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的四季养生

中医的四季养生

来源:九壹网


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则:。1. 顺应四季变化:人类的养生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健康。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适合运动,夏季要避暑,秋季要注意预防感冒,冬季适合冷藏,要坚持运动,防止过胖,是一个养肾的好季节。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季节养生

  中医作为我国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仅在国内被人们信赖,更是文明国外,成了全球人可以有效治疗疾病的一种途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季节养生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季节养生1:春季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三月,即2-4月,春季在四季之中居于首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就是说,春季春阳上升,大地回暖,万物推陈出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季的特点,使机体与外界相统一,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衣

  莫忘春捂

  不捂不行,过犹不及。衣着要下厚上薄,以舒适、温暖、不出汗为宜。

  捂好五部位:头、腹、背、膝、足。

  衣着宽松

  衣服的质地既防风保暖又透气导汗,这样既有助人体阳气生发,又可抗御外邪侵袭。

  食

  增甘少酸,养肝健脾。

  适当多吃大枣、香蕉、甘蔗、白梨、糯米、燕麦、花生、蜂蜜、春笋、香椿;少吃柠檬、山楂、桔子、葡萄。

  辛温养阳

  韭菜、小葱、元葱、香菜、生姜。阴虚、阳盛、胃肠病禁用

  春气者诸病在头,易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可用菊花10克、钩藤6克、枸杞子10克、代茶饮。

  住

  夜卧早起 巧防春困

  睡子午觉,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晨起用冷水洗脸,经常按摩太阳穴,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重视室内绿化,适当养植花草。

  行

  动则养阳 户外活动

  较适宜的运动有散步、踏青出游、放风筝、慢跑、练气功、打 太极拳 。

  中医季节养生2:夏季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疾,奉收者少, 冬至 重病。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所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另外,夏季养生应遵循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和冬病夏治四项原则。

  衣

  衣服

  颜色浅淡,轻薄透爽,吸湿性,散热性好,棉麻,真丝最好,宽松,少穿紧身衣,勤换衣。

  鞋帽

  防晒帽,最好不穿袜子或薄丝袜,皮凉鞋。

  食

  适食苦味 养心除烦

  多进食苦瓜、莴笋、芹菜、莲子、百合;适食辛味,以养肺气,如葱、姜、蒜;适食酸味,以固表,如乌梅赤小豆汤,醋;清淡素食,少吃油腻;勿令太饱;勿贪凉饮冷。

  住

  夜卧早起 午休养心

  午饭不要太饱,不要立即午休,午休时间11AM---3PM 之间,60分钟左右为宜,尽量右侧卧位,腹部要盖被物。

  睡觉勿贪凉 纳凉勿过度

  不在楼道、屋檐下、通风口久坐、久卧、久睡;不久用电风扇、空调防止风寒侵袭。

  行

  时间:清晨、傍晚天气较凉爽时。

  方式:运动量较小或适中,如 游泳 、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练气功。

  衣着:松软、宽大、浅淡、穿脱方便。

  调护:运动后适当饮用凉开水,切勿冷水冲头洗澡。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

  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起居养生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平常,但是中医养生却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该如何进行。下面我给大家提供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口诀

  1、四时养生小口诀

  晨起一杯温开水,舒舒服服通肠胃;

  上午冰糖炖雪梨,幸福永伴不费力;

中午来碗绿豆汤,清热解毒保健康;

  清凉西瓜桌上摆,暑意立消心情棒。

  2、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法

  书中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面板,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百话注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面板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白话翻译出来的部分,相信大家也知道了《皇帝内经》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的养生观念,身体以养为主,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意思就是主张疾病的预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说的预防大于治疗的意思。

  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

  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养生要顺应四时

  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为,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季进补,春宜养肝

