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民族族群:汉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别称:辛忠敏。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创设飞虎军。
关于辛弃疾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辛弃疾的诗词 点此查看辛弃疾的详细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卜算子修竹翠罗寒》、《水龙吟》、《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汉宫春立春》、《摸鱼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浪淘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纪念建筑
纪念馆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 故居和墓葬在济南小清河畔,有一个乡镇,名叫遥墙镇,那就是名闻遐迩的宋代杰出词人辛弃疾的故乡。他就是在那里起身,拉起队伍抗金的。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文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三、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四、生平年表
录自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合公历5月2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稼轩八岁。稼轩之从学刘嵒老(瞻)当在此年前后。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稼轩十岁。(“稼轩师于蔡伯坚之说,首见《宋史》本传,辛启泰著其事于十岁,未知有无依据。”据邓广铭先生考证,稼轩无从蔡氏受学之事,考证详见邓广铭著《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宋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1153)稼轩十四岁。谛观形势’,盖由此也。”邓按:辛《谱》所云亦未知何据。《济南府志》及《历城县志》中均不载此事。既无可参稽,宋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1154)稼轩十五岁。宋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稼轩十八岁。宋绍兴二十八年、金正隆三年(1158)稼轩十九岁。稼轩祖父辛赞之知开封府,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稼轩二十一岁。稼轩祖父辛赞之卒,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雍)大定元年(1161)稼轩二十二岁。金主亮大举南犯,稼轩聚众二千,与耿京共图恢复。十月,金蔡州新息县令范邦彦以其县归宋。(邓按:稼轩与范氏先后南归,忠义相知,后遂婿与范氏。其后邦彦之子如山与稼轩深相投契,至如山之子炎又为稼轩之婿。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稼轩二十三岁。正月,稼轩奉耿京命,奉表南归。十八日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闰二月,耿京为张安国等所杀,稼轩缚张安国献俘行在,改差江阴签判。五月,皇太子昚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孝宗。稼轩以分兵攻金人之策干张浚,不被采纳,稼轩之定居京口及其与范邦彦(子美)之女、范如山(南伯)之女弟之结婚,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稼轩二十四岁。在江阴签判任隆兴二年(11)稼轩二十五岁。在江阴签判任江阴签判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元年(1165)稼轩二十六岁。在广德军通判任奏进《美芹十论》与周信道(孚)相结识,乾道二年(1166)稼轩二十七岁。在广德军通判任乾道三年(1167)稼轩二十八岁。在广德军通判任。任满,改建康府通判。乾道五年(1169)稼轩三十岁。在建康通判任患<疒颓>疝疾,乾道六年(1170)稼轩三十一岁。召对延和殿。论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又上疏请练民兵以守淮。迁司农寺主簿。作《九议》上虞允文。乾道七年(1171)稼轩三十二岁。在司农主簿任乾道八年(1172)稼轩三十三岁。春,出知滁州。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创建奠枕楼,繁雄馆。秋,友人周信道(孚)来滁相会,并作《奠枕楼记》。全椒县僧智淳以宋太祖赐《王嵒帖》来献,周信道代作跋。