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BUCK电路手册笔记

BUCK电路手册笔记

来源:九壹网



1.1BUCK电路的简介
串接晶体管的高功耗耗和笨重的工频变压器使得线性调整器在现

代电于应用中失去了重要地位。

而且高功耗的串接元件需要

的大散热片和大体积储能电容增大了线性调整器的体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路的集成化使得电路系统的体积更 小。一般的线性调整器输出负载的功率密度仅为0.20.3W/i n3,
不能满足电路系统小型化的要求。而且线性电源不能提供数字存储系统所需要的足够长的保持时间。

取代线性调整器的开关型调整器早在

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

应用。一般的,这些新的开关电源使用开关晶体管将输入直流电 压斩

波成方波。方波由占空比调节,并通过输出滤波,得到直流 稳压电

源。

滤波器一般由电感和输出滤波电容组成。通过调节占空比, 可

以控制经过电容滤波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而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等于方波的有效值。其基本拓扑如图1.1.采用的是恒频的工作方

式,这种模式下的工作方式,功率开关管的通断频率 f 不变,即

周期T 不变,通过调节占空比(TON /T )来调节输出电压。

:TON /T 一般称为占空比,即一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间TON占 周

T 的百分比。在某些书中也可以采用

TON/(TONTOFF)来表示。

TOFF为功率开关管的关断时间,T = T°N TOFF





1.2BUCK电路的基本工作方式
1.2.1BUCK电路的基本框图,如图1.1

1 ■



_n.
' 4

7

,





7

1.1
122 BUCK电路的基本工作方式
如图1.1,MOS Q 和直流输入电压Vdc 串联,通过Q 的硬开通和硬关断,在 VD 处形成方波电压。采用恒频控制方式,占空比可
,Q导通时间为TON Q 导通时,VD点电压也应为直流输入电压 VdcQ 导通,压降为0),电流流经串接电感L,流出输出端。等效模型如图1.2

1.2

Q 关断时,电感L 产生反电动势,使得VD 点电压,迅速



下降到0,便变为负值直至二极管D(因其续流作用而被称为“续流二极管”)被导通,并钳位于-0.8V。等效模型如图1.3

1.3
如此重复 的工作...........

123 BUCK 电路的波形分析,如图1.3
1.4 a)为 MOSFET PWM驱动波形 PWM,占空比可调。 Vdc (设QQ导通时,VD点电压也应为直流输入电压
导通,压降为0,Q关断时,电感L 产生反电动势,使得VD 点电压,迅速下降到0,便变为负值直至二极管 D被导通, 并钳位于-

0.8V。此时假设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为形如图(b)所示。

0V,则VD的波

Q 导通时,VD 点电压直流输入电压 Vdc,由于Vo 电压 低于
Vdc,电感L 承受的电压为(Vdc-Vo,因为Vdc,V°电压 均为恒定
值,所以电感两端的电压保持恒定, 因此流经电感的电 流线性上升其斜率为JJ/At-Wdc-VoML’L 为电感量,此时电感内 部的电流变化如图1.4 e)所示的上升斜坡,而 MOSFET 内部 的电流如图1.4c



所示。

Q关断时,VD点电压,迅速下降到0V(假设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为0V),而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电感产生反电动势以维持原

来建立的电流,若未接续流二极管

D,则VD点电压会变

得很负以保持电感上的电流方向不变,但是此时续流二极管导 通,使

得电感前端的电压比地电位低于一个二极管的导通压降。

此时电感上的极性反相,使得流经续流二极管 D 和电感L的电流线性下降,直到 MOSFET 关断结束时,回到电流初始值 la。因为VD 点电压被钳位于1V (二极管的导通压降近似为 1V), VO 电压均为恒定值不变,所以电感 L 承受的电压为(Vo+1V, 续流二极管D 和电感L 的电流下降斜率为
1 / 1Vo 1))L Vo 1/L,续流二极管的电流变化如图 1.4d , 电感的电流如图1.4eo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电流定律

KCL可知:电感的电流等于

MOSFET 的电流,续流二极管D 的电流之和,即IL=IQ+ID。根据 图1.4 c)、( d)、( e)便可以看出。

注: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
以直流电压为例:开关闭合的瞬间,电感电流的变化趋势 是增加,此时电流变化率最大(从无到有),电感自感电势最强, 并且阻碍电流增加,所以电流就无法突然增加,即电流不会突变;





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通过电感的电流转化成磁能存储起来,储 能饱和后,自感电势下降为零,电流达到最大值: lm=U/LrLr:线圈直流电阻。但是通常我们认为的“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是指通过线圈的电流。



