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B超辅助疑难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
刘瑞娟,罗静,魏剑南,郑晨,秦学祥
(云南博亚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要:目的 疑难AV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探讨B超在血液透析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以56例应用B超引导辅助内瘘穿刺,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内瘘穿刺法。结果 实验组摘
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0%,无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总穿刺成功率95%;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50%,总穿刺成功率61%。实验组在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疑难内瘘穿刺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内瘘穿刺并发症,保障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关键词 :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B超引导;穿刺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34.139
本文引用格式:刘瑞娟,罗静,魏剑南,等.B超辅助疑难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86-187.
0 引言
对于肾衰竭的患者,当下医学界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当属血液透析这一治疗方式。肾衰竭患者的血管通路既是整个血液透析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1],同时也是患者生存的生命线[2]。血液透析完成前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术的成功亦能直接影响血液透析过程的顺利程度,由此可见,从医学角度而言,应尽可能的防止患者内瘘狭窄,选取合适的穿刺方式,尽量降低瘘血管的损伤,从而使内瘘的使用时间得以延长。
保证透析质量。而对于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寻求更好的穿刺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以往针对疑难动静脉内瘘,由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护士进行盲穿,但穿刺失败几率还是较高,反复穿刺使得患者痛苦不堪,透析流量也得不到保障。而借用超声引导的方式,手术过程中可实时观察到穿刺针刺入与行走的具体情形,不仅能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同时还能防止并发症。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故而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各领域中。而笔者所在血液净化中心,自2015年十月伊始,借用超声技术引导来完成内瘘穿刺手术,获得了一定成果,具体记载如下。
LOGIQe 型号的超声机,探头型号12L ,选用血管模式;穿刺前进行探测,评估血管的内径、深度、走向以及分支情况,确定最佳穿刺点。并做标记;铺巾、消毒,探头在无菌保护的状态下,超声横切标记点血管,血管显示于探头的中央位置;采用16G穿刺针,护士于探头中央位置进针,针尖先进入皮下区域,超声探测穿刺针、血管、表皮穿刺点是否在同一水平,以此来调整进针方向,若在同一水平,则直接进针。当用于穿刺的针头进入到血管并确定有回血的状况产生式,需要不断地减小针头的推进角度,稳定而缓慢地扎入血管。以下附2例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术中B超图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进行疑难AVFB超引导穿刺方法进行血透的116例患者治疗(116例患者均无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实验组的56例疑难AVF患者采用B超引导辅助内瘘穿刺,这56例患者中,男21例,女35例,其年龄范围为20-61岁。剩余6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以传统盲穿形式作为其内瘘穿刺治疗方式,该60例患者年龄均位于25-69岁,女25例,而男35例。两组患者针对年龄、治疗模式以及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对分析,得出结果为P>0.05,即结果具有可比性。研究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的对比。1.2 方法。对照组治疗方式为传统内瘘穿刺,具体有血液透析专科护士亦或者由责任组长操刀按照固有的标准程序进行穿刺手术。首先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再对其内瘘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无误后,铺无菌巾并对所需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接着操作者左手拇指应紧扣患者皮肤,而右手则应平稳把持住针尖,采用斜面的形式与患者皮肤呈20到30度的角度。刺入方式应从静脉上方或侧方进入,依据患者静脉走向行针至回血,再进针少许。对于患者内瘘动脉端的穿刺程序与此相同,最后需固定穿刺针,穿刺完成后续再次核对患者相关信息,以防出错,完成后进行上机操作[3]。实验组采用 GE-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1.3 观察指标。通过以上结果,对两组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通过采用一次穿刺成功的方式,不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
能够在针头插入血管的部位不产生渗血等症状,而且能够通过充足的血流实现透析 [4]。而在采用内瘘穿刺并发症的方式下,主要能够对由于内瘘穿刺产生的血肿等症状进行有效地缓解(血流速度小于200 mL/min)[5]。为了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6]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评价,并对患者从无痛到剧痛的症状赋予0-10分不等,以示区别。患者疼痛情况的记录周期为1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为了能够对以上结果进行详实、有效的分析,增强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及说服力,本文采用SPSS 软件
χ2检验等方式,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t检验、
并严格遵照P<0.05的检验合格标准。
187
2 结果
