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 2012年1月 贵州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30 No.1 Jan.2012 婚姻地碰挤压硇就会学分析 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婚姻地域挤压是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下被放大,体现在农村落后地区的姑娘攀嫁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梯 级迁移”。其是主客观及社区文化规范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婚姻的地域挤压使落后地区男性青年婚事罹 难,所催生的发展问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拉大,社会秩序失序问题将是农村今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婚姻地域挤压;婚姻迁移;婚姻致贫化 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2)O1—0097—06 婚姻挤压是婚姻迁移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一般认 为,婚姻市场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可供选择的女性人数 相差较大,由此导致了男性或女性不能择偶,婚姻挤压 现象就会出现。 j如哥伦比亚在1973—2005年由于大 量男性死亡导致女性婚姻的严重挤压。l2 J我们并不否 认婚姻挤压的根源是性别失衡,但择偶中主观性因素 也不容忽视。适龄青年找配偶的困难与年龄偏好,经 究婚姻圈,(星)即使视角聚焦于婚姻挤压,也是从人口学 数据分析,⑨而对婚姻地域挤压研究仍然空白。透过 婚姻地域挤压我们可以把握婚姻迁移中的规律和动 态,对婚姻迁移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一、婚姻地域挤压的个案调查 为了厘清婚姻的地域挤压,笔者对西部G村进行 调查, 登记从1990年1月1日到2010年1月1日期 间所有娶进和嫁出的婚姻迁移人口,具体步骤如下: 济或社会规范也有关。_3 J 婚姻地域挤压现象产生的前提是婚姻主体在择偶 中并不把感情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考量婚姻的预期 储存资本,如婚后的经济基础、婚姻维系的难易度、婚 首先,笔者列举出所在镇为中心的汉族聚居区常 见的村庄让该村村民进行声誉排名。当然,因个人对 同一村庄的感情厚薄和了解程度不同会出现较大的态 度差异,笔者尽量选择多数人认同的声誉排名,得出一 级地域三个;二级区域九个;三级地域十二个。 其次,弄清婚姻的地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该村 娶进媳妇64人,其中来自一级地区的12例,占19%; 二级的28例(G村在声誉排名中属二级),占43.8%; 三级24例,占37.5%。可见,娶进来源地主要是三级 和二级,这两类就占了81.3%。 本村姑娘出嫁66例,嫁到一级地区有8例,占 姻声誉等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恩格斯对此曾有 精辟之见:“妨碍少女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 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l4 J 可见,择偶观并非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所处社会环 境与主观愿望相互融合的产物。[ ](H叭)当婚姻的“理 性人”对婚姻的储存资本加以考虑时,地域因素往往会 异化成人的社会资本,婚姻地域挤压现象出现了。遗 憾的是学者在婚姻研究中要么从经济学领域中研究婚 姻建构的经济资本, 要么从人类学或社会学视角研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VJA850005]。 作者简介:何生海(1969一),甘肃天水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 ①如马宗保,高永久对宁夏南部单家集回族婚姻资本的转移研究,载《民族研究》,2005(2)。 ②如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载《开放时代》,2005(2)。 ③如温姗阳应用三种“婚姻挤压指数”研究台湾是否将会面临婚姻挤压的问题。参阅:wen Shan Yang and Ying—ying Tifny Liu.Gender Imbalances and the Twisted Marriage Market in TaiwanSeminar on Female Deficit in Asia:Trends and Perspectives,Singapore,5—7,December. ,2005. ④该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全村四百多人口,人均年收人1936元。该村的区域特点、生产方式、文化构成等方面基本反映了整个西 北农村整体情况,因此,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省州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1%;二级地区的32例,占48.5%;三级地区的26 例,占39.4%。