是年有奏议上君相,论敌国事。(周密《浩然斋意抄》载《镇江策问》有云:“犹记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绍定足验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诸君有义气如幼安者,百尺楼上岂能不分半席乎。”)稼轩妇翁范子美(邦彦)之卒,乾道九年(1173)稼轩三十四岁。冬,上疏乞将滁州依旧作极边推赏。以端砚赠友人周信道(孚),稼轩之因病离滁州守任,回京口居第,淳熙元年(1174)稼轩三十五岁。以启贺新任建康留守叶衡,叶衡荐稼轩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淳熙二年(1175)稼轩三十六岁。在仓部郎官任登对,上疏论行用会子事。致书周信道(孚),权其痛忍臧否。夏四月,茶商赖文政起事于湖北,其后转入湖南江西,数败官军。六月十二日,稼轩出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进击茶商军。淳熙三年(1176)稼轩三十七岁。在江西提点刑狱任。淳熙四年(1177)稼轩三十八岁。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奏陈武陵县令彭汉老政绩。淳熙五年(1178)稼轩三十九岁。在江西安抚使任春二月,奏劾知兴黄茂材。奏请申严延边州县耕牛战马出疆之禁。召为大理少卿。秋,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淳熙六年(1179)稼轩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春三月,改湖南转运副使。稼轩为赋《满江红》词致贺。奏进“论盗贼札子”。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奉孝宗手诏,谕惩治盗贼旨意。淳熙七年(1180)稼轩四十一岁。春,奏请以官米募工,浚治陂塘,因而赈给。出桩米赈粜永、邵、郴三州。整顿湖南乡社。夏,奏请于郴州宜章县、桂阳军临武县并置学。奏劾知桂阳军赵善珏,罢之。创置湖南飞虎军。变税酒法为榷酒法。秋覆阅解试卷,得赵方。经始构建上饶居第。作《新居上梁文》。刊行亡友周信道(孚)《蠹斋集》。檄衡山尉戴翊世行县事。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稼轩四十二岁。江右大饥,举办荒政。稼轩遣客舟载牛皮运赴淮东总领所,以供军用。路经南康军境,为军守朱晦庵(熹)遣人搜检拘没,遂致函朱氏,请其给还。淳熙九年(1182)稼轩四十三岁。在上饶家居秋九月,友人朱晦庵(熹)过信上相会。是年范廓之(开)始来受学。淳熙十年(1183)稼轩四十四岁。在上饶家居春,友人陈同甫(亮)有书来,约秋后来访,未果。夏五月,叶梦锡(衡)卒,年六十二。秋八月傅安道(自得)卒,年六十八。冬十一月,李寿翁(椿)卒,年七十三。淳熙十一年(1184)稼轩四十五岁。在上饶家居是年春二月友人洪景庐(适)卒,年六十八。李仁甫(焘)卒,年七十。三月,友人陈同甫(亮)备累系狱,凡七八十日方得释。秋七月,友人罗端良(愿)卒,年四十九。冬,寓居信上之李正之(打正)入蜀任利州路提刑。郑元英亦过信入蜀,稼轩均赋词为别。淳熙十二年(1185)稼轩四十六岁。在上饶家居是年,郑舜举(汝谐)为信州守,稼轩与相酬唱甚多。淳熙十三年(1186)稼轩四十七岁。在上饶家居是年岁杪,郑舜举(汝谐)被召赴临安。淳熙十四年(1187)稼轩四十八岁。在上饶家居夏,友人韩无咎(元吉)卒,年七十。友人汤朝美(邦彦)卒,年五十三。友人钱仲耕(佃)卒,年六十二。淳熙十五年(1188)稼轩四十九岁。在上饶家居正月,门人范开编刊《稼轩词甲集》成。奏邸忽又讹传稼轩以病挂冠。郑侯卿(如崈)守衡州,稼轩赋词送之。秋,友人赵昌父(蕃)归自湖南,岁末以诗卷寄赠稼轩。友人陈同甫(亮)来访,相与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淳熙十六年(11)稼轩五十岁。在上饶家居二月,孝宗禅位于光宗。范廓之(开)应招以家世赴告南宋行朝,将以求仕,辞别稼轩,稼轩为赋《醉翁操》相送,光宗(惇)绍熙元年(1190)稼轩五十一岁。在上饶家居是年冬十二月友人陈同甫(亮)再度系狱,年余方得释。绍熙二年(1191)稼轩五十二岁。在上饶家居洪莘之通判信州,绍熙三年(1192)稼轩五十三岁。春,赴福建提点刑狱任。路径崇安时,曾至武夷精舍与朱晦庵相会。宁宗(扩)庆元元年(1195)稼轩五十六岁。家居上饶二月,赵子直(汝愚)罢右丞相,继责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友人刘平国(宰)校书上饶,徐斯远(文卿)领乡荐。李祥、杨简、吕祖俭等以党赵汝愚被罢斥。冬十月,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落职。庆元二年(1196)稼轩五十七岁。正月庚寅,以余端礼为左丞相,京镗为右丞相,郑侨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何澹同知枢密院事。同月壬午,赵子直(汝愚)卒,年五十七。三月王正之(正己)卒,年七十八。友人杨济翁(炎正)举进士及第,徐斯远(文卿)落地。夏四月甲子,余端礼罢,以何澹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叶翥签书枢密院事。五月七日,妻兄范南伯(如山)卒,年六十七。