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具备很好的文素养知识和专业方面的知识,最好是在这门课上 安排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此外,良好的理论课学习氛围也是关键, 一直以来,音乐专业的学生总是“重技能轻理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综 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音乐艺术方面的理论学习并结合运用于 实践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可以说,声乐理论课的教学是整个声乐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它的 学习对于学生提高音乐素质各方面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 希望通过对我省高等学校声乐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能够引起各级 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让声乐理论课切实得到实施,让声乐课 程变得更加的完善,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下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与 实践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C558。第一作者系湖南师 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研究生,现在湖北民族学院任教。) 中学音乐《课标》中的“音乐为本’’与“以人为本’’摭谈 口符伟 2001年7月教育部《全日制义 论较多与反映集中的两个方面。正 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如《课标》指出: “应注意以音乐为 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本,从音响出发”;“开拓思路, 进入第三次音乐教育学科改革的深 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同时 化阶段。经过近l0年的实践与探 《课标》也对课改中“体验、模仿、 索,取得了义务教育中音乐课程改 探究、合作、综合”等实际教学行 革的可喜成果。其中“音乐为本” 为作了“以人为本”的总的目标要 与“以人为本”作为《课标》构建的 求。不难看出,《课标》就“音乐 课改新理念,是目前教学实践中讨 为本”与“以人为本”理念的构建 8/音乐教育s锄f ̄/2oJ1.7 及其实现是十分重视的。在《课 者崇尚社会平和、追求道德高尚的 标》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对 意识非常凸显。因此成康在教育培 《课标》的认识较多的是通过课改效 养目标上提出德的规范和要求,实 应(过程或成果)就“音乐为本” 为兴邦安民的情理之中。从《周礼・ 或“以人为本”单方面的价值判断 春官宗伯第三》“掌成均之法,以 和肯定,缺乏对两者共同观测的思 治建国之学政”的教育规划来看,维。事实上,就“音乐为本”与 成康国民乐教的培养目标是以“人 “以人为本”的关系问题,不少人 本”教育为取向的,修德与习艺都 的确存在认识上的盲点,甚至形成 是乐教的重要内容。如乐德、乐 对两者孰主孰次、孰先孰后、有否 语、乐舞等,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 矛盾等的不同理解。其原因就是没 中要遵照德艺要求开展的必要课 业。而乐师、大胥、小胥、乐同、 “课程标准”四字,单从语法 磬师等是在一种专业色彩十分浓郁 结构来看,“课程”是主语,体现 的意识下进行传授活动。这种科别 的是教学形式及相关内容; “标 的分法和传授方式,用现在教育观 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准”是谓语,是受社会、时代、地 来看就是“课程”雏形。单从每一 域、民族、传统、观念等多种背景 门具体课程来看,强调的是本学科 共同观照,以主观(思维)转客观 的理论认知与技能提高,具有鲜明 (规范)的形态出现,起权衡和制 的本位特色。而从整体的教育观来 订“课程”要素与结构是否符合教 看,西周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 学规律的作用,也体现课程观在价 才的“人本”教育,德与智的培养 值取向,如“音乐为本”与“以人 理念非常凸显。后来的《管子・霸 为本”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可见 言》首次提到“以人为本”四字。 “课程标准”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孔子的“仁”学又对其赋予了丰富 的关系。 内涵。就课程观念上,“仁”不以 我国西周时期,国民教育是以 单方面的知识量或技艺尺度作为课 乐教为主要内容。《周礼・大司乐》对 业标准,而是以完美人格与知识学 乐教作了量与质的细则要求,可以 养的结合作为课程构建依据(如 说是我国最早的官方教育“课程标 “六艺”的设置),以培养全面发展 准”,在课程的设置中,将教学内 的综合型人才。 容细化为不同的科类。从2008年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拉丁 acecourse”,意为“跑马 清华大学考古发现并命名为“清华 文是“r简”的竹简上,发现了周初武王和 道”。借用在教育方面指学校对学 周公的两首乐诗——《乐乐旨酒》 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 《英英戎服》,其中“庶民和同” 安排。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裕德乃究”之句,说明周初统治 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 9/音乐教育与翻作/2on 7 活动的综合。狭义指某一单独的 育阶段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 学科如天文、修辞、音乐等。狭 (跑马道),又将课程目标置于“育 义的课程是在专门教师指导下开 人”为宗旨的客观现实中,宏观上 展单线的“跑马道”式的授学活 在“以人为本”视野下对课程体系 动,体现出强烈的课程本位倾向。 进行了整体布局(明人伦)。如1. 但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的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发个 “儿童本位”课程观雏形到中世纪 体潜能;2.教材结构,削弱学科体 “自由七艺”育人目的体系的确 系的严密性与系统性,设立适合 立,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学生心理特征的课程栏目(如,我 以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 们心爱的歌、音乐是我的好朋友、 家)为代表,在人本主义哲学和 音乐小网站等);3.教材内容,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建 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表 立起以学生个性发展达到“自我 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参 实现”、“全面发展”的课程目 与行为。使“音乐为本”与“以人 标,形成了一整套人本课程体系。 为本”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课 可见“跑马道”单向性(学科本 程目标上产生各自的功能意义。 位)与综合性(以人为本)所构 “音乐为本”主于课程中音乐形态 成的课程体系在西方社会发展阶 的认知与审美的主导价值;而“以 段中形成了一种以“育人”为目 人为本”则主于学生个性形成与 的的教育理性。所谓理性,简言 潜能发挥的教育原则的实现。两 之就是某种观念对客观事物的内 者领域不同而殊途同归,没有主 在因素和发展形成的符合其本质 次之分,也没有因果之别,更没有 特征与逻辑规律的认知模式。 对立的因素存在。两者某一方的 “跑马道”符合了社会发展中基础 单独发展或停滞,都会给对方造 教育客观规律,因而“课程”被 成相应影响。而只有在两者关系 人们认可,成为东西方教育系统 的共同认识和协调发展基础上开 的推崇对象,并为人类文化教育 展中小学音乐教学,才符合我国义 事业奠定了规范化教学模式。 务教育、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使 我们现在的《课标》,在“育 “课标”成为推动课改发展的动力。 人”和“跑马”的教学理念中也不 在实施《课标》过程中我们感到, 例外,其课程所指与上面“乐教”、 “以人为本”与“音乐为本”双向 “跑马道”有相同的意义,包含了 指标,正是我们追求中小学音乐教 两者广义与狭义的概念。而《课 学发展的科学化教学理念。 标》既注重音乐学科自身目标的实 现、旁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突出 符伟 男(1957一)。湖南 “音乐本位”的价值,体现义务教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lo/音乐教育与翎 ̄ ̄/2ol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