出嫁到一、二级地区总和占到60.6%。 突出。 在此,我们得出一个“同心圆递推理论”。即一级 地域婚姻条件好的村民会在外地或本地各级区域娶 媳,条件一般或较差者会把视角转移到次级区域;次级 区域条件好的村民娶媳基本在同级区域中,而条件一 般的又会把视角转移到再次级区域,最终,再次级区域 条件一般的就无法完成婚姻事实。用费孝通先生的 在出嫁到三级地区的案例中,2000年以前出嫁的占到 87%,以后逐年减少。随着人们对婚姻选择越加慎重, 愿意出嫁到后山地区的姑娘凤毛麟角。 笔者随机抽样了一个三级地域的村庄——M村作 为调查点.M村56户,人口223人。M村人赶集走镇 与县城都在10公里以上,路道较差,交通落后,但最糟 的是该村的吃水。因为人住在梁卯,从山沟里汲水要 “差序格局”理论来解释,圆中心是高级区域条件较好 的村民,依次递推到低级区域条件较差的当中。越是 靠近圆中心的完成婚姻越容易,越是圆边缘的越困难, 即贫困山区的青年男性就成为婚姻挤压的承担者。_9j 大致有五类:一是家庭贫困型;二是大龄型;三是残障 负载爬坡。在干旱季节,村民要在凌晨2点到水泉边 排队,其生活艰苦情况可想而知。因此,在村民的声誉 排名中较低。适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一直是该村的大问 题,有能耐的村民都在前川地带落户。对该村的婚姻 调查发现,娶进的86%的媳妇来自三级地方,本村姑娘 62%嫁到一二级地方。适龄青年完成婚姻的占66%, 型;四是中年丧妻型;五是孤儿型。 我们把这种现象放大看其同样具有普适性,在中 西部许多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_1 0l有学者对湖 北省长阳县进行婚姻调查发现,该县共有438个村,大 龄男性农民未婚者比比皆是,据统计,一个村有l0—20 名大龄男性未婚者有150个村,30—45名大龄男性未 婚者有70个村,45名以上大龄男性未婚者有l5—2O 个村,有的村甚至成了“光棍村”。_l 这些地方都有一 娶进姑娘中稍有残障者占8%,招赘到外地的男性占 9%。笔者为扩大样本量,连续走访了后山地区的几个 村落,婚姻的基本数据和M村相似,同时也发现越是 艰苦地带,当地姑娘外嫁的期望越高。 通过对这两级地域的调查发现婚姻迁移有以下规 律: (一)这两级地域婚姻的流动总是彰显两条路线: 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另外,婚姻 地域挤压也会在民族问产生,马健雄从云南拉祜族和 佤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汉族地区 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后,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 发了边远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从而使得部分小 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 问题。[ ] 是平行流动,即同级地区之间的流动,佐证了美国社 会学家w・古德的“同类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婚 姻择偶中双方都倾向于“同类匹配”。l6 J(P145,另一种是 单向流动,即三级地域的女性多流向二级,二级地域的 女性多流向一级,构成一个“梯级迁移”。l_7 J有学者认 为婚姻圈的交换原则是平等交换。当一个社区从别的 社区获得女人之后,这个社区也会将本社区的妇女输 向对方,l8 J从“梯级迁移”来看是对上述观点过于强调 婚姻流动对等性的否定。在现实中因为有利的地理位 置和经济发达程度二者高度重叠,所以女性婚姻流动 的方向总是沿着下面的模式: 发达地区的婚姻迁移也印证了“同心圆递推理 论”。以浙江为例,近年来,3.6万名农村妇女嫁到浙 江省,资料显示大多数是来自于不太发达的云南、贵 州、四川和湖北等省。l1 而婚姻迁出地男性挤压相当 严重,在越南边境的落后地区,单身男子只好娶那些非 经济特贫区一经济欠发达区一经济较发达区一经 济发达区 法偷渡边境的越南妇女结婚。_1 J倪晓锋通过计算得出 “城镇适婚年龄单身人口性别比率低,因为大量的农村 女性嫁入城镇,而城镇女子很少愿意嫁给农村男子,这 无疑加重了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问题。”¨l 5j (二)低级地域的男性青年娶高级地域的姑娘其自 身有明显的婚姻优势条件。大致有以下几种:或有稳 定的正式工作;或家道殷实;或长相帅气;或具有外向 的性格。而高级区域的男性青年娶低级区域的条件普 二、婚姻地域挤压的原因分析 一遍一般,他们要么年龄偏大,要么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但在地理位置上属川道、城市边缘或城市。 (三)低级地域的姑娘嫁到高级地域所索要的彩礼 较低,而高级区域的姑娘嫁到低级区域所索要的彩礼 明显较高,尤其是二级地域嫁到三级地域的表现得更 、生育制度导致的婚姻女性市场资源的匮乏。 婚姻地域挤压在性别不平衡的背景下一再地被放大。 在一个“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 下,①我国出生人El性别比最近几年来一直偏高,其与 我国传统上的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不无关 ①我国的生育偏好根据学者的研究按照层次依次从内向外解释为“终极价值的需要”、“继嗣需求”、“感情需求”、“续梦需求”、“社会 需求”和“经济需求”。参阅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174。 