  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与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时,气血从里往外流,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这时,很多人会有肝气、肝血不足的情况,常常感到失眠、春困。这时,我们应注意养肝。无论男女,最好服用些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疗效经过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女性以肝为先天,养血为主,服用此药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妇科圣药,男性也会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对不足的情况。有此证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适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你往往会感到气短、胸闷,这是因为夏气影响了你的心气。我建议多喝点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方药。其中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总体效果有助滋养心气,抵御暑热。秋天则是气血由外往里走的季节。秋气与肺气相通。这时,可吃点秋梨膏精选白梨,配合其他润肺生津的药物,加蜂蜜、红枣等佐料制成。梨有润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经,有助气血速降,帮助人们把气血吸纳回体内。冬天户外大雪飘飘,人体气血都藏起来了,正是补养的好时机。冬天重在补肾,男性以精气为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补血,可服用阿胶、大枣、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剂服用;更年期后,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医称这种养生方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身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的滋补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则应先治疗原发疾病。

1.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2.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4.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5.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6.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

7.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智慧

四季中药养生

  学习中医养生 方法 ,把握四季养生时间,食疗养生,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探索不生病的智慧,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四季养生常用保健中药,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四季养生常用保健中药

  四季保健中药是根据中医关于"春夏养阴、秋冬养阳"和"四季五补"的原则制定的,以帮助人们适应气候的变化,来调节机体、促进健康。所谓"春夏养阴、秋冬养阳",是因为春夏气候温热,容易伤人阴液;秋冬气候寒冷,容易损人阳气,故宜养之。

  所谓"四季五补",即春主升发,内应肝胆,宜升补;夏主炎热,内应心与小肠,宜清补;长夏介于夏秋之间,湿热主令,内应脾胃,宜淡补;秋主肃杀,其气已凉,内应肺与大肠,宜平补;冬主敛藏,其气寒冷,内应肾与膀胱,宜温补。

  春季保健中药一般宜采用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条达的药物,在选用药物时,应避免过于升散,也要避免过于寒凉。

  常用的药物有:首乌、白芍、枸杞子、川芎、人参、黄芪等。

  夏季(包括长夏)气候炎热,暑湿较重,容易伤人气阴,保健中药宜选用清淡解暑、益气生津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或太子参、北沙参、生晒参)、扁豆、莲子、薏苡仁、茯苓、砂仁等。

  秋季气候干燥凉爽,津液易伤,宜予平补,宜采用生津养阴、润肤的中药。

  常用的药物有:麦冬、沙参、白芍、百合、熟地黄、当归、桑椹子、冬虫夏草、菊花等。

  冬令是进补的最好季节,这是由于气候寒冷,万物敛藏,进补最益。宜给予温补肾阳、益精填髓的中药。

  常用药物有:附片、肉桂、鹿茸、冬虫夏草、核桃仁、菟丝子、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海龙、海马等。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正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所以中医学首先要注意的养生法则,叫做“顺四时”。为什么要顺四时呢?

  我们可以问一下,地球上哪里最适合人类生存呢?答案是温带。尽管南极和北极也有阴也有阳,但是它们没有昼夜阴阳的交替。南极和北极都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它的阴阳是隔离的,不是阴阳交替,所以南极和北极都不适合人类生存。而热带则是一年长夏,没有分为四季,阴阳也不是交替的。温带四季分明,人在这个地区中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季的变化,对人类的身体、智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使温带人的大脑沟回越来越深。所以生活在温带的人应该很自豪,因为温带人很聪明。这种状态,是谁造成的?是大自然造成的。

  要想了解中医的“顺四时”养生,就首先要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四时”,就没有办法谈中医的养生。这是因为我们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我们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天气和地气的交会之中,“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讲的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我们都是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交替往返这样的法则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你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养生的话,就可以减少疾病在你身上的发生几率。《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什么?就是在某个时令中,违背正常气候的时候,中医就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的发生。

  现在很多老人都愿意住平房,不愿意住在阁子上面,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房子很有特点,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再冷,你进去以后都有股暖气,夏天外面再热,你进到平房里都有一股凉气,这在中医学上叫做人得天地之气而生。我们看看农村的那些长寿老人,几乎全是住在平房里。我们现在都住楼房了,而楼房里只有天气没有地气。

