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鱼类的饱与饥
(一)怎样判断鱼类饥饱   一看吃食时间长短。投喂后在3个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时适当增加;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而鱼群已离开食场,表明饱食有余,下次可适量减少。
    二看鱼类生长大小。四五月份,鱼开食后食量一天天增加,在1周或1旬的投喂计划中,要观察周初与周末,或旬初与旬末的变化。如果所投数量每天一样,到周末或旬末时,在2个小时内就吃完,表明鱼的体重增加了,吃食量大了,没有吃饱,要增加投喂量,一直到11月份开始捕捞,都可以用此法去识别掌握。
    三看水面动静。投食后如果鱼类没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频繁活动,这是饥饿的表现。反之,吃饱后鱼会钻到水里去。尤其鱼苗或鱼种如在水面上成群狂游,这是严重饥饿状态的标志。俗称“跑马病”。要立即投食,堵截狂游,否则会大批死亡。至于鲢、鳙一类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肥水鱼,可观察水质的肥瘦去判断是否满足其生长要求。当水质瘦时,用施肥办法去培养浮游生物。水质过肥,出现恶化苗头时,则要立即换水开机增氧,必要时投放敌百虫药物杀死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变瘦,然后再施肥培养水质,才有利于肥水鱼的生长。
    (二)怎样预防不发生饥饱   必须做到投喂“四定”。不能有什么投什么,有多少投多少,没有就不投。鱼谚云:“停食一天,白长三天”。有的承包户在农忙时往往只顾田头,忘掉塘头,停食几天的大有人在;有的将饲料集中投于不足10平方米的一个点上,导致鱼类吃食不匀、生长不匀、达不到计划产量;有的对饲料保管不严,霉变后未加处理就直接投喂,导致鱼病暴发流行,损失惨重。凡此种种,是养不好鱼的。据此,要想学会科学养鱼技术,必须先学会识别鱼的饥饱,坚持定量、定质、定位、定时的“四定”投喂方法,才能实现丰产丰收。
一年四季鱼塘管理技术要点
一年两季鱼即上半年养成鱼、下半年培育鱼种。一年两季鱼可提高鱼塘利用率,减少单位鱼产量的塘租,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其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一、鱼塘的条件 
  (一) 面积适宜,深浅适度 考虑到网捕和干塘捕鱼的可操作性,一般选择面积3~15亩,水深1.5~3米的鱼塘。 
  (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由于一年两季鱼塘鱼种、肥料、饲料、成鱼的进出劳动强度较大,因而更强调交通便利。 
二、准确掌握生产程序  
  准确掌握生产程序是一年两季鱼的重要保障。根据湖南省永州市的气候条件,历年的经验如下: 
  1~2月投放鱼种�3~6月加强投饲�6月起捕销售成鱼�7月15日之前投放当年夏
花鱼种�8~10月强化培育�11~12月保膘�年底销售鱼种。
  三、成鱼管理技术要点 
  (一)鱼种放养 放养时间要尽量提早,不能迟于2月。早放养可以让鱼种早适应、早摄食。放养前15天鱼塘必须彻底清塘消毒,清塘3天后施基肥。鱼种要求规格一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投放时必须进行免疫注射或浸泡消毒。鱼种放养以大规格吃食性鱼为主,放养密度可参照如下(尾/亩):0.2~0.5公斤草鱼250尾,0.2~0.5公斤鳙100尾,0.05公斤良种鲫100尾。 
  (二)加强饲养 一是提倡早开食,鱼种投放后就以优质颗粒饲料驯食,到3月初可达到正常摄食;二是4~6月加强投饲,每天分2次以鱼体重的3%~5%投喂,并搭配适量的嫩草、莴苣叶等青饲料。 
  (三)水质调节 由于每天投喂饲料,水质容易恶化,应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增加水中溶氧量,使池水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使草鱼不浮头。必要时应配备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增氧。 
  (四)加强鱼病防治 主要防治赤皮、烂鳃、肠炎、体表寄生虫病等病害,坚持以预防为主,每月进行1次水体消毒,每15天进行1次药饵投喂。 
  四、鱼种管理技术要点 
  (一)鱼种投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清塘消毒要彻底,杀灭野杂鱼;二是施足基肥;三是鱼种捕捞、浸泡消毒时操作要细心,防止伤鱼。 
  (二)放养密度 可参照如下:每亩放养7厘米左右草鱼种3000尾,5厘米左右鳙鱼种500尾,3厘米左右良种鲫鱼种100尾(当年可养成)。 
  (三)投饵施肥 投饵以颗粒饲料为主,7~10月强化培育期间应投鱼体重的8%~10%,每天投喂3次。施肥应根据水色,以有机肥为主,保持水质“肥、活、嫩、爽”。若发现水质变差,应及时换水。 (四)鱼病防治 草鱼种常见病有出血病和体表寄生虫病,可用出血散、稀土鱼药拌饲料投喂预防出血病。
生长旺季养鱼注意事项
鱼类生长旺季一般在每年6--9月,此期间水温适宜,饵肥充足,鱼类摄食旺盛,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应当注意,由于气温偏高,鱼类易得病。 
     一、注意加强投喂 
  1、投饵是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好、水质清新,可多投;反之,少投或不投。精饲料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好,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准。 
  2、投饵次数:上午9~10时及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 
  3、投饵质量:宜采用正规生产厂家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及鲜活贝类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 
  4、投饵地点:定点投喂。 
     二、合理施肥 
  7--9月以施化肥为主,每5~7天施肥一次,每次施尿素1千克或硫铵1.5千克。施肥时注意少施勤施,注意水质的透明度在25cm,以茶褐色为佳。 