9 何生海: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分析 系,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 是以经验或阅历不断地告诫未婚女子“种不好庄稼一 B超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2年第三次 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8.47: 茬子,嫁不好女婿一辈子”或“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 郎”,姑娘在斟酌婚姻的选择时,往往效仿大姐或遵循 先辈的告诫。并且,会把这种告诫上升到荣辱观中,嫁 到城里意味着有本事,可以给家庭、家族、庄亲带来荣 耀与面子。相反,多少会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光 彩”,甚至,被认为女方自身有污点或不争气。在如此 的文化背景中,嫁女不仅是情感的抉择,而且上升到文 化习俗或文化逻辑中,“并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 因素。” l_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追求利益的“工 具”,也折射出“农民作为一个最为脆弱的社会集 团” 』向社会争取资源的一种合法路径。 100,在1990年增加到111,2005年达到120.49,在同 一年龄段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3%。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出生性别结构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_】6_中国社 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20周岁 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 万人面I临“婚荒”。【"j如果失衡情况得不到扭转,20年 后,可能每5个男孩就有一个找不到媳妇儿。【】8 J我国 人口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不久 前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光棍》,书中称人口性别比例不 平衡问题将是今后中国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婚姻缔结的主观性因素。虽然现代婚姻中主 体的自主性增强,但在农村中婚前真正构建感情性婚 姻的机会很少,很多婚事从定亲到结婚不到3个月。 三、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相关理论 若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挤压现象主要集中在 三种理论上: 一男性家庭为了减少婚姻的投资成本或避免夜长梦多的 、变数,很多家庭愿意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完成儿子 的婚事。大多数婚姻仍是“媒妁之言”的范式,青年男 女在婚前缺少交流以增进感情的机会,加之在社区氛 围中婚前交流仍被看作是“不太文明”或有伤大雅。这 样纯以感情为婚姻构建的少之又少。婚前参考的婚姻 美满与否与条件附会在一起,整合了“利益+情感”的 行动策略,最终“所注意的只是婚姻的外表条件和格 式。”LJ “择偶梯度理论”认为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 社会交换理论。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认为交 换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 是交换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布 劳把交换行为分为两种结果:内在性报酬(从社会交往 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爱等)和外在性报酬 (从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等)。应用 到婚姻理论中我们认为内在性报酬就是通过婚姻取得 合法的性满足、爱满足和归属满足,而外在性报酬则是 通过婚姻得到婚姻资本,如取得新的生存权、创业基础 和某些支配权等。因此,当人们在择偶时既会关注内 在性的报酬(情感部分),也会关注外在报酬(物质基 础)。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尔又细化了此理论,将人类 婚姻的动机归为三种,即经济的动机、生育子女的动机 及感情的动机。ll21j__相互依赖理论家莎伦布雷姆认为,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事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比较 水平(comparison level,简称CL),也就是当事人认为在 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得到的价值(即价值预期)。 2 ]原 本落后地区的姑娘和条件较好地区的青年因社会结构 差异赋予的各种资本泾渭分明而不可企及,但随着婚 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 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中的“男高女低”模式。 