  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态:夏天的时候惟恐空调开得不大,惟恐屋子不凉快;冬天的时候,惟恐那暖气烧得不热。这些其实都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这时候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通过用暖气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中医有句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如果冬天你不能够把你的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那么春天的时候就该得瘟病了。

  冬天你要是一直在暖气开得很大的屋子里待着,你全身的毛孔是开着的,如果突然间一出来,进入到外面较低的气温中,能不感冒吗?所以我一直建议,冬天我们屋子里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千万不能太高。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于是夏天的时候我们很多年轻人在办公室开空调,家里开空调,汽车里还开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然后不少人在夏天看病的时候就告诉我:“我怎么浑身都不舒服啊?”我说你没法舒服,该出汗的时候你不出,都在里面憋着,它能舒服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夏天开空调的时候一定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子,大家知道,那个空调的风和自然的风是绝对不一样的,那是一种透骨的凉。不只是空调,即使你用电扇也不要对着你自己吹,让它冲着墙吹,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我们临床上看到很多病例,夏天睡在空调房中或者用电扇吹着,早上起来的时候,胳膊腿就疼了,甚至有的都动弹不得。这是因为夏天的毛孔是开放的,你用空调、电扇冲着自己一个劲儿地吹,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虚邪贼风”吗?所以,夏天喜欢凉爽的读者您也得躲开点儿空调和电扇,避免把室内温度调得太低或者直接在空调、电扇底下吹,否则,可能您这吹完以后,明儿出来半身不遂了,这种例子我们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备把扇子。咱们中国人的扇子,那叫小大由之,热了就紧扇两下;不热了,就少扇两下。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的风,对我们的身体无害。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咱们的祖先,咱们的祖先其实非常的聪明,古人的扇子在夏天是个必备之物。

  所以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习惯符合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夏天的时候该热就得热,冬天的时候该冷就得冷。正因为我们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捏出来的,而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讲,在你的整个生命过程里边,就不能够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里面的气血相对的不足了,这个时候人常常会有肝阴不足的状况。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中医说的肝,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而春天正是气血生发的过程,所以说春气与肝气相通。

  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夏天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关性。

  秋天落叶的时候,是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人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这个过程同肺气直接相关,所以中医说肺气与秋气相通。

  到冬天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冬气与肾气相通。

  综上所述,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对应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四季是直接相关的。因此,我们中医上的养生要遵从四季变化。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往外调动,那么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养肝。有很多人一到春天的时候就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归到哪呢?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就回不去了,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点到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了,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同志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

  我常常跟很多同志说,无论男女,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起码经过了上百年的实践。这时有些男同志就问我,吃什么乌鸡白凤丸啊,那不是妇科圣药吗?男同志为什么吃啊?其实不是,因为女同志是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所以乌鸡白凤丸更多的是使用在女同志的身上。可是男同志在春天的时候,由于你的气血向外走了,这正是肝血不足的时候,你每天早上吃上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身上一点都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就没有了。

  到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也要特别注意。我的建议是,人们尤其是中老年同志,应该吃一点生脉饮,因为夏天你的阳气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你才会出现胸闷、气短、多汗这样的症状。那么在这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可以喝一点生脉饮。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效的方子。生脉饮里面只有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补气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别出那么多汗,麦冬有清肺热的作用。所以,夏天的时候用一点生脉饮,就有助于人们心气的滋养,就可以防止你夏天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

