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2012年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整理三次科技与中国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2012年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整理三次科技与中国的关系教案

来源:九壹网


      三次科技与中国的关系

      阅读下列文章: 500年中国寻梦

      ——中国曾经错失的三次机遇和现在面临的第四次机遇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中国在这三次机遇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因而给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条件抓住却没有觉察而错过,结果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第二次是强烈意识到了机遇,并进行相当的努力,但终因没有把握关键重点而再次错失,其结果是中国在“千古变局”之下,不但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还被近邻日本甩到后头;第三次机遇期到来时,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晰,最终可谓把握了一半,仍然没有实现中国复兴的梦想。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第四次机遇的挑战。

 

 

 

      第一次机遇期: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

      中国面临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竞争对手是西欧。

      转折点发生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文艺复兴、宗教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欧洲抓住这次机会,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可以说,一开始中国具有更好的潜力。

      但中国没有能力把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力量。西方的大航海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结构”。

      而中国的航海,则出于向世界显示中国皇帝的权威和富有,所到之处赐与当地量的财物,以换取当地人对中国皇帝的“臣服”。缺乏利益生长的航海,无法触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统治者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的绝好时机,因而最后以一道圣旨叫停而告终。

 

      在全球历史展开的关键时刻,中国将力量转向内部,把无穷无尽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者。

 

 

 

      第二次机遇期:中日的洋务运动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

      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中日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历史向中日两国提供的机遇也相差不多。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快车的幸运者,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打败了中国,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也是惟一的非西方大国。

 

      中国也强烈意识到了这次机会,同时以洋务派为中心力量的改革派在发展军事力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当时北洋水师的总吨位、铁甲的厚度及装备的大炮,并不比日本海军逊色,结果甲午海战一败,充分说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方式的低效。

 

      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进行试图调和矛盾的逐步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勉强地扩大仿效西方模式的领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朝廷覆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领域扩大的过程与线索,先是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再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最后终于发展到政治领域。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这样一种努力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并不致命,甚至戊戍变法的夭折也不一定注定中国政治领域改革希望的彻底破灭,但历史给予的战略机遇期不会专门为中国而延长,随后的义和团运动、辛亥,多次的国内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发展自我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机遇:中国只把握住一半

      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第三次战略机遇。与前一次机遇期相似,在战败废墟上需要重建国家的日本,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参照。

 

      在被美军占领这一特殊条件下,日本一方面在政治外交上听命于美国,另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苏联对峙创造的发展空间,借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的机会,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再次赶上了第三次科技的快车,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创造了“日本奇迹”。虽然日本还没能成为世界大国,但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而中国只能算是抓住了这次机遇的一半。

      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这一重大的机会。中国与苏联结盟,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利用美苏对峙的机会,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又与美国改善关系,开始利用美国和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中国的力量。到冷战结束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之所以说中国只是利用了一半机会,是因为中国对这次机会的利用在前期是不自觉的,选择方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也丧失了一半的时机。

 

 

      请回答:说明三次科技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为什么三次都没有得到发展?并简述世界三次科技分别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清朝中后期

      中国未得到发展的原因:受政治和闭关锁国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

 

      第二次科技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清朝封建统治

      中国未得到发展的原因: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且很快失败,外国资本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强,先后发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三次科技

      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

      中国未得到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刚开始时,处于半殖半封社会,列强长期侵略和旧中国统治阶级腐朽。建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科技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影响,“左”倾思想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教育发展经常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好机会。

 

 

 

 

 

      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我国的科技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50年代发展缓慢,“”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到了80

      年代,有些领域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第四次国际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概括地说,一段时间要成为国际战略机遇期,一般包括三个条件:一是较好的和平环境,主要国家之间没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二是出现能够促发生产力跳跃发展的重大发现与发明,这一点在第一次机遇期中体现为地理大发现与随即开始的第一次科技,在后两次机遇期中体现为第二次科技与第三次科技;三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就国际战略机遇的第二个条件而言,全球正在进行以信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这为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创造了机会。印度软件业的迅猛发展体现了这种可能.中国的汉字与信息技术存在融合的优势,汉字的输入速度甚至比英文字母还快;而使用汉语和汉字的人群总数甚至超过使用英语的人群,为信息技术的汉化和在汉语汉字人群中的运用提供了强大的市场经济动力。中国能够在短短10年中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市场,表明了中国发展信息技术的巨大的潜力。

 

      当前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这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要使所有国民都感受到经济发展之惠,更要求各个领域全面达到现代国家的标准。作为失去第二次机遇的教训与日本成功的参照,一个国家的成长,只有全面齐头并进,才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发展,一个高度积累但不健康的经济体还极有可能轰然崩溃。所以,为经济及时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保证中国在这一次的机遇中能够真正走好、走远。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