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稼轩历仕始末》:“卜居广信带湖,为煨烬所变﹝焚﹞,庆元丙辰,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秋七月戊戌,以韩侂胄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八月丙辰,以太常少卿胡纮请权住进拟伪学之党。九月,以言者论列,罢官观。以纠结徒党罪名再罢斥朱熹及其门徒。庆元三年(1197)稼轩五十八岁。家居铅山春正月壬寅郑侨罢。癸卯,以谢深甫兼知枢密院事。友人陈安行(居仁)卒,年六十九。十二月丁酉,以知绵州王沇请,诏省部籍伪学姓名。庆元四年(1198)稼轩五十九岁。家居铅山五月己亥,加韩侂胄少傅赐玉带,己酉,诏禁伪学。复集英殿修撰,主管建宁武夷山冲佑观。是年吴子似(绍古)为铅山尉,相与酬唱甚多。庆元五年(1199)稼轩六十岁。家居铅山友人朱晦庵(熹)来书以克己复礼相勉。友人傅岩叟(为栋)捐直发廪赈乡里之饥,稼轩欲讽庙堂奏官之。是年七月钱表臣(之望)卒,年六十九。八月王道夫(自中)卒,年六十。九月庚寅,加韩侂胄少师,封平原郡王。庆元六年(1200)稼轩六十一岁。家居铅山春二月,友人杜叔高再来访。三月,友人朱晦庵(熹)卒。年七十一。稼轩为文往哭之。冬十月丙戌,加韩侂胄太傅。嘉泰二年(1202)稼轩六十三岁。家居铅山友人洪景庐(迈)卒,年八十。赵民则(像之)卒,年七十五。曹囦明(盅)卒,年六十八。党禁稍弛,政途久困之人间有起废进用者,稼轩亦其中之一人。嘉泰三年(1203)稼轩六十四岁。夏,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疏奏州县害农六事,愿诏内外台察劾。创建秋风亭冬,奏请于绍兴府诸暨县增置县尉,省罢税官。是年,浙东“盐鬻为害”,稼轩“消弭”之力为多。招刘改之(过)、赵明翁(汝鐩)至幕府。会稽县丞朱圣与(权)供职勤敏,深为稼轩所敬赏。为友人杜仲高(旃)开山田欲为友人陆务观(游)筑舍,陆辞之,遂止。陈君举(傅良)卒,年六十七。岁杪召赴行在。嘉泰四年(1204)稼轩六十五岁。韩侂胄发动对金战争。正月,召见,言盐法。并言金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加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差知镇江府,赐金带。数年来,稼轩屡次遣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至镇江,先造红衲万领备用。以五十镒馈金坛刘平国(宰)。拨丹徒县没官田百馀亩作学田。读宋高宗《亲征诏草》,为跋其后。冬十月朔,周子充(必大)卒,年七十九。是年袁起岩(说友)卒。开禧元年(1205)稼轩六十六岁。在镇江守任三月,坐谬举,降两官。刘改之至京口访晤夏六月改知隆兴府,旋以言者论列,与官观。同月,宋廷下诏加强战备。林克斋闻稼轩移镇隆兴之命,有函致贺。宋备战,金亦有所对应。秋,归铅山。开禧二年(1206)稼轩六十七岁。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在宋金交兵过程中,宋兵立呈溃势。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是年友人刘改之(过)卒,年五十三。彭子寿(龟年)卒,年六十五。开禧三年(1207)稼轩六十八岁。宋金均有罢兵议和动向试兵部侍郎,两次上章辞免,方遂所请。黄勉斋(榦)致书稼轩,对时事出处多所论列与在京宫观。三月,叙复朝请大夫。继又叙复朝议大夫。夏四月,以方信孺为国信所参议官如金军。归铅山,八月得疾。进枢密都承旨,令疾速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并上章陈乞致仕。九月初十日卒。特赠四官。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交游中哀诗祭文等现唯存陆(务观)、项(平甫)二人之作,馀已无可考矣。(项安世《平安悔稿》册二《答杜仲高来书哭兄伯高及辛待制且言杜氏至仲高始预荐榜》诗:“康庐之麓蠡之皋,太息书生杜仲高。待制功名千古杰,贤良文字万夫豪。泪痕频向西风滴,场屋新随举子曹。且为门阑辟青紫,柯辛威父一生劳。”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四:“项平庵《祭辛幼安》:‘人之生也能致天下之憎,则其死也必享天下之名。岂天之所生必死而后美,盖人之所憎必死而后正,呜呼哀哉。死者人之所恶,公乃以此而为荣;予者公之所爱,必当与我而皆行。局旦暮而相从,固予心之所爱;尚眠食以偷生,恨公行之不待!’自昔哀词未有悲于此者。”)嘉定元年(1208)稼轩卒后一年摄给事中倪思劾稼轩迎合开边,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是年丘宗卿(崈)卒,年七十四。嘉定□年稼轩第五子穰为文辨谤。理宗(昀)绍定三年(1230)稼轩卒后二十三年铅山县宰张谦亨建西湖群贤堂,祀铅山乡贤十六人,稼轩亦其中之一人。绍定六年(1233)稼轩卒后二十六年赠光禄大夫。恭帝徳祐元年乙亥(1275)稼轩卒后六十八年加赠少师,谥忠敏。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邓广铭上传),版权归原作者邓广铭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