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冰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所处时代:现代。去世时间:1981年3月27日。主要作品:《接客僧》。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文艺奠基人。
关于沈雁冰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沈雁冰的诗词 点此查看沈雁冰的详细内容
二、纪念故居
乌镇故居茅盾故居(8张)此故居是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坐北朝南。茅盾自16年诞生至1909年离乡求学,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亲。1940年他的母亲去世以后,切断了他与故乡联结的纽带,他的亲属也相继去了外地定居,故居房屋便陆续租给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当地动员住户腾出了后园的三间平屋,加以修缮保护。1981年3月茅盾逝世后,乌镇茅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东邻蒋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疗,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京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三、人物生平
人物经历《小说月报》(11张)1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党成立,由上海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1927年,1月赴武汉,任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茅盾文集(20张)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1938年,1-2月,在、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迪化。1939年3月,抵,在学院任教。4月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1940年,4月底离开,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离开重庆到。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1946年,赴苏联访问。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10月,任文化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文化大”中,茅盾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爱情婚姻茅盾与家人朋友合影(12张)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四、创作特色
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评论特色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