  秋气与肺气相通,秋天是气血往里面走的季节,中医讲肺主治节,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方便的时候就吃点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的金气最重,梨的秋气也是最重的,你看梨花开出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所以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肃降,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冬天的时候, 大雪 封山,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进补的好时节,好比树要冬灌,就是因为营养都在里面,给点水就可以迅速吸收。中医说冬天重在补肾,男同志以精气为主,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吃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于女同志来说,特别是在更年期以前的女同志,则重在补血,我建议这些女同志吃一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把它们做成膏状服用;过了更年期的女同志,就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因为这时候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完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它就能够充分地运化,补充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我们中医学把这个养生方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我们身体机能正常情况下的滋养方法。如果你说夏天我感冒了,或者是冬天我感冒了,这时候这样的调养药物就要少用了,因为人体发热的时候,肌体能量都起来和疾病作斗争,这时候如果你吃进去很多营养以后,在体内不好运化。中医讲的忌口主要是在这两季节,在忌口的时候,就不要吃那么多滋补药了,等感冒过去了,咳嗽过去了,你再接着吃。如果我们按照中医说的这种法则来进行养生的话,我想恐怕得病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老百姓常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早晚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存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不很好地储存阴精,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而现在人们夏天惟恐热着,冬天惟恐冻着,这是违反规律的,该冷就得冷,该热就得热,树一年开两次花可能就活不成了。

  起居生活和情志调节要随四季变化而变

  除了我们以上论述的饮食养生以外,在一年四季中,我们自己的生活起居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更有助于养生呢?

  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里面往外走,整个自然界也是处在万物生发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了,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记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应该睡觉了;早起,就是早上早点起来。这是因为春天体内的气血往外走,我们晚上早一点睡的话,有助于阴气的避藏,有利于气血恢复。“广步于庭”就是告诉我们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很自然地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有的人在春天的时候,一困一乏就没完没了地老睡觉,这肯定是不行的。在情志上,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人的情志也应该是积极生发的。中医说五脏里面,肝在季为春,也就是说肝在春季对人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有抒发的作用,它调节气机,可以让你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说的就是肝希望你非常高兴、非常愉快,所以大家记住,春天的时候一定不要郁闷,因为在春天你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影响了,气血就不能够顺畅地生发。所以春天的时候,最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别郁闷。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法则,因为自然界万物都在生发,你天天见谁都不高兴,你自己就把自己变成了一种郁闷的状态,就和这个时令不能够和谐在一起了。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人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的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你的气血都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就不蹦了,罢工了,哪里还能健康?忌怒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那么,夏天人应该怎样调理自己的起居生活呢?夏天的时候大家一定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说的就是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晚点睡,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但是,我说的晚不是无限度地晚,最晚到了 1l点以前,你就得上床睡觉了,到了早上五六点钟你就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跟着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人的阳气向外生发。

  到了秋天的时候,人的起居生活养生 总结 起来就是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家都知道,鸡是夜盲症,它一到黑天就奔鸡窝走了,“与鸡俱兴”就是说我们秋天的时候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只要是进窝了,你就睡觉,鸡出来了你就起来,这就叫与鸡俱兴。这时候,你的气血正好是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够按照与鸡俱兴这样早卧早起的话,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往里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且秋天的时候,既有非常美的景色,也容易有一种悲哀的情绪,由于万物都凋零了,很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但秋天忌的是悲,别老伤感,中医说的“肺”和这个悲之间是相关的,这时候自己一定要注意,你要是过悲,就会伤肺。

  到冬天的时候,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现在有很多老年人,大冬天5点多钟不到6点就出去锻炼,但那不叫锻炼,那叫折腾。为什么中医讲冬天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呢?因为冬天的时候,天地都在闭藏中的状态,我们前面说了,植物这时候所有的营养都在根部,如果你过多、过早、过激烈地锻炼的话,你的毛孔就要开放了,毛孔的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因此,冬天锻炼,一定要等着太阳。跟着太阳跑,太阳出来了,你再出去遛弯去,太阳落山了,你就回家去,不要在外面冒着雾露风雪去锻炼,这个是不符合中医养生的规律的。

  冬天的时候是万物和气血避藏的时候,人的情志,要非常注意什么呢?情志中要注意别害怕,别惊恐,别想今天我的股票跌了,明天我那基金跌了,你要让自己若有所得。从情绪上讲,你要觉得自己很满足,不要惊恐、不要害怕,如果你天天在这种惊恐害怕中,是不利于肾气的内藏的。

四季中药养生_四季养生常用保健中药相关 文章 :

1. 中药四季养生食谱

2. 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

3. 中医美容的养生知识

4. 5大常用中草药的养生功效

5. 浅谈中药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