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

来源:九壹网
2014正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No.5 Oct.2014 第五期 ・文学研究・ 2O世纪末女性文学的 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 陈昭明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摘341000) 要:20世纪末,女性文学逐渐展现了性别的觉醒和价值观的转型。在这一宏大趋势中,时代变迁是其推 手,它使女性形象由理想走向现实;男女地位之改变是其显见地标,它使女性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女性自我期待 之重建是其内在动因,它使得爱情选择由被动走向主动;新女性意识诞生是其标志性成果,它直接塑造了才貌兼具 的完美女性形象。因此,这一时代可谓女性文学灿烂辉煌之新时代。 关键词:20世纪末;女性文学;性别觉醒;精神重塑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4)05—0073—04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出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它 在看似显现世俗化端倪之表象下,获得了文学精神 的新生命,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文学开始摆脱男性话 语的束缚,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空间,改变了女性千年 直以来的寻觅,表现出“雄化”的现象。其实雄化的 仅是表面,在女性作家们暗哑的嘲笑声中,仍然可以 听出嘶扯不净的男权价值观念,既渴望这个臂膀的 所有者要比她们更能干、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敏锐、 社会地位更高,又渴望这个臂膀的所有者能够怜香 惜玉、理解女人,愿意、乐意、毫无怨言地让女人依 如一日的历史性沉默。这是女性抗拒失语、抗拒权 力话语、抗拒男性话语的双重遮蔽的一种生命方式。 一、角色的变更:女性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 中国女性文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迷失之后, 在20世纪末出现了又一次痛楚而柔韧的性别复苏。 些敏锐的作家发现了当代女性在双重角色(社会 一角色和家庭角色)纠结中的不堪重负,借助个人化 写作,使20世纪末的女性文学得以逃离、解构“现 代神话”与“官方说法”,从而构成对男权社会的权 威话语、男性规范和男性设置的女性形象之颠覆。 长期以来,女性顶礼膜拜男子汉形象,后来终于 发现男人并不是那么高大伟岸。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揭露了男子或愚昧、粗俗,或懦弱、自私 的真面目。《一个春天的童话》中,男人依然卑劣、 依旧自私。在林白的《往事潜隐》中,小孙在未婚妻 邵若玉孤立无援地被打成破鞋最需要他的时候,却 令人绝望地“缺席”。这种缺席转喻式地表达了男 性在无辜的柔弱性别面前爱心与正义心的不在场, 在场的只有自私、阴暗、残酷以及庸俗的窥视欲和占 有欲。对男性的失望,使越来越多的女作家从对男 子形象的寻找与歌颂,变成了对男人的嘲讽和讨伐。 女性作家们转而对女性自身的书写,从而放弃了一 靠。说到底,既摆脱不掉传统观念上的女攀高门的 束缚,又在现实中找不到高大伟岸、怜香惜玉的男子 汉,这才是她们悲哀的原因。 20世纪末女性作家对传统男子汉形象的解构 进一步加强。《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嘴唇里 的阳光》、《私人生活》的发表,使陈染声名鹊起,被 视为“90年代的女性写作的路标”。_1 她的作品纯 粹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展开了对女性生存中各种关系 的揭示: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父亲、女性与母亲、女性 个体与外部客体等等,表现“弑父”主题——对男性 权利的颠覆与复仇。 男性,在女性作家的笔下,很多时候是作为“父 亲”的替代物出现的。这里的“父亲”不再是一般生 物学、伦理学意义上的父亲,而是“父权”的象征,是 遮蔽一切的巨型阴影,一种无处不在的巨型话语。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新新人 类”张扬自我情愫,诉说个体经验的“性”、“酷”,其 大胆、率真、尖锐、多情,而又自私、自恋、高傲、独立, 包括她们的审美取向,都有别于同一时期的男性作 家。她们在文本中,把“父亲”作为男性的象征来描 收稿日期:2014-09—16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4.05.017 作者简介:陈昭明(1956一),男,湖南桂东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t/36.1037.C.20141014.1035.004.html 7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 写,在《像卫慧那样疯狂》中,主人公“弑杀”父亲,这 个被杀死的“父亲”,其实也就是师长、兄长、情人, 丈夫等。总之,他们就是传统女性依恋和寻找的生 活中的主心骨——男子汉,就是世世代代的女性尊 崇的那座偶像。“男子汉”在女性理想中逐渐消退, 也可以说这个“男子汉”是死于女性之手的。女性 意识到束缚自己身心的重重枷锁,于是在挣脱束缚 之后又亲手砸碎了枷锁,使它消失于茫茫天地间,女 性从而浴火重生。“弑父”完成了女性于父权意识 下被缚、自缚、缚人的三重生存困境的寓言。对男性 形象的再度解构,表明女性作家对“父亲”存在意义 的消解,对“父亲”存在方式的颠覆,对男权中心文 化的彻底背离和置男性于边缘的反叛精神。 