山 村姑娘婚嫁也没有走出这种理论的巢臼。当媒人向待 出嫁的姑娘介绍对象时,女方家首先关注的是择偶对 象家所在地,其次才“相面”。在这一逻辑中落后山区 的男青年连女方“相面”的机会都丧失殆尽,可见,地域 资本化在婚姻中彰显若揭。 三、婚姻缔结中的文化因素。互动理论认为个人 的行为常常受参照群体的影响。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 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 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 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 的。” u_ 巧)从社区文化规范看,婚姻迁移也总是和婚 姻市场女性资源短缺,她们在权衡“比较水平”后敢于 争取。这样,他们双方自身的“鸿沟”扁平化了。 二、互动理论。冲突理论者科赛认为冲突缘起不 仅仅是因价值观,而稀少的地位、权利、分配同样会引 起冲突的发生,既有物质性关系的冲突,也有非物质性 姻的现实评价紧密结合。村民总是在别人的贬褒中筑 成自己的理想。山区的姑娘嫁到川区被认为是合理的 或符合逻辑的。反之,则会带来极大的非议。婚姻迁 移的“趋向性”不仅仅是村民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经验。 若是川区姑娘嫁到后山地区人们至少持以怜悯或惋 惜,并口诛笔伐家长为了钱“黑心了”。现实中大人总 冲突。我们审视婚姻挤压的钩沉不能排除婚姻市场上 因资源匮乏的原因(即物质性冲突),也包含婚姻中的 声誉、评价、象征意义等非物质性原因。而生物互动论 ①常见的择偶理论有三种:择偶梯度理论、资源交换理论和同类匹配理论。参阅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上海大学出 版社,2004,第l15一l16页。 省州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biosocial theory)强调社会行为(比如性别角色)是以 生物属性为基础的,并且存在优胜劣汰机制。如女性 仅仅使婚姻市场会受到影响,导致的发展问题昭然若 揭。 总是选择她们所相信能够为其后代提供最多亲子投资 (parental investment)的男性结合,选择拥有较高经济 资源的男性。 首先,“狭窄的婚姻市场制造了大量的‘光 棍’,”l j使部分人中馈犹虚。婚姻是人类的基本生 理需求,当有限的女性资源都被强势人群所占有时,一 些大龄青年无法完成婚姻事实,无论从心理、精神上都 会给他们带来极大地创伤,部分人便丧失了生活的信 心,因为他们在社区意识赋予“无能,不孝”,甚至是 三、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价值 判断的影响,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 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 较高报酬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婚姻也类似一 种交易,交易双方都希望已尽可能少的代价获得尽可 能多的利益。”[ ](P9 在婚姻市场上女性资源紧张使其 在婚姻择偶的空间很大,“一家养女百家求”,这时她们 会从择偶者的各个角度权衡与判断被选择者。女性稀 缺性成为农村姑娘能走出山村嫁到城市的资本,而山 区男性因为缺乏婚姻交换机制中的平衡点而在婚姻市 场中被边缘化。同时,现代婚姻使人不觉有种返璞归 真之感。依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择偶动 机的研究,婚姻产生之初,经济目的居先,生殖目的次 之,爱情、异性间的相互需要再次之。[ ](P9 ’但现代婚 姻人们侧重爱情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对方的经济基础 的考虑,“物化与金钱的条件成了把握婚姻天下的筹 码”, 6_这或许是现代“理性人”的睿智所在。“原本 两情相悦非常单纯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蜕变为对数量的 计算与追逐”。 j 当然,婚姻地域挤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能 简单地认为落后地区的女性攀嫁是“忘本”,实际上是 柔弱的生命在这变动不安的社会中寻觅一种安全感与 踏实感。 四、婚姻地域挤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当“城男娶村姑”的优势 由地理因素异化成人的资本显现出来时,男性支付给 女方家聘礼并不会太高,遭到女方强行索要的一鳞半 爪。相反,婚姻挤压的结果总会让落后山区的男性青 年买单。随着婚姻市场的女性资源愈弥足珍贵,落后 地区的男性完成婚事更加汲深绠短,因为所处地理条 件制约发展的速度,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大部分青年 缺乏一技之长,并没有自身的优势消融地域劣势的条 件,为了完成婚姻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积蓄。而且,遭受 对方强行索要的机会信手拈来。巨额的婚姻成本在落 后地区便成为婚姻致贫化的根源,地理因素加之人为 因素导致贫困地区的贫困更加严重,使贫困地区的含 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的贫困,而是一个多元化和多 样化的态势。