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校企合作方案

来源:九壹网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制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我校按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原则,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以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制定以下校企合作方案。

二、合作原则

(一)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嬴”是校企合作的宗旨,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合作企业获得优秀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学校增强学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学生就业率。

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岗位能力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

(二)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应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学校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工作。企业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员工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二)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委员会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相关各委、局领导及企业代表担任,委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人员担任。

企合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主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两名由招生安置办主任和重点企业一名副总担任,工作人员若干名

1.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 任:李成方(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

副主任:李永辉(菏泽市牡丹区副区长)

油魁然(菏泽市牡丹区教育局局长)

尹庆良(菏泽市牡丹区人社局局长)

肖青海(菏泽市人社局职称科主任)

委 员:时 剑(菏泽市天时钢结构集团董事长)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赵 涛(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

王金书(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厂长)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

刘永凤(菏泽市技师学院院长)

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赵振豪(牡丹区财政局人财科科长)

侯庆斌(天时钢结构车间主任)

谢新洲(菏泽市变压器厂车间主任)

张亚鹏(菏泽市黄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宋 凯(菏泽市金仓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楚春贵(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马建普(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司洪祯(牡丹区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

楚庆华(牡丹区技工学校学生科科长)

李志武(牡丹区技工学校总务科科长)

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周胜奇(牡丹区技工学校教研室及车间主任)

2.校企合作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副主任: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

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成 员:王宪真 刘庆祥 马单单 王 稳 崔 燕

刘培娟 袁艳丽 谢 娟 张保红 皇甫素平

赵永梅 李 龙 司方圆 崔洪瑞 肖青见

陈洪柱 朱 阔 祝 青 王京秀 田林茂

田淑娜 曹 媛 杨冬梅 刘素华 张庆峰

吕 为 李 鑫 马 兴 邓艺军 苏 钦

孟雪燕 刘玉环 刘会莉 李秀云 刘燕春

张燕华 刘 玲 刘春连 刘喜隔 王秀丽

张亚静 秦敬丽 吴翠华 付文峰 朱 龙

蔡园园 董 浩 赵贞波 高宗占 石银法

(三)委员任职资格

1.热心和高度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建设,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专业建设,能出席有关会议;

2.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经验;

3.在职业教育领域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或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菏泽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研究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讨论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专业设置,各门教学课程标准和技能培养大纲及相关材料等。

3.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实验室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4.开展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审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

5.向学校提交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课题等。

6.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7.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四、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际情况,拟开展以下一些合作方式:

(一)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顶岗实习模式为2+0.5+0.5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两年半,第三年的下半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二)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

根据本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菏泽市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围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企业员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开展社会服务建设。

1.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2.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三)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搭建新型就业服务平台

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 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1.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招聘或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的职责。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在学校生产实习一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具体形式为:企业订单班。

2.企业冠名班

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冠名班则是职业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有效手段。企业冠名班是将学校的某专业或某班级冠以企业名号,并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它对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

冠名班的优势在于,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传授到学校,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提升技术水平;学校本着专业建设、学生成才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资源重组和合理分配,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并兼顾专业群实验室建设需要,有专用实习或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和实践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生产现场无缝对接。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建无线电工艺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和电子CAD实训室,根据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新建创新设计实训室。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专业社团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课题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以及教师教学教研活动。在建设中注重突出创新、综合开放性特色,强调项目教学的实践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等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增强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并依托企业,共享企业现有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现有的电子设备制造基地、电子测量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增科技创新实训基地1个。

(五)创建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高薪聘请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教材编审、课程体系的制定、课题研究、大赛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教师培训、学生的讲座和参与日常教学的指导工作。

五、合作方法

(一)校企对接

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点,自行对接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开展校企合作。

(二)协调指导

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三)费用管理

1.学校贫困学生需要半工半读或有意愿利用休息时间工作的学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置,如寒暑假安置工作,或者短期、零用工,企业按月或按日支付学生工资。

2.学生顶岗实习,工资按月支付给学校,学校根据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学费总数,每月扣除一定数额的工资抵顶学费,其余部分有学校发给学生本人。

3.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六、保障措施

(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二)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企业,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四)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