富”

 

  这种失败也构成今天中国富豪们的内心恐惧。据说重庆一家防弹车改装厂订单多得应接不暇。这些在西方属于政治要员的专属座驾,却成了中国富豪赖以安全的护身符。难道有了这种被动安全装备,就真的安全了吗?

 

  1986年,我可能是第一批私人买轿车群体中的一分子。那时候,第一批进入中国家庭的私人汽车是由波兰进口的菲亚特126P小车,两门四座,当时是9300元一辆。这批车主,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的人。其中有的是社会闲杂人员,他们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和政治背景,甚至是释放后的两劳(、)人员。所以这批人的社会总体印象不好,统统被贬称为“倒爷”,他们成为了现代中国第一批富裕的人。

 

  不小心我也成为这一行列中的一员。**搞发明、搞专利富裕起来,但那时广大老百姓对专利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当时住在东直门,那套房子是因为我的科技贡献,有关部门作为奖励给我的。我买的这辆菲亚特126P,真当宝贝似的,每天擦了又擦,洗了又洗。然而,几乎每天早晨,车不是被吐痰,就是有被人踹的脚印。整个社会对这群新富不接受。

 

  最严重的一次:中午我从楼上下来开车时,三四个小孩子站在车顶上玩,旁边的老头、老太太没有任何人过问。当时我很难过,我想,我一定要改变这个局面。

 

  “和谐”源自从我做起

 

  开始,我买了养鸡场用的那种铁丝网,做了一个临时车库,这下小孩是进不去了。结果没过两天的一个早上去开车时,哇!四个轱辘就剩一个了,所谓的车库也躺倒一边。这只是一种被动保护,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咱得采取主动保护才是生路。

 

  因为当时我所住的房子是刚完工的新房,附近建筑垃圾很多。我就选择了一个礼拜天的早晨,穿得干干净净,找了把铁锹和一些劳动工具把垃圾铲除和运走。我从早晨一直劳动到下午,来来回回进出的人都看到我在那里干活。渐渐大家都向我投来了一种敬佩的眼光。到了下午终于不断有人开始跟我搭讪了:“你是不是就住11楼的?”“是啊!”“那个小红车是你的?”“是啊!”有人就说:“我是协和医院的,你要是有事就找我啊!”也有人特别客气:“我是东直门安委会的,你要是扣了本、扣了车,找我啊!”

 

经过这件事,我一下子就和整个邻里关系和谐了。当时我住的那栋楼里,我是第一个装电话的。以前没有人来我家打电话,但是自从这事以后,有人就不客气了,敲门就说:“大哥,用一下你家电话。”我就觉得没有了隔阂。我明白,他们心里也一定认为,这个人不是“两劳人员”,是个好个体户。

 

  富人要寻求“主动安全”

 

  这当然还不够,还没有改变人们对整个新富群体的印象,我充其量不过是他们眼中坏人里的好人。

 

  有一天给了我一个机会。那天我车后正好摆了一辆很破的自行车,我于是挂着倒档,一下把这辆自行车轧坏了。随后我把这车放在电梯门口,拿一张大纸牌写上“由于我不小心将该车轧坏,请车主去1106号找我,或打电话去我单位——北京亚都建筑设备制品研究所,孙寅贵,电话XXXXXX”。

 

  告示牌在电梯门口摆了两天,才有人来找我,全楼的人都知道了:哦,这个人不仅不是两劳,也不是个体户,而是个科技人员,难怪那么有钱呢。一下子对我印象就改变了,我由过去坏人中的好人变成一个根本的好人,获得了尊重。我的车不再让我提心吊胆,一旦有小孩靠近,就有老头、老太太在旁边招呼:“小心,别在那玩,别把孙叔叔的车弄坏了……”从此我的车真的“幸福”了。

 

  这应该就叫“主动安全”。买个防弹车你就安全了?那是被动安全。你就是买辆坦克也总不能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吧!主动安全,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身处和谐社会的氛围里。

 

 

 

  富人的“安全”在回报社会

 

  中国的富人群体虽难以有专门的组织,但相对构成简单,他们以工商业主,金融、股市投资人和明星群体为主,起码可以排除世袭继承(即便有也很少)。那么中国现有的三大组织“工商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文学艺术联合会”应拿出精力来宣传、培训如何做好富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和谐,为其成员营造安全、幸福的生活氛围,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安全。

 

  《文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就提到过:通过引导先富者回馈社会的自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他的全部思想在1985年3月7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已经有明确表述:“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他认为,首先富裕起来的人有义务为社会公共事务做出贡献。对此我理解:铺就公平也是帮助自我。

 

  没有公平企业就危险

 

  一个组织最影响效率的是权力、义务、责任的分配,最大的管理烦恼还是对权力、义务、责任的执行监督。

 

  一桩离婚案引发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德国的一位亿万富翁和他妻子到办离婚。由于公司无法分割,夫妻双方又都不愿意和对方共同持有股份,最后,法庭判决男方支付女方5500万马克现金,公司归属男方。男方为筹措这笔现金,抵押了一切可以抵押的资产,求助了一切可以借贷的亲友,最后导致企业走到破产的边缘。这个案件在德国以至欧洲掀起轩然大波,全社会议论纷纷。

 

  该案平分夫妻共同财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男性们觉得男方承担了比女性更多的社会奉献和压力,对婚姻和家庭做出了远远大于女性的贡献,而仅仅分得了成果的一半。由此,越来越多的男人不愿登记结婚,同居就成了普遍现象。男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少,女性来自婚姻的保障也就同样越来越少。而这桩离婚财产分割案则使多数女性认为:它回馈给社会的是登记结婚骤减,女人生育热情大跌,出生率自然也就急速下降。因此,这一判决最大的输家将是全社会的女性。

 

就在此时,“必胜客”抓住了商机,请这对分飞劳燕做了一则广告:

 

  男女分坐餐桌两边,服务生端来一只比萨饼放在正中间,举起刀,量直了把比萨饼平均分成两半。女的很快吃完属于她的那一半,对男的说:“再给我一点吧。”

 

  男的立刻用手护住自己的比萨:“你那一半已经拿走了。”

 

  不管社会如何看待这桩离婚判决是否公平,恐怕最后只剩一个赢家,那就是必胜客了。有人指责必胜客,为赚钱在已经流血的社会婚姻状态上,又深切了一刀。

 

  而我们从本案则是否可以看出:公平,一个古老而简单的话题,经常使全社会为它尴尬。

 

  公平是效率的基础

 

  到底什么是公平?我个人认为:

 

  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一种感觉,而且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

 

  公平只能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是相对的;

 

  公平只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形成,同时,它也是有时效的;

 

  公平是对事先约定的认可,公平是最有成效的管理。

 

  公平是一种人与人或组织间的比较,是一个组织为其成员,相对其他组织成员,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和精神的感受,尤其要让其成员免于匮乏。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