在此背景之下,婚姻地域挤压为社会的 贫富分化,人群中的层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对落后地方的发展的影响。婚姻地域挤压不 “前世作孽太多的报应”。荏苒的岁月会把他们推向贫 困户中。而且,未来大量单身家庭的出现,可能引发养 老危机。如今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光棍村”,若干年以 后,是否会演变成“五保户村”?【 J可见,“光棍儿”不仅 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婚姻问题,也 是社会再生产问题。 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女子呈“级差型”外嫁,一些 本来很有作为的男青年,因为找不到老婆,只好脱离本 土,迁居他乡,致使本地劳力丧失精锐。长期的农村较 高素质者外流,使滞留在村庄里的人口长期处于同时 期的“素质凹地”,对地方的发展愈益不利。 最后,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6月19日刊登 Justin Lahart的文章《中国重男轻女可能导致美国市场 泡沫》。作者认为,中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的 “女性缺失”问题可能也对美国的住房和信贷泡沫起了 推波助澜作用。这可能是我们至今所知的雷人的“蝴 蝶效应”。_2 尽管此说法有点荒诞不经,但一种事实是 成立的,“结婚成本上升,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 率,这是整个经济消费率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l驯因 为落后地区村户倾全家之力为儿子婚事铢积寸累,而 在其他方面如生活、教育或再投资的消费微不足道,造 成一种畸形的“婚姻消费”,从经济学上看,会造成当地 发展的动力缺失,出现“弱势累积”的马太效应。 三、社会稳定问题。婚姻的地域挤压在贫困地区 所伴随着的不仅仅是贫困,而是社会中隐藏的不安、躁 动和许多不稳定因素。在贫困山区充斥着大量的性饥 渴的成年男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的社区会更有暴 力、酗酒、犯罪倾向。国外研究已经证明这一命题,加 拿大心理学家尼尔・威纳和克里斯迪恩・麦斯奎达认 为男性比例高的社会更倾向于使用暴力。_3Il费孝通先 生也认为“性的关系是一种先于文化的原始的关系,这 种强烈的冲动可能销毁一切后期的、用社会力量所造 下的身份。”[ 。](P89) 首先,妇女的权益保障及健康问题。很难想象,在 一个男多女少的社区中妇女会面临怎样的威胁?当相 当数量的男性的正常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传统的伦理 道德显得多么苍白,其中一部分就可能威胁到已婚者 的婚姻。无论是作为“第三者”的男性,还是作为丈夫 的男性,在这类婚姻“战争”中,也将都不是赢家。每个 丈夫时刻保护自己的妻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留守在家的妇女或儿童便成为“弱势中的弱势”,遭强 奸、猥亵、受侮辱伺机发生。如2004年发生在豫皖接 合部犯罪嫌疑人范小勇先后抢劫25次、强奸15次,对 象大多是留守的农村女性。 J由于婚姻地域挤压问题 的困扰,贫困地区所催生的“畸形婚”现象增多,如拐卖 婚、亲换亲、未成年婚等,也很可能会产生一个“买妻”、 “租妻”等黑色市场。 3j一妻多夫、混居等多种可能性 也不是没有。而卷入此“麻烦”的女性将要承担伦理道 德和心理的沉重负担,也将遭受来自社会、社区、家庭 和亲属的精神压力。 J同时,由于婚外性关系和非婚 生育使妇女的卫生健康同样令人担忧,根据世界卫生 组织的计算,现在感染的艾滋病新病例中,妇女似乎比 男子双倍的易受感染。_35J 其次,对现有的村落秩序的挑战。“秩序是把人们 联系起来,并组织生活的基础,没有常态的秩序,就无 法进行社会生活。”_36_在婚姻地域挤压程度很高的地 区就会存在地下色情业和拐卖妇女的刚性需求市场, 无论从事色情的女性有无姿色生意将会十分火爆,常 态的村落秩序受到威胁。因为“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 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Ps 。让性爱自由 地在村落活动,尤其在有严格身份规定的社会结构中 活动,它扰乱的力量一定很大,它可以把规定下的亲 疏、辈份、人伦等相关的一套伦理制度腐蚀掉。另一方 面,因金钱而婚姻受挫的人群会因此对金钱更加崇拜, 有钱可以享受性释放,乡村社会就会充满着铜臭味。 社会中许多金钱唯利的“短视”行为潜意识地瓦解人们 原有的淳朴、憨厚。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文化是从男 人交换女人以便在家庭之间联姻,从而组成社会开始 的。”_6 J( )如果我们逆向思考,可以说不能联姻是社 会失序的端绪,文化丧失的渊薮。 最后,使城乡之间断裂。随城乡差距的拉大,婚姻 的地域挤压愈加严重,乡村的婚姻资源大量流失,无疑 会加重乡村社会中的愤懑情绪。从常理讲,除战争之 外,婚姻被剥夺最能激起人的不满情绪。婚姻的地域 挤压扩广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隔离,这种隔离不仅仅 是经济的分野,而是导向一种敌意的、危险的、可能也 是致命的。正如吉登斯所言“婚姻则是一个带有新的 风险形式的”_3 。依学者的计算,中国今后将会有 2000—3000万光棍时,乡村数量可能会占据到60— 70%。那么,相对剥夺感会上升到集体无意识中,当这 种集体无意识一旦进发,其势或为火山、或为海啸。 