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元芬 王喜娥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3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介元芬 王喜娥
一、当前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转承包土地规模小
土地流转不畅是造成生产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而造成土地流转不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据调查,2000年至今,土地流转价格由100~200元/667m2,已上升到400~1 200元/667m2,每667m2平均租地成本基本维持在800元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1 100元。土地流转成本的高位运行,直接导致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种粮收益低,积极性下降。二是土地承包期限短而不稳。目前土地流转期限大多在3~5年,个别地方由于农户顾虑较多,甚至一年一签。这种短而不稳的承包关系,造成种粮大户不愿也不敢在培肥改良土壤、改善农田水利条件、购置大型农机具等方面进行长远投入,短期行为明显。三是农民流转意识低。多数农户守地意识仍然较强,加上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耕地粗放经营也有利可图,导致农民不愿流转土地。尤其是50~65岁的农民,自己有劳动能力,但外出打工困难,因此,只能依靠种粮收入,土地基本不会流转。四是流转承包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协议不规范,还大量存在口头协议,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五是流转地块分散。种粮大户的承包土地因来自不同农户,田块分散,不集中成片,不便于集约化管理和机械化操作。
(二)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当前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科学种粮的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的能力还不强,素质还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主体年龄结构偏大。种粮大户及粮食生产合作社社员年龄普遍40~50岁,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滞后;二是科学种粮的水平不高。随着高产创建、增产模式攻关等项目的深入开展,一些农业生产集成技术模式得到了推广,但由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宣传服务不到位等因素,多数经营主体仍沿用传统生产方式,科学种粮的水平明显较低;三是市场意识淡薄。在经营管理上基本仍处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营状态,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不能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
一是水利条件差。沟渠井电等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存在靠天收的现象。二是路网不配套。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不利于运输与机械作业。三是生产设施设备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晾晒、仓储设施设备,影响粮食的品质和后期贮藏。四是农机装备条件差。缺乏大型农业机械,特别是植保机械,在农忙季节,主要靠租赁农机进行耕、种、管、收,常常出现因争抢农机耽误农时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不够
一是政策支持不够。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拨付给农户,种粮大户除享受自家承包地的补贴外,享受不到流转土地的补贴资金。二是信贷融资困难。由于流转土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金融部门又缺乏针对专业大户的短期便捷式贷
款渠道,多数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在支付土地租金及购置种子、化肥、农药、大型机械时,出现资金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壮大。三是技术服务不够。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技推广工作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他们缺乏全面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种植技术知识主要来源于农资销售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促进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土地承包权的有序流转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并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围绕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服务平台,为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依托现有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民经纪人、种粮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重点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培训,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通过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业,鼓励外出农民带技术资金回乡创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军。同时,通过银行贴息贷款、银行信用合作、政府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整合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村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田间电网建设等各类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种粮大户和种粮专业合作社进行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种粮大户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增产增收。
(四)增强政策支持和科技服务力度
在农业补贴资金方面,要继续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倾斜,促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在科技服务方面,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紧建成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要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内加强增产攻关技术应用、集成技术推广等,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