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涉外合同中的货币结算方式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订立合同。其中,等价有偿是指合同各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交换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相对等、相对对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境内居民与外国人、外国机构或者在境外的居民之间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活动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外汇结算。外汇结算应当在中国境内的银行和其他外汇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外汇结算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货币种类和汇率进行。合同约定的货币种类和汇率应当在合同签订时明确。如未明确,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汇率进行结算。因此,涉外合同中的货币结算方式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合同双方需按照约定的货币种类和汇率进行结算,如果未明确,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汇率进行结算。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外汇风险种类较多,基本上可概括为5大类: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及外汇储备风险。下面就这5种风险进行简要阐述:1、交易风险交易风险就是企业在交易结算过程中,由于外币和本币的比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亏损风险,换句话说,企业在进行外贸交易时,普遍都是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外汇汇率的改变使得实际获得的本币现金流量减少或实际支付的本币现金增多而产生的亏损。该风险主要产生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具体账目表现为以外币计价的未结算的应收或应付款项、预收或预付、期货交易、远期承兑汇票、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等。众所周知,时间是外汇风险的构成要素之一,国际贸易过程中,无论采取即期支付还是延期支付方式,都会经历一段时期,而此期间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从而给贸易商带来了结算风险[2]。举例说明,一家贸易公司出口价值10万美金的商品,合同签订时汇率为1美金=7.3元人民币,出口方按照合同价格就可以收到73万元的人民币,由于货款要1个月后才能收到,倘若收款日汇率为1美金=7.2元,那么出口方收到的10万美金就只能兑换成72万元人民币,无形中就损失了1万元人民币。2、折算风险我国会计法规规定,我国企业需采取本币就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状况及财务内容进行核算。折算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就外币债权、债务进行会计报表处理时,在折算成本币计价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在折算过程中,由于不同时期资产、负债的评估情况各异,导致损益不同,加之汇率变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因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评估风险。譬如,我公司作为一家外贸企业,于2014年12月初购进一台设备,价值为10万美金(含税费),此时1美金=7.2元,我公司应付账款72万元人民币,2014年12月底财务报表出具时,此时汇率为1美金=7.3元,资产价值在报表中反映为73万,比购入时价值多出1万。这就是折算时汇率与购入时汇率不同所造成的评估过大风险。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汇率的不可预料性使得企业未来收益可能发生变化的风险。经济风险只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的预期评估,是外贸企业进行整体市场规划的一个过程,也是企业预测能力的体现,预测结果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销售、市场开发及筹资等战略性决策的展开。4、外汇买卖风险外汇买卖风险是在外汇买进和卖出过程中产生的,该风险表现为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行为,通过汇率波动赚取差价利益。该风险为从事外汇买卖交易企业的最主要风险。5、外汇储备风险为弥补应付外币收支需要,外贸企业都会储备一定的外汇,在外汇储备持有期间,如果储备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动,引起外汇储备价值发生损失,就会形成外汇储备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一风险,外贸企业应当适时依据汇率变动和支付需求,随时调整结构,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一)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二)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四)特别提款权;(五)其他外汇资产。第四条 境内机构、境内个人的外汇收支或者外汇经营活动,以及境外机构、境外个人在境内的外汇收支或者外汇经营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五条 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第六条 国家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