小结 实际上,落后地区的人口性别偏离不是太严重(西 何生海: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分析 藏是我国唯一出生性别中女多于男的省份),在1990 年甘肃、新疆、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婚姻挤压却是女性而 不是男性, 恰恰较发达地区的县(市)密集在大城 市或特大城市周边是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最为严重 的,[39 3但这些发达地区并没有为此承担代价。拥有丰 厚社会资本的人规避风险的能力强,导致的结果事有 必至,理有固然地滑落到在落后地区,产生的不仅仅是 贫困地区的婚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社会再生产问 题,更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资 源占有的地区之间不平等的延伸,婚姻资源的分配并 没有摆脱其“魔掌”,却进一步加速固化了差距。 任强和郑维东指出,婚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变动 和社会经济因素变动对婚姻挤压变动的作用方向总是 相反的,当婚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变动使婚姻挤压向 正或负向加剧时,社会经济因素总是起牵制和平衡作 用,使婚姻挤压波动的幅度减小。 j笔者并不赞同这 一观点,事实上,经济因素对婚姻挤压的平衡作用仅体 现在城市或较发达地区,反而加剧了落后地区的婚姻 挤压。所以,贫困地区的婚姻挤压不是完全由性别不 平衡产生的,而是经济因素。中国婚姻愈加成为排斥 贫困地区男性的社会制度,“城男娶村姑”本质上是对 落后地区人群生存权的剥夺,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冯乐安,马克林.西北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基于青 海省HY县s乡婚姻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 (4). [2]Jones,J.H.,&?Ferguson B.D.Excess male death leads to a se. vere marriage squeeze in Colombia,1973—2005,Social Biology (53). [3]Wen Shan Yang and Ying—ying Tifny Liu.Gender Imbalances and the Twisted Marriage Market in Taiwan,Seminar on Female Deficit in Asia:Trends and Perspectives,Singapore,5—7,Decem— bet,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74. [5]梁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01. [6]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145. [7]王宗萍.高度集中的婚姻挤压最令人担忧[J].人口研究,2003 (5). [8]黄兴球.仫佬族银姓宗族及其婚姻圈[J].思想战线,2003(3). [9]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6 (1). [10]伊秋雨.海南究竟有多少“光棍村”?[N].南国都市报,2003 一l—l8. [11]吴开荣.关于山区农村婚姻、家庭和生育控制的原因分析与对 策思考[M].人口研究,1996(5). 省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马健雄.性别比、婚姻挤压与妇女迁移——以拉祜族和佤族之 例看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移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Tang Xiangyang,Brides for Sale:Sex Ratio Imbalance Troubles China,People’Daily,2010,7,8. [27]杨柳.试论风险社会中婚姻的风险[J].北华大学学报,2008 (2). [28]Tang Xiangyang,Brides for Sale:Sex Ratio Imbalance Troubles China,People’S Daily,2010,7,8. [29]钱学锋.最雷人的“蝴蝶效应”[N].2l世纪经济报道,2009一 O6—23. [14Tang Xiangyang,Brides for Sale:Sex Ratio Imbalance Troubles China,People’Daily,2010,7,8. [30]肖明.中国男多女少结婚成本上升影响到社会储蓄[N].2l世 纪经济报道,2009—08—27. [15]倪晓锋.中国大陆婚姻状况变迁及婚姻挤压问题分析[J].南 方人口,2008(1). [31]分析性别比例与安全关系男多女少是暴力之源.千龙新闻网, 2004—07—27—16:49. [16]Tang Xiangyang,Brides for Sale:Sex Ratio Imbalance Troubles China,People’S Daily,2010,7,8. [32]鄢木秀.