1.4

BUCK电路的三种工作模式:连续工作模式,临界工作模式





和不连续工作模式。

BUCK电路的工作模式取决于BUCK电路中电感的工作模式,体现为电感IL电流的变化。如图(a)、(b)、(c)。

图(a)连续工作模式



图(c)不连续工作模式
图(a)电感IL电流从上一个周期的关断状态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导通时,电感电流并未下降为0V,为连续工作模式
图(b)电感IL电流从上一个周期的关断状态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导通时,电感电流恰好下降为0V,为临界工作模式





图(C)电感IL电流从上一个周期的关断状态进入下一个周

期的导通之前,电感电流已经下降为

0V,为不连续工作模式。

1.3BUCK 电路的测试与实物设计: 1.3.1BUCK 电路的仿真测试(使用

软件 PSIM

BUCK 电路(连续工作模式)的仿真测试

1BUCK 电路(连续工作模式)仿真原理图如图 1.5

Fi* Edit Vie* bcirt Ekmeirt& SimuliKie pljam Utilkje^ Windom Hep

C 卫创|

|"|*ll

IlI盘阖



1.5

注:MOSFET 和续流二极管都视为理想状态, MOSFET

和续流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均为0V





注:PWM波的产生方式:

波形转换图如图1.7:



V
4 ---

Y

-----A

1.7

波形转换原理如下:

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为一个基准电压,反







相输入端为一个周期为T的锯齿波,当同相输入端电压锯齿波的电压,输出端为高电平,电压幅值取决于电压比较器的供电电压,如图1.7TON当同相输入端电压锯齿波的电压,输出端为低电平。如此往复便会产生方波信号, 通过反馈环节不断更改基准电压,便会产生占空比可调的方波,即 PWM波。

注:PWM波是占空比可调的方波。占空比是指高电平占一个方波周期的比例。

2BUCK(连续工作模式)仿真电路波形如图1.6la不为0







fl

Sim view - [C;\U5er5\Sl^£V^pD5ta\Local\Temp\BUCICsmv]

- °

File E<fit £ Screen MeaKure

View Opb^rrs bbd Se 曲巒 VlAhdkhv Help

亘亘主空丄宾圜I肌雹砂p帕可心甩科
V1

V
P

Erne

I V4

X im.S iii 0 0 PF P S ™

Ready






BUCK电路(临界工作模式)的仿真测试
1BUCK电路(临界工作模式)原理图如图1.7

1


PSIM - [C^U«fssnai^xx-M>e5kMp\JBDCtp+-TiKhl



* Ld-I

r S,^tKmi|f, t

nn S4TN^VW

pv p>.

f*4c<ip

JZJ

b

D|if|Q|a|

e -J_ r'i

|'jj 1 凶口 1 1 AIJUI^IQI ffljnJ |

1.7

2BUCK 电路(临界工作模式)波形如图 1.8
Label Settings ttfindcw Help
Siftvkw - [£\U 如坯君临园云讷ppQa \Loc Te*nplBllCIUE Esit 后匸 Screen MiMirr View Options-
皿淨口 答睛氐X V IS q A 槽趙蛙T E A0





1.8







BUCK电路(不连续工作模式)的仿真测试

1BUCK 电路(不连续工作模式)仿真原理图如图

1.9

j

Q ::1. EHH Vim Subcircuil EliEnti ^imukta Optiami Ulihira Windn Hrip


D]tf|H|J | |Q|z| =|K| AMI I 凹好底 q]q||

l■|yi-Al■l #ll T]

1U

1


* WI-I+I+*1 嘲刚®1® n| 4|®剜口口单||切◎剜列喇G1 |喇裡|t> OJ 2 申冲|
1.9
2BUCK 电路(不连续工作模式)波形如图






Sim^iew - [CAU fi?语临风云\AppD 耐矶LOCdl\TWip\MJGKWi¥]

-0


Hit Edit

e 5^r^n

Anygd

Qplr^ni L.b?l

UVn^ERii H^lp


Llr

A&

霉曲忑KY 匸心虑矗裁寄亍 TH

fi, g



4 -> IL

白幽

丄曲丄i

a.I.O6M

三巾M W F斗整 W «* S w

1.10
1.3.2BUCK电路的实物设计

设计要点:
1MOSFET的选取;2、续流二极管的选取;
3、输出电容的选取;
4、变压器电感的计算;
5PWM波的发生和电流放大电路;
6、反馈闭环的设计。

1MOSFET的选取;
主要参数:(1)最大漏极源极电压(Drain-SourceVoltage)
(2)连续漏极电流(ContinuousDrain Current )
(3)导通内阻RDS (ON) ( Static Drai n-Source On-