在2O世纪末女性作家笔下,男性逐渐从文化中 心流放到文化的边缘,很多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符 号存在,而女主人公则美丽、窈窕、老练、完美。过去 的女性作家们崇拜男子汉或寻找男子汉现象逐渐被 陛体验和女性话语代替了。在汪洋恣肆的 l生情 怀面前,男性情怀已萎缩得几乎不可见。她们的叙 述随心所欲,散发着自由奔放的精神,存现着自我放 逐的状态,对已有文学观念和法则大胆变革,对传统 文学和社会性勇敢颠覆,力图以个人方式展开文学 实践,提供给文坛一种另类的景观。 二、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由理想走向现实 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对母亲的颂歌不胜枚举。 母亲是伟大的、可爱的,母亲的形象慈祥宽厚、贤惠 无私,母亲是上帝派来照看男人、孩子的天使,让家 人沐浴在和风细雨里和温暖阳光下,为家撑起一片 蓝天。 想要成为天使,母亲还必须维护父权制,要训练 孩子们成为父权制的继任者。在宣扬母亲伟大无私 的同时,压抑的是女性作为人的生活需求,使女性完 全失去了她的主体性。母性崇拜,并不意味着作为 一个母亲、一个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高度被尊重;母 性崇拜,仅是父权制社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性主导 地位而设定的迷幻之影。 母性的神话在20世纪40年代最具有女性意识 的张爱玲那里开始解构,她的小说是关于人性与文 明的悲哀,母亲不再光辉伟大。《金锁记》中的曹七 巧就像一头困兽,一生都在欲望的牢狱中挣扎。3O 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向着精神的深渊滑落,而儿 女的悲剧更是由她一手造成。对金钱的欲望压倒了 情欲,她自己亲手杀灭了满足情欲的萌芽,而这压抑 过深的欲望逐渐变成了可怕的对儿女的折磨。她给 长白娶了亲,却引诱他讲述夫妻间的隐私,再以此羞 辱折磨媳妇。女儿长安直到30岁,才在亲戚的撮合 下与留洋多年的童世舫订了婚,但曹七巧不能容忍 她有爱情,要她必须和自己一样过着死寂的日子。 在七巧不断的刁难下,长白只得解除婚姻。七巧的 世界里只有仇恨,她的字典里只剩无情和恶毒,她已 经从天使变为恶魔。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成为子 女们天空上的乌云,成为子女们摆脱不了的梦魇。 20世纪末女性作家重新塑造的母亲形象,既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没有灵性、没有血肉、没有欲望的 “圣母”式人物,也不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恶 魔”式人物,而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具有女性特 质的人物,展现的是“女人”在时代演变当中本性的 再生与还原,以哲学化的生存之思向读者敞开女性 世界的奥秘。 以陈染为代表的作家抒写了“姊妹”一样的母 女关系,在她们的笔下,母亲在女儿眼里,不仅是母 亲,还是朋友,同时又是姐妹。母女关系不再仅仅是 长辈与晚辈的亲情,而成为平等的女性与女性之间 的关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 母亲身份(以血缘伦理关系为标志,具有显著的男 女差别或上下辈之间的等级)和伦理等级关系的冲 击和解构。女性和女性平等关系的写作消解了男女 的性别二元关系,而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的建构又消 除了男性中心文化伦理层面对“母亲”定义的限制, “母亲”成为女人们战胜困难、反抗不平、追求情谊 的符号。 在《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由于母亲像魔王 一样,使得黛二异常的灼热忧虑,几近发疯,不能迈 开探索外面世界的步伐,产生自杀的念头。母亲也 非常痛苦:“这个世界,黛二是我唯一的果实,是我 疲惫生活的唯一支撑……黛二她活着是我的,死了 也是我的……”。最后,“我”离开这个令人搴息的 爱,逃离“凡门都是墙”_2 的局面,一个人在国外漫 游,喻示了渴望、填充、期待的女性焦虑。 马斯洛认为: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真正的满 足,也就是对基本需要而不是对神经症需要或虚假 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不仅如此,任何 真正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l生的改进、巩固和健康 发展。 陈染的作品,以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 对视叙事,母亲和女儿处于平等基础的位置,将人类 的本性“自私的爱”发展到极致。母亲的形象从天 使到魔鬼,从魔鬼到母性女儿、母性姐妹……母亲形 象得到重构,女性话语取代了男权话语的标准。 三、同性恋:爱情的颠覆 在20世纪末女性写作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 象,同性爱的场景。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女性同性爱 之间更多的是缘于一种心灵的沟通和认同感,肉体 第5期 陈昭明2O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性别觉醒和价值转型 75 的快感几乎降到零,它与男性同性恋有着很大的差 别,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团结和反对强权的方式,试 界隔绝而沉醉于“幻想”和“飞翔”的林白,终于以切 肤之痛抒写当代女性的生存境遇,展现不灭的追求 与希望。 图与男权文化中心抗衡,通过对女性同性间爱欲的 书写与渲染,力图建立一个远离异性恋社会的审美 趣味与道德观念的乌托邦世界。 