在本文的实验和对比分析过程中,每名患者的穿刺次数为12,参与实验的患者总数为10。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观察组的成功率相对较高,达到了95%(5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方法疑难AVF患者成功率比较(n,%)组别第一次成功第二次成功失败总成功率
实验组(n=56)
503395%
对照组(n=60)
3072361%
穿刺失败原因:肥胖病人皮下脂肪过厚,血管较深,即使在超声探测下血管可视,但针尖还是够不到血管,或即使进入血管,固定针柄后松手,脂肪回弹导致针尖脱出血管,穿刺失败;先天血管过细,即使在超声探测下血管可视,也无法达到穿刺条件。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观察组通过彩超的技术优势成功地识别出血管内血流状态,大大增加了内瘘穿刺的成功概率。伴随疑难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重复穿刺的次数,不但为缓解患者痛苦提供了很大的帮,而且能够通过专业、先进的仪器设备实现对内瘘状况的有效观察,且能够对一些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此外,这些技术的成功使用和广泛普及,能够大大提高血液透析的效率及质量,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所以,重视和加大疑难内瘘血管穿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红艳.血液净化者血管通路的管理[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2004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2004:1.
[2] 邓伯勋.内瘘--血透病人的“生命线”[N].大众卫生报,2004-02-25.
[3] 邹兆华,任慧莲,李晓庆,等.彩超引导下疑难内瘘穿刺的效果[J].
医疗装备,2017,30(21):23-24.
[4] 凌燕.比较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
及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61,164.
[5]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液净化通路学组.中
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8):549-558.
[6] 吴文英,金学勤,盛三妹,等.阅读疗法在儿童阴茎术后疼痛控制
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8):35-36.
通过表1两组方法疑难AVF患者成功率比较结果可知,
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远低于对照组的对应结果。B超引导辅助穿刺大大提高了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内瘘穿刺并发症,保障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3 讨论
(上接第184页)推广与应用。
志,2018,16(5):87-89,106.
[5] 高艳辉.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
[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3):356-357.
[6] 刘振永.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1):173.
[7] 马明昭.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3):138.
[8] 王丽萍.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研究[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15,36(02):217-218.
[9] 俞顺,包强,杜瑞宾.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脑神经痛病因
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03):136-138.[10] 罗锐锋.低场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
学研究,2012,10(19):45-46.
参考文献
[1] 朱风叶,李红,乔继红,等.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
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3):76-78.
[2] 蔡坤,田舍,喻超,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代谢产物初步研究[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7):745-748.
[3] 刘永.CT增强扫描与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
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1-3.
[4] 彭川,罗鹰,夏玉梅,等.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
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
(上接第185页)
没有辐射,在时效上,明显早于CT诊断,且有助于发现致病因素,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验证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于髌股关节炎的诊断,应首选MRI检查,并以CT检查为重要辅助手段。
比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5):409-413.
[3] 张建伟,张成琪,张经建等.骨关节炎患者髌软骨MRI T2图的临
床评价[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3):85-88.
[4] 蔡静玉,王康,徐建华等.骨关节炎髌下脂肪垫与软骨缺损的相关
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10):1483-1486.
[5] 张启栋,郭万首,赵其超等.Oxford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应用MRI
评估外侧间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6):468-471.
[6] 刘倩,张雪宁,王植等.膝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MRI与病理
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8):587-591.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参考文献
[1] 李显,赵力,王淑丽等.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关节镜
与MRI诊断分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29-32.[2] 王植,孟祥虹,锁咏梅等.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MRI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