State







Resistanee )尽可能小,减少损耗

定的;

(2)连续漏极电流由MOSFET的工作峰值电流决定

由图1.4可知,BUCK电路工作于连续工作模式下,其 负载电流ION必须大于等于IQ峰峰值的一半,
因此,由图1.4(c)IQ可知其峰值电流等于6冷厶1I* 心;而TON二卫0*T
At Vdc

又因为t=(-%丄为电感量;综上 ,MOSFET的工作峰值电流为

I

ON ION1*(Vdc-VO)*VO*T 2 L Vdc
(3)导通内阻RDS(ON)是取决于选取的 MOSFET本身,与BUCK电路无关,可以通过查找芯片手册datasheet 中的RDS(ON)

2、续流二极管的选取
主要参数:(1)反向重复峰值电压Vrrm(Repetitivepeak reverse voltage)
(2)最大整流电流(平均值)IO(Maximumaverage forward rectified current )
(3)反向恢复时间Trr(ReverseRecovery Time)
(1)反向重复峰值电压VrrmBUCK电路的直流输入电压Vdc决定的;

(2) 最大整流电流(平均值)IO由续流二极管的工作峰



值电流决定,由图1.4c)(d)可知,续流二极管的峰值电流和MOSFET的工作峰值电流一致,计算方法一致,为

,

1

,

,

1 Vdc -Vok Vo …

ION

2

=ION *

* *T

2 L Vdc

3)反向恢复时间Trr由续流二极管的工作频率f决定;3、输出电容的选取;
主要参数:1)耐压值;(2)容值。

1)耐压值由BUCK电路的Vdc—Vo决定的;

2)容值根据设计要求的纹波电压Vrr 来确定(纹波电压的概念请看附录);
BUCK电路实物设计中的输出电容,并非理想电容。它可以等效
为一个寄生电阻RO, —个电感LO和一个理想电容CO串联而成的。如图1.11RO称为等效串联电阻(ESR),LO称为等效串联电感(ESL),
因此输出电压的纹波由理想电容CO,等效串 联电阻ROESR),等效串联电感(ESLLO三者一起决定的。

T-----厂亠小^丄詩A





1.11

但是对于低频纹波电流,等效串联电感(不计,输出电压的纹波主要由理想电容 ESR)来决定。

ESLL。可以忽略CO和等效串联电阻RO

对于频率低于500KHZ 的而纹波电流,等效串联电感(ESLLO都可以忽略不计,为估算纹波分量并选择电容, 必须考虑到等 效串联电阻RO,可是一般的生产厂家都不会提供这方面数据, 但是根据很多厂家

的产品目录可以认定,

对很大范围内常用的电

解电容,其RO* CO值近似为一常数值,约为50*10AF

因此要计算输出电容CO,就要根据BUCK 电路要求纹波电 压V 计算出等效串联电阻RO

RO二年“I 的算法与前面相似。

然后根据C。二50*F,就可以计算出输出电容的容值。 RO

4)波的发生和电流放大电路以及反馈闭环的电路, 比较繁多, 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来实现, 就不再详述。下面例题仅提供一种 纯硬件方法,以供参考。

设计:输入电压 Vdc=12V,设定输入频率 f=25KHz,输出电压 VO=5V,额定负载电流ION=5A,工作于连续工作模式下,且要 求负载为10%额定负载时,纹波电压小于 50mV

1、变压器电感L 的计算:



5(Vdc -Vo)*Vo* T [\十、、

L (连续模式下)

Vdc*Ion

因为T=+=4*10“s,所以代入上式得L=117uH,

2MOSFET,续流二极管的选取

由图1.4(c)可知

MOSFET导通时,其电流受电感影响,线性增加,

率为/_(Vdc-Vo) (Vdc-Vo)*To n _ (Vdc-Vo)* 也二0.997A / L

LT LVdc

而又因为BUCK电路工作于连续模式下,负载电流

ION=5A必须大于等于IQ峰峰值的一半,因此MOSFET 内部电流最大为

Ion- .I-5.50A,正向电压为Vdc=12V。因此选择

2

MOSFET 75NF75,

MOSFET 75NF75 参数:最大漏极源极电压为75V>12V ,

连续漏极电流为80A>5.50A,而且75NF75MOSFET的内阻

RDS(on)=9.5m「,因此功耗非常小。

续流二管的续流电流峰值和IQ的峰值一样,为Ion」厶1-

5.50A,而续流二极管的反向电压为 2

Vdc=12V,频率为

25KHz,因此选取MBR20100 肖特基二极管。

MBR20100 肖特基二极管参数:最大整流电流(平均值) I20A>5.50A,反向重复峰值电压 Vrrm 100V,而肖特基二极管Trrv 10ns,(开关频率为25KHz)远远满足了要求。