     三、调好水质 
  1、定期加注新水,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5--20 cm,水质恶化时,宜采用换水措施。 
  2、使用增氧机:中午2~3时开机增氧。 
  3、药物增氧:每半月左右施生石灰15--20千克。 
     四、严防浮头 
  1、勤于预防:巡塘三次,重点是黎明、中午及黄昏,严格检查吃食情况和有无浮头之兆。 
  2、勤捞残饵、浮物,清除池内杂草。
3、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水质。 
  4、浮头时宜立即采取增氧措施,不可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五、注意综合防病 
  6--9月既是鱼类最佳生长季节,同时也是最易感染病害的时期,一旦鱼发病,传染极快,损失极大,故应抓好预防工作。 
  1、坚持清塘消毒,带水清塘,1米水深每亩用125--150千克。 
  2、鱼种消毒,放养前以2%~3%食盐水浸体消毒。 
  3、定期防病,用生石灰消毒,水深1米每亩10--20千克。 
  若发现鱼病,及时请专技人员正确诊断,对症下药,不可讳病忌讳,终酿苦果。
同是鱼类浮头 防治方法不同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鱼类会经常出现浮头的现象,但有的是因“缺氧”而浮头,有的却是因“硫化氢中毒”而浮头。同是鱼类浮头,起因不同,防治方法也各异,若不能加以区别,盲目用药,会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一)池鱼“缺氧”症状及防治措施   天刚亮时,由于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水中溶氧最低,呼吸困难,鱼就游到水的表层,不停地将口伸出水面,吸取氧气,称为“浮头”。当日出后,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逐渐增加,鱼的浮头现象也随之消失,这是鱼类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也是检验池水肥度是否适当的标志之一。如果鱼类在下半夜,特别是在早晨3点钟左右就开始浮头,日出之后也不见下沉,人在岸边拍掌或用物击拍池水,鱼类也毫无受惊吓之反应,严重者迷失游动方向,横卧水面或头撞池岸。此为严重“缺氧”引起的浮头,如不立即抢救,会出现“泛塘”,造成大批鱼死亡。 
    预防“泛塘”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施肥用量,以免造成水质过肥,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发现池塘水质过肥,应及时加注新水,以降低水质浓度,增加溶氧(水源方便的池塘,在夏秋两季,应定期向鱼塘内灌注新水,每月1-2次)。 
    “泛塘”的抢救措施:一旦发现鱼类严重浮头,水源方便的池塘应立即冲进大量的新水,一直冲到塘里的鱼恢复正常为止。水源不便的池塘,可按每0.067公顷水面平均水深1米,任意选用下列物品之一进行抢救。增氧剂1公斤,分几处直接撒在占池塘总面积1/3左右处,造成局部富氧区;食盐5公斤,放锅内炒成黄色,化水全池泼洒;石膏粉2.5-3.5公斤,化水全塘泼洒;明矾1.5-2.5公斤,化水全塘泼洒;黄泥10公斤,水调成糊,然后加人尿50公斤,搅拌后全池泼洒。 
    (二)池鱼“硫化氢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   池塘养殖过程中,有时发现鱼类在下半夜和天刚亮时并不浮头,而白天却出现了类似浮头的症状,采取药物增氧措施后,“浮头”
现象并不见缓解,反复数天用药,情况也不见好转。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死鱼现象,死去的多为底层的鲤、鲫。与此同时,池塘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为“臭清水”。严重的在池边和下风处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导致鱼类中毒的硫化氢主要产生在池塘的底部,因底部有机质丰富,加上溶氧不足,pH值偏低,这样一来硫化氢就很容易产生了。鱼类对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过量,池鱼就会浮上水面,症状类似浮头。鲤、鲫是底层鱼类,最早受到硫化氢的毒害,也就可能最先死亡,这就是池鱼的硫化氢中毒现象。 
    防止池塘中出现硫化氢的危害,主要应抓好三件事:一是彻底清塘。利用冬季鱼类干塘起水后的空闲期,将池塘底部各种杂物和多余的淤泥彻底清除干净。二是做好定期注排水工作。养殖期间,特别是炎热季节,先将池内的老水排去1/3,然后再注满新水;也可上进下出进行换水,每月1-2次,增加水体溶氧量。三是定期施用生石灰。按水深1米,每0.067公顷水面用生石灰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20天左右1次,调节水体pH值。当硫化氢的毒害已经出现的时候,可采取排出底层水,加入含氧丰富的新水的办法来缓解。
鱼种放养的高产技术
清塘消毒。鱼塘要清除污泥,护好塘坡。在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50~75分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施好底肥。消毒6~7天后的鱼塘,应灌水施肥,一般每亩施发酵过的猪、牛粪5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350公斤,使鱼种下池后有充足的饵料摄食。
选好鱼种。俗话说“种好鱼满塘”,投放优质鱼种的标准是:肉质肥满结实,体形正常,鳞片完整,体表光滑,体质健壮,眼睛明亮,跳动激烈,逆水性强。放养鱼种要求大、中、小鱼种合理搭配混养,实现轮捕轮放,有利于提高产量。一般要求,一龄鱼种体长达13厘米以上,二龄鱼种体重250克左右。
鱼种消毒。用3%~4%食盐水浸泡鱼种5分钟,或用10%的漂白粉,在水温10~15℃时浸洗鱼种20~30分钟。
鱼种放养。鱼种放养一般在水温10℃左右时较为适宜。每亩产500公斤成鱼的池塘,应放养鱼种500一1000尾。水质较肥的池塘,以放鲢鳙为主,搭配一些草鱼及其他鱼种。若池塘水质较瘦,青饲料供应充足,应以草鱼为主,搭配其他鱼种。
人工免疫。为了预防草鱼出血病的发生,草鱼种下塘前要进行免疫注射,或浸泡免疫。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