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附中 李文莉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
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及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准备过滤实验的实验用具;
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的flash动画。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 排泄和排遗 排泄的途径: 排汗、排尿、呼吸 | 思考排粪便和排尿的不同,区分排泄和排遗。 思考排泄的途径。 | 简介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介绍排泄的概念。由问题:排粪是不是排泄?引出排遗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排泄的途径。 |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 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和模型,思考: 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 展示挂图和模型,以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和模型,获得有用信息。 |
肾脏的过滤作用 | 完成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认识到实验模拟的是肾脏的过滤作用。简单叙述血液经肾脏的过滤后,成分有何变化。 | 提供实验用品,介绍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分析实验模拟的现象。 |
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 观察挂图 资料分析,自主学习,提高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资料推测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 | 人的每一个肾都含有100万个犹如“过滤工厂”的肾单位。挂图展示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获得有用信息。 |
尿液的形成过程 | 通过观看动画,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 | 提供flash动画,引导学生描述尿的形成过程,适当补充。 |
尿的排出过程 | 温故而知新,对照泌尿系统的挂图总结尿液是如何排出的。 |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推测出尿的排出过程。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我们每天要获得各种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在生命活动中也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起来会使我们生病。因此我们的身体就象打扫房间、清除垃圾一样,把这些废物收集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
教师:介绍排泄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排粪便是不是排泄?”。
学生:分析粪便的成分,比照排泄的定义,得出结论“排出粪便不算排泄”。
教师:给出排遗的定义,引导学生比较排泄与排遗的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归纳出排泄的途径:排汗、呼吸、排尿。
教师:以事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兴趣。展示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总结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根据结构特征结合书本,归纳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血液进出肾脏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
教师: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象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时,它们将废弃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肾是如何过滤血液的,我们不妨以实验来模拟一下。介绍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观察思考:那些物质通过了滤纸,那些没通过?说出模拟实验中滤纸、液体、滤出物质分别代表肾过滤过程中那些器官或物质。试述血液经肾脏的过滤后成分有何变化。
教师:介绍每个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犹如一个“过滤工厂”。展示肾单位的挂图,,指出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组成的。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尿液和血浆成分的变化,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不同。
教师:归纳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尿液成分的不同,对照挂图,提问: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何作用。
学生: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让小分子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的物质仍留在血液中,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
教师:点出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比较原尿(150升)与尿液(15升)量的巨大差别,引导学生思考:原尿中大部分成分并没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它们去哪儿了?
学生:分析得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教师:出示尿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和挂图。
学生:对照挂图,试叙述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肾脏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出体外的?
学生:回顾本节前面的知识,描述出尿的排出过程。
教师:提出排尿的重要作用和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教学反思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日常积累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
就宏关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模型、实验、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案示例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附中 李文莉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
2.了解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式;
3.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培养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农田施用化肥好还是人粪尿好”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一、导入:以具体数字引导学生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思考、讨论:人粪尿对人类真是“一无是处”吗?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废”为宝? | 列数字、提问题 |
二、人粪尿的价值:同化肥相比,有污染小、来源广、肥效持久、养分全、成本低等优点。 | 阅读资料分析,认识人粪尿的价值。以“农田中施化肥好还是人粪尿好“为论点,各抒己见,比较得出人粪尿的优点,近一步认识人粪尿的价值。 | 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粪尿的利用价值,组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析人粪尿同化肥相比的优缺点。 |
三、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的原因 | 思考:人粪尿可以直接作为肥料施于农田吗?为什么? | 提出问题 总结无害化处理的原因。 |
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及原理 | 讨论:怎样对人粪尿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有那些?都应用了什么原理? | 引导学生讨论 点出微生物处理法的优势。 |
四、生态厕所的介绍 | 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生态厕所。 |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
五、学以致用,对照当地人粪尿的处理和利用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 | 了解当地人粪尿的利用情况,提出改进计划。 |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人从生物圈摄取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排到环境中去。列数字: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千克的粪尿,算一算我国每年有多少人粪尿排到环境中去?如果这些人粪尿直接进入环境,对环境是个巨大的负担。人粪尿对人类真是“一无是处”吗?有没有办法使它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见解,得出结论:人粪尿是可以利用的。
二、人粪尿的价值:通过资料分析,学生认识到,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含氮、含磷、含钾等多种无机盐,可作肥料,维持农田的生产能力。因此它不是“一无是处”,可以变“废”为宝。但是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化肥,还需要用人粪尿作肥料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以“农田中施用化肥好还是人粪尿好”为论点,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课下准备的资料进行辩论。重点在环境保护、来源方式、价格成本、肥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同化学肥料相比,人粪尿具有污染小、来源广、肥效持久、养分全、成本低等优点。而且我国农民长期经验也证实农家肥在维持农田的生产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三、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首先应点出为什么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施于农田,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和农作物,近而传播疾病,给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消除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方式这部分尽量避免教师直接讲述,教师可设问,引导学生阅读。如设问题:怎样对人粪尿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有那些?都应用了什么原理?教材上介绍的两种处理方式,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原理,这些处理方式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是将人粪尿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
四、生态厕所: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环保新科技——生态厕所。对于新出现的事物,学生有较大的兴趣,教师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比较出生态厕所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厕所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最后,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对照当地人粪尿的处理和利用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人的活动离不开生物圈,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未来。
本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不拘泥于教材知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现场,参观生态厕所,请工作人员讲解生态厕所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所限,我们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本节内容。在课堂上,为避免枯燥的讲授,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用辩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使他们思考,完成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时,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是有效途径。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不少感受,应鼓励他们针对当地人粪尿处理的情况,向环保部门提出可行的改进计划,用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