3、输出电容的选取;



耐压值大于(Vdc-Vo)=12V-5V=7V即可;







Vrr
输出电容CO:RO=,I=0.05015,,

CO

50*10^

F =997uF

RO

因此选取容值lOOOuf,耐压值为16V的电解电容。

4PWM的产生,采用集成芯片TL494,内部带有运放,可以配置外围电

路,实现闭环控制,

IR211O .

MOSFET驱动芯片是集成芯片

综上,设计原理图如图1.3
集成芯片TL494 PWM 的产生,集成芯片IR211O 外围配置电路请见TL494 , IR211O 整理笔记。

以下问题是我在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后面的“基本
常识”查询:
1MOSFET 的为什么需要驱动; 2MOSFET 浮地驱动问题;
3IR211O 的自举电路原理
4、电压跟随器
5、闭环控制电路如何实现?






■4


11


1.2





1.4附录“基本常识”

1.4.1MOSFET的为什么需要驱动
要驱动大容量MOSFET需要提供短时瞬间大电流,并在沟 道开通后维持合适的栅源电压 1015V,如果用普通控制芯片或单片机直接驱动,输出电流不够,输出电压也没有这么高,所以需要驱动器。有些控制芯片如 UCC28C43自身集成了驱动器,可以直接驱动小容量 MOSFET

MOSFET不需要电流,是因为沟道开通后,不需要像BJT那样必须维持一个基极电流lb,但在沟道从关闭到到开通前,必须 用瞬态大电流给 MOSFET栅极电容充电。

1.4.2 MOSFET 浮地驱动问题

接连接的,所以称为浮地。 简单而言,控制IC供电电压的地跟 MOSFET S极之间不 是直

BUCK电路中MOSFETs极和地之间并未直接相连,所以必须浮地驱动。

浮地驱动的原因是MOSFETg极和s极之间的电压差必须高于开启电压时,MOSFET才会导通。

1.4.3 IR2110的自举电路原理
因为上桥臂的MOS管要饱和导通,必须要在门极与源极间加一个适当的电压。一般约10V左右,才能使MOS管导通时的内阻达到其

额定值。此电压高一点其内阻会小一点,

但太高则会损

MOS 管。当上桥臂 MOS 管导通时,其内阻 Rds 很小,甚至



只有12mQ,此时源极的电压基本上等于电源电压, 那可能远高于控制驱动回路电压的。造成门极电压不可能高于源极要求的 电压,上桥臂MOS管也就不可以很好的导通了。

解决的办法是,将上桥臂的驱动电路悬浮起来, Vs接上桥臂MOS管的S极,作为驱动电压的参考点。将自举电路中电容器在下桥臂导通时所充的电压 (等于控制回路电压减去一个隔离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约 0.6V的电压)来提供对上桥臂的驱动,使上桥臂MOS管可以很好的饱和导通。

不用自举电路是不行的。

1.4.4 电压跟随器
1)、顾名思义,电压跟随器是实现输出电压跟随输入电压的

于且接近1 变化的一类电子元件。也就是说,电压跟随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恒小

2)、特点:输入阻抗高,而输出阻抗低。

3)、电压跟随器一般做缓冲级buffer及隔离级。

1.4.5闭环控制电路如何实现?

反馈电压经过一个分压器之后,经过一个电压跟随器,在经过一个同相比例放大和反相比例放大线性叠加的运放之后, 回馈到TL4941号脚。(1号脚电压越高,最高为芯片自带的参考电位,PWM占空比越大。)
同相比例放大和反相比例放大线性叠加的运放的同相输入端通过TL431提供一个基准电压VREF.





闭环反馈系统为直流反馈,所以同相比例放大和反相比例 放

大线性叠加的运放的反馈电阻可以认为无穷大。

当输出电压下降时,经过分压器,电压跟随器之后,运放的

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将会低于同相输入端的基准电压 VREF,根据

同相比例放大和反相比例放大线性叠加的原理,输出电压升高,所

TL4941号脚升高,占空比增大,输出电压升高。

当输出电压升高时,经过分压器,电压跟随器之后,运放的反相

输入端的电压将会高于同相输入端的基准电压 VREF,根据

同相比例放大和反相比例放大线性叠加的原理,输出电压下降,所

TL4941号脚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下降。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