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血液教学设计教案

血液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九壹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

                      

天华中学     朱海敏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一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书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品设计、鸡血样品、人血永久涂片

教学法

谈话法、实验、讨论、小品表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引入

 

3分钟

提出相关问题,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问题,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8分钟

  1. 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 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3.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1. 回顾验血过程。
  2. 认真阅读,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
  3. 评价血常规化验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血液的成分

6分钟

  1. 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3.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 讨论思考,并尝试说出血液的成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为下文做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5分钟

  1. 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 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1、仔细观看小品,从内容中获取有用知识。

2、说出贫血、发炎、化脓、止血、血友病、血栓的原因。

3、讨论总结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通过有趣的小品表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8分钟

  1.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 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1、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观察与思考。

2、观察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并小组讨论。

3、提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探究实验,把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3分钟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阅读、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总结

2分钟

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思考问题

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演示实验、小品表演及显微镜的观察,都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以小品方式把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有趣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闪亮点。

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以实验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根据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特点来辨别和认知,因此没有达到探究实验的目的。基于教学设备有限,我只能用显微镜的指针分别把红细胞和白细胞显示出来,让学生轮流来观察,但时间又有限,因此效果也不大好。通过这节课让我了解到学生对探究实验掌握情况不大理想,即使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还是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推测,日后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备课要非常仔细,把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必须考虑周到。如使用显微镜时只能一个人观察,很难有共鸣,因此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教师使用带有摄相头的显微镜),但面对有限的教学条件,更应多思考,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归纳、提问小结

结束

教师提问

学生活动

课外阅读、课后练习

教师点拔作结

学生观察、思考

CAI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显微镜观察

教师点拔作结

CAI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常见的与血液有关的疾病

学生讨论、归纳

CAI

血液的成分

小品表演

学生思考、归纳

教师点拔作结

演示实验

教师点拔作结

血常规化验单

CAI

学生活动

调动情感

 

附:教学流程图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