留守的女人,困惑的心——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缺失 [17]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宁波日报. 和保护[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2005(4). [33]Tang Xiangyang.Brides for Sale:Sex Ratio Imbalance Troubles China,People’Daily,2010,7,8. [18]专家解读: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婚姻挤压”,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8—07—05~15:20. [19]霭理士.性心理学[M].275,转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105. [20]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5. [34]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M]. 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192. [35]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R].转引苏红,多重视 角下的社会性别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205. [36]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人文杂 志,2010(5). [21]林聚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研 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02. [22]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 理,1998(5). [37]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 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80. [38]郑维东,任强.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J].人口学刊, 1997(5). [23][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46. [24]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M].郭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5:145. [39]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M]. 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126. [25][美]大卫・诺克斯,卡洛琳・沙赫特著.情爱关系中的选择 ——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第9版)[M].金梓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4. (责任编辑:罗晓明) [26]罗淳,吕昭河.中国东西部人口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4. 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 Regional Squeeze Based on Sociology HE Sheng—ha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010070,China) Abstract:The Marriage Regional Squeeze is ampliied in tfhe context of the gender imbalance,which is named the cascade—migration,that is,girls in the undeveloped rural areas married to the boys in the developed areas,resulting from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subjectivity,objectivity,community cultural nor/ns,and the like.This situation makes the marriage more diiculft for the young men in the undeveloped areas.It will lead to many problems,such as regional development,regional gap.urban—rural differences,and social disorder. They will come out in the rural areas in future. Key Words:marriage regional squeeze;marriage migration;marriage dep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