陈染、林白、卫慧、棉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这些作家的文本中,女性之问那种难以割舍的情 愫,既抚慰了饱受男性粗暴侵犯的心灵,治愈了男权 暴力所留下的伤痕与痛苦,同时她们的愤怒也得以 在更加前卫的卫慧和棉棉笔下,阴晦朦胧的外 衣索性被撕下,直接用激情洋溢、坦率直露的笔墨把 同性之爱暴露在阳光之下。勇敢暴露、尽情讴歌的 本身,表明一直潜藏于女性作家心中对同性恋的罪 恶感的阴影已逐渐消失,或者说曾经牢牢禁锢在女 性作家心灵的异性恋霸权枷锁已开始断裂消散。在 平息,心灵也渐趋平和,彼此都寻找到了爱情的栖息 地。 林白对女性的躯体和意识有着特殊的敏感与热 情,她的“姐妹情谊”小说,对于女性同性恋、自恋等 尖锐而边缘性女性经验的言说,可谓大胆而直率。 但这些作品很少描述女同性恋之间的性接触,更多 的是描述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契合。即使 有性的描述,也是暗示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完全超越 了生理冲动的低水平。如在《回廊之椅》中描述七 叶给太太朱凉洗澡的场景虽然有点暖昧,但不会使 人有色情的感觉,反而显得很生动、很美。朱凉“湿 淋淋而闪亮的裸体上,像上了一层绝妙的油彩,” “身上的水滴由暗红变成淡红,变成灰红,浅灰”。 “七叶在这样诱人的场景中轻轻地拍打着朱凉的身 体,朱凉在七叶的拍打中像小虫一样舒服地呻吟着 ……。”作者在美丽的环境渲染中突出了女性深层 的欲望和细腻的心理感觉,在感觉、场景、意象等方 面创造出丰富的女性幻想经验。小说以诗意的笔调 描叙了主仆二人同性间始终不渝的同契相通,在以 后的岁月里,两人相互依赖,相互关心。在文革动乱 时,七叶对朱凉更是忠诚关爱,不离不弃。朱凉死 后,七叶始终怀念她,枕边摆放着她的照片,用“怀 念旧情人的语调说着朱凉”,还总会听见从前给她 洗澡时拍巴掌的声音和看见两人洗澡时的场景。林 白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朱凉与七叶主仆俩在充满欺诈 与残杀的男人世界里忘我的同性相爱描写得如此细 腻而又完美,表现了在女性世界里,男人远远失去了 重要性。换句话说,在女性的情爱世界里,男人是否 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已是一个需要重新考虑的问 题。这种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非异性恋呈现, 拓宽了文学艺术的主题,将女性主体性意识及反叛 精神张扬到极致。在《说吧,房间》中,被解雇的老 黑和落魄的南红相依为命,她们不断经历着分离、交 叉、重叠与置换的变异,从现实与幻想的二极状态来 表现女性无望超越的现实境遇。这也是林白对“女 同性爱”这一题材的自我提升,在个人化写作领域 进行的突围与超越。在现实的当头棒下,一向与世 作者看来,只要能够享受性快乐,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并不是最重要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有两种 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l4 这种同性爱需要的 正是一种生的本能,一种对生的欲求。 当代女性作家把爱情描绘成女人之间美好缠绵 的感情,把女同性恋当作至美的爱来讴歌和肯定。 对女性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更加温馨、更加柔情、更 加自立的世界,是一个女性身心获得前所未有的解 放的世界。然而对内敛的中国人,尤其是有着几千 年父权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显然是很难接 受的,反对和置疑的浪潮从未停止过。当然,反抗男 权中心文化,仅靠同性恋,仅靠把男性清除出去,是 无法颠覆男权文化的霸权地位的。从男性中心文化 的圈子跳入同性恋的圈子,在反对男权文化中心的 同时创造一个女权文化中心,从一个泥潭陷入另一 个泥潭,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四、才貌兼具、超凡脱俗:新女性意识与新女性 形象 20世纪末女性文学敞开了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的女性生存境遇,并由此构成对传统父权制文化、已 有生存体制、性别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一种全方位反 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她 们超凡脱俗、异常美丽,才貌双全。 林白“沙街”作品中的朱凉(《回廊之椅》)、邵 若玉(《往事潜影》)、姚琼(《日午》)……这些历史 中的女人,像高空中飘荡的气流、雪野上盛开的玫 瑰、空谷里的百合,宇宙中的精华,她们美丽动人、神 秘孤独,命运叵测。不仅作品中的主人公美丽明艳 如同一束美丽的光,甚至作为连接情节的“我”也美 丽依然。她的小说全方位地、感性地敞开了女性的 经验世界。 陈染在《私人生活》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倪拗拗 把这种新的女性形象推向某种极致:美丽、柔媚、纤 丽、冷艳,又具有为传统性别角色难以容忍的气质, 即勤于思考,反叛执拗。小说时问跨度30年,叙述 了倪拗拗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她与邻居禾寡 妇之间若即若离的同性关系,与男教师T之间既敌 7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正 视又需求的矛盾,与母亲之间相互依恋又相互隔阂 这种主动、全新、优雅、唯美的女性感受,全由心灵感 觉来抒发美好性爱的语言,传递了女性性爱意识的 觉醒,使这些女性真正成为成熟而又完整的女性。 的状态。小说结尾以倪拗拗控诉社会和沉思自己遗 世独立的方式,完成了其“私人生活”的价值定位。 小说用女性之美与男性世界对比,在对比中完成作 者的褒贬。小说写得心波百折,动人心弦。 