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韦应物的民族

韦应物的民族

来源:九壹网


韦应物民族族群:汉族。字号:字义博。所处时代:唐代。出生地:京兆杜陵。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别称:韦苏州。主要作品:《淮上喜会梁川故友》《答李瀚》《秋夜寄丘员外》《夕次盱眙县》《三台》等。主要成就:治理州郡创作诗歌。

关于韦应物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韦应物的诗词 点此查看韦应物的详细内容

《滁州西涧》《赋得暮雨送李曹》《寄全椒山中道士》《送杨氏女》《东郊》《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长安遇冯著》《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答李瀚》《淮上喜会梁川故友》《调笑》《寄李儋元锡》《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夕次盱眙县》《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难言》《秋夜寄丘员外》《对韩少尹所赠砚有怀》《杂曲歌辞·宫中调笑》《幽居》

二、身世背景

关于韦应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韦应物墓志所记叙其先祖至逍遥公韦夐,与史籍及历年所出韦氏家族墓志所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韦应物墓志载:“逍遥公有子六人,俱为尚书。五子世冲,民部尚书、义丰公,则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却说:“夐字敬远,后周逍遥公,号逍遥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颐、仁基、艺、冲、约。”这就是说,《新唐》表四所记逍遥公的儿子比墓志所载多了二人。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是第五子,而新表却记为第七子。这条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见到过的。 关于韦应物的高祖韦挺,新、旧《唐书》皆有传,所载官职与墓志大体相同。但韦应物墓志对韦挺因居官失职,被贬为象州刺史一职未提。志文说:“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扶阳公(挺),君之高祖。”笔者推测,很可能因“为尊者讳”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记韦挺任刑部尚书,而非《新唐》传中所载曾任吏部侍郎,应以墓志为准。 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与墓志所载相同。韦应物的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载:“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袭扶阳公讳令仪。”韦应物墓志也说:“皇梁州都督令仪,君之烈祖。”银青光禄大夫,散官从三品。梁州,唐时为山南西道所辖,后因“梁”与“凉”声相近,曾几次改名(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梁州所管户数三万七千多户,应为中州,梁州都督应为中都督,正三品。 韦应物的父亲韦銮,《姓纂》与《新表》均未载其官职。据傅璇琮先生考证,韦銮在当时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韦应物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韦应物、夫人元苹、子庆复三方墓志均称韦銮官“宣州司法参军”,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唐时宣州属江南西道所辖,管户十二万多,辖八县。按唐制,上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下。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泾县一带,历来是较富庶之地,盛产文房四宝,著名的宣纸就是因宣州而得名。韦銮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韦应物的排行。据《新唐》表四,韦銮只有应物一子。但据韦应物志文:“君司法之第三子也。”由此可以确知,韦应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兄长。 关于韦应物有几个子女。《新唐》表四载,韦应物有子二人,长名庆复,幼名厚复。但据韦夫人元苹墓志载“一男两女,男生数月,名之玉斧,抱以主丧。”韦庆复志文说“公讳庆复,字茂孙,少孤终丧。”如果未理解错的话,“玉斧”应为庆复的乳名。而韦应物志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后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带来一个问题:韦应物到底有几个儿子?从志文看,韦应物只有一子庆复,而《新表》却载有两个儿子,还有一子名厚复。这个问题牵涉到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韦庄的世系。按《新表》,韦庄的曾祖就是韦厚复。如果厚复非韦应物之子,则韦庄的世系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难解之谜。当然,墓志上没有提及韦应物再婚生子,并不等于事实上的不存在。从墓志志文可知,韦妻卒于大历11年(776),韦应物于贞元七年(791)葬,其间有15年时间。我们不能排除在此期间韦应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择妇多重门第族望,或许因为此等原因而不便于记入志文,也未可知。 据韦应物志文:“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次女未笄,因父之丧同月而逝。”可知,杨凌是韦应物的女婿,未成年的二女儿与父同月而丧。韦应物曾几次赠诗给杨凌,并与杨凌互有唱和。其中一首是《送元锡杨凌》(见《全唐诗·韦应物四》),从诗意看,这首五言诗是杨凌结婚时所赠。韦诗中还有一首为后人所称道的五言诗《送杨氏女》,诗意表达父亲送女出嫁时难以别离的复杂心情。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感动。诗中自注:“幼女为杨氏女所抚育。”此前不知杨氏女是何许人,现在确知,杨氏女乃韦应物长女,因嫁给杨凌,故称“杨氏女”。杨凌在当时就很有文名(《新唐书》卷一六○杨凭传:“与弟凝、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傅璇琮先生据《柳河东集》考证,柳宗元是杨凌兄杨凭之婿。柳宗元对杨凌的文章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全唐文》卷五七七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学富识达,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由此可知,韦应物择婿,既重门第,又重才学。杨凌是弘农杨氏望族,又有文学才能,真可谓佳婿。

三、年谱

1岁 玄宗开元25年(737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750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759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774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778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43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44岁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长安闲居。45岁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46岁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仍在尚书比部员外郎任。47岁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48岁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罢任。49岁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正四品下。50岁 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在江州刺史任。51岁 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52岁 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53岁 德宗贞元五年(7年)仍在苏州刺史任上。54岁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55岁 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60岁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本年十一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

四、藏书故实

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评价其:“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以王、孟、韦、柳并称。一生好书,其藏书之事迹,史不多载,今据其《燕居即事》一诗中称“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可见其藏书颇具规模,且攻读之勤。 参考资料: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韦应物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