总之,本节内容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个人见解,在辩论、讨论中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教案示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第一课时 | 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 | 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 | 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
眼球的结构 | 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 |
第二课时 | 近视的成因和矫正 | 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 |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
用眼卫生 | 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 ||
第三课时 | 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 | 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 |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
用耳卫生 | 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 |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学生:阅读课本94页,回答。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
什么是学习?怎样才能学会?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调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释信息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地科学地解释信息,就是说这个知识学生学会了。
反思自己的教学时,我经常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就听得懂;有的老师讲,学生就学不会?”这当然是这些老师教学设计有问题。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教学设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必须围绕学生的经验来设计和组织。
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以经验为桥梁的。即使是再难的知识,只要能够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循循善诱,学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反之,脱离自然,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即使你表演得天花乱坠,也不可能指望学生会明白。
几十年前,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学生就曾经批评一些物理教材涉及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现象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物理现象,不过是用一些字来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供学生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例如,对摩擦发光的定义是:“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出的光……”这样的句子没有说明撞击的是什么晶体,为什么会发光。学生即使把这个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回家后仍不知该这样做实验制造出一星半点的摩擦发光。如果在教材里这样介绍摩擦发光:“当你在黑暗里拿把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的光。其他晶体也有类似的效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现象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学生学习后就很容易做个实验亲自看看摩擦发光,而这将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也只有这种能揭示知识和生活联系的教科书和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设计中没有用课本上提供的“眼睛和照相机”的对比设计问题情境,因为我认为学生对于照相机是不熟悉的。相反,我认为放大镜的聚光作用是每个孩子的游戏内容。他们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可以将光线聚集清晰。所以,我设计了从放大镜引申出晶状体,再引申出眼球的折光系统的教学顺序。从实践中看,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
在课程中,我也有很多遗憾的感觉:一是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机会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太少了。因为课时的,远视、散光、白内障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带领大家讨论。如果能够让有这些知识的同学谈论一下,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经验,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作用。二是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还很值得推敲。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成分调动学生兴趣、和学生生活环境结合不紧密的现象。
在课程中有一个细节是我坚持多年的:根据中医理论,带领学生重新学习和认识眼保健操。学生在小学学习的眼保健操,由于年龄和能力的,很多人按摩的穴位根本不对,起不到效果,也就丧失了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的兴趣。无论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还是从弘扬中华医学、培养爱国情感出发,带领学生重新学习和认识眼保健操是很必要的。这当然要老师首先自学中医理论才能指导学生。
教案示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附中 李文莉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
1.硬币若干;
2.神经系统的挂图或模型;
3.神经系统功能的录像;
4.不同细胞的图示及神经细胞的模式图。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以一个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即使一个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很多器官的配合,进而引出“神经系统”一词。 | 完成活动; 思考:在这个活动中都涉及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协调一致受什么指挥? | 指导学生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
神经系统的组成: 扮做医生,为患者诊断,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 | 观察四位患者的病症,找出病因,分析脑、神经在身体内起什么作用。 | 展示四位患者的病症,引导学生在诊断中得出结论: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神经组成。 |
神经系统的功能 | 观看录像,总结神经系统的功能。 | 播放神经系统功能的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神经系统的功能。 |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比较人体不同的细胞,发现神经细胞的结构特点,进而分析神经细胞的功能。 | 观看不同的人体细胞示意图,思考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有什么不同,分析神经细胞结构特点,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 展示不同的人体细胞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的不同,进而归纳出神经细胞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屏幕显示教材97页中描述的四位患者)如果你是位神经科的医生,这四位患者找你看病,请你为他们诊断一下病情。
学生:(观察屏幕,思考后)老人的一侧肢体不能活动是由脑血栓引起的;
运动员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是由于腰部脊髓受到损伤引起的;
小伙子由于右侧坐骨神经受到压迫引起右下肢麻木和疼痛;
妇女失明是由于脑颅内的肿瘤压迫了大脑的原因。
教师:肢体不能运动,问题出在脑部;右下肢麻木、疼痛病因在坐骨神经,你认为脑、神经在身体内起什么作用?
学生:调节人体的各种活动。
教师:脑、神经可以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它们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前面的活动你对神经系统还有什么了解?
学生:神经系统可以协调人体的运动。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神经遍布在全身各处。
教师:脑与四肢和眼睛之间,脑与内脏之间,脊髓和四肢之间都具有神经联系,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展示人体神经系统的挂图,指出各组成部分在身体的位置)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又如何呢?
(插播录像)
学生(根据录像):总结神经系统的功能。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等(屏幕显示不同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展示神经细胞模式图)神经细胞和前面几种细胞有那些区别?
学生:细胞体上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
教师:简单介绍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的概念,点出神经元的突起末梢相连接,有利于传导神经冲动。
教案点评:
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而本节内容就是为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如何调节生命活动做准备的。由于本节内容以结构组成和功能为主,课堂上易出现繁琐和沉闷的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成为本节授课的难点。
案例以活动引线,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各器官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器官协调一致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配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以会诊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挂图结合录像,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各组成在人体所处的部位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解,易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于神经元,通过几种人类细胞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神经元的结构特征,进而归纳出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可谓水到渠成。
教案示例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附中 李文莉
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4、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5、了解复杂反射建立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本节的重点;反射弧的结构,如何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是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望梅止渴”的电脑课件;
2、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复杂反射建立的图片资料。
3、准备一个纸盒及一些牙签。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引言: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 | 配合老师完成活动:一名学生把手伸进纸盒后,马上大叫一声,把手缩回来。 思考:你认为这个活动主要在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 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
完成膝跳反射实验,总结反射的定义。 | 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思考: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什么特征。 | 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以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思考题的同时总结出反射的定义。 |
|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