为什么女性作家要渲染女性的美丽呢?这是为 了体现女性的自信心不是反映在男人身上,而是体 现在女人自己。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的比较,更加 凸显出女性的秀美容貌、智慧才气。这个充满了野 心和私欲、暴力与强权的男性世界不仅衬托了充满 诗情画意的女性世界,更说明男性世界的粗暴、猥 琐、卑俗、丑恶。多少世代以来,一直在历史舞台和 这批女性作家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其汨泪 流淌的话语中显示出一种自述身世的狂热,而这种 对女性“本我”的讲述自有一股直率动人的魅力。 黑暗的封建礼教封建伦理,是绞杀女性文学女 性作家的枷锁。20世纪末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 识与性别自觉,使20世纪末女性写作走出“共同人 类处境”的幻觉而从男性文化的“镜城”中有效突 围,她们“要消解现行的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 关两性关系的理论……强调身体、感情和直觉,抨击 男性中心的精神、理性和逻辑。”l6 女性作家们在塑 文学舞台占据着中心位置的颀长潇洒、高大伟岸的 男性形象,在女性主义作家文本中成了被抛弃、被讽 刺的对象。 造这些与传统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时,为 她们晕染上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狂热独立、卓尔 不群,甚至是姿态张扬、另类怪异的色彩,真正地表 现出女性的历史形象、精神世界和心理流变,使其成 为颠覆男性中心话语、打破父权制传统文化藩篱、追 求人格独立、维护女.陛权益的斗士,挺立于这个风雨 交加的世界。20世纪末女性文学以一种开放性的、 在女性主义作家的文本中,传统的“郎才女貌” 变成了“女才郎貌”。这些新型的女性形象优雅清 莹、气宇轩昂,她们不再甘于“第二性”的地位,她们 不再作为生育机器、性欲容器,在物质和精神上不再 要求男人的关照与庇护,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 存在,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对 性爱的渴望与诉求,以及在性爱中所体验到的快乐。 她们坚不可摧,自由奔放,男性沦为“被看物”的境 地,女性自己承担传统男性角色。这是一群特立独 行的新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文化,从这些新 生长性的方式开创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自由、多 元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染.另一只耳朵敲击的声音[M]//陈染.陈染作品自选集 (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 戴锦华.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M]//陈染.陈染文集3・私 女性形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女性自我的真正觉醒, 听到的是新女性对男性统治的颠覆的声音。 陈染的《与往事干杯》奔泻无羁,清爽遒劲,显 示出一幅幅全然不同于传统的画卷: 一人生活.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93.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 [4]文聘元.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2009:76. 只小鸟在她的体内呜叫。……她不要他 离开,要他永不停歇。在那没有了思维没有了 时间与空间的死亡里,那个本性怯懦、孤独又高 [5]陈染.与往事干杯[M]//陈染.陈染作品自选集(下).北京:光 明日报出版社,1996. 【6]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7:7. 傲自尊的小女人变得毫无廉耻,世界在耳畔轰 鸣,世界正在耳畔死去……[ ] 责任编辑:吴昱 Awareness of Gender Identify and Valu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 Literature in Late 20th Century CHEN Zhaoming (School ofLiterature,Gannan Normal University,C,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In late 20th century,women literature presented awarenes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value transformation.In this grant transition,change was a push factor,transforming women ̄images from ideal to reality.Change in gender status was a obvious land— mark,transforming women status from margin to the center.Womeng self-expectation reconstruction was all innate determinant,trans— forming love selection from passiveness to activeness. Key words:Late 20th century;women literature;awareness of gender identity;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