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试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比对照组患者提高31. 11%,试验 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也比对照组患者提高了 53. 33%,帮助 指导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逐步由无打算阶段、打算阶段过渡到准 备行动阶段及行动阶段,最后进人维持阶段,最终达到帮助患 者建立起进行饮食依从性给予行为的目的,能让患者认识到饮 食和疾病康复的重要关系,能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饮食指导, 从而使饮食依从性饮食方案能落地实处。本研究表明,试验组 比对照组在术后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有明显提高,术后第3 天及第1〇天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降低〇. 15%和20. 00%,试 验组患者住院日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增加了患者疾病康复的信 心,这与庞旭哲等[9]研究此理论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一 致,江荣翠等[1°]也以此理论为指导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理 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依从性,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行为变化阶段特点来确定 和改变干预方式,全喉切除术后患者主要是饮食依从性的有效 提高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就需要在患者不同的行为阶段去 及时评估并及时干预,而阶段变化理论模型从患者的认知提高 到行为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 会,并节约了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因此阶段改变理论模型应用 于喉癌患者饮食行为干预中,针对不同阶段行为的个体采取有 针对性的行为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能自愿接受,自觉实施,持之以恒,变被动为主动。参考文献
[1]李静,潘怡,王卓,等.健康行为阶段改变理论模型综述
[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 :4914-4916.•临床研究•
[2] Christenson JD.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family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in residential treatment[J]. Con-
temp Fam Ther,2016,38(1) : 1-2.
[3] 李缨,黄芸,钱红娟.利用微型饮食依从性评价法评估住
院老年人的饮食依从性状况[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2012,6(4):175-177.
[4] 韩丁,孙德强,姚俊英,等.早期肠内营养在喉癌患者术后
应用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12,42(4):52-54.[5]
乳腺癌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5): 405-406.[6] [7]
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〇12,27(1):83-8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〇12,33(6): 63-64.[8]
查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28-30.[9] 庞旭哲,吕会新,刘素波,等.阶段改变模式在2型糖尿病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4, 36 (12):1894-1896.
[10] 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
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 23 (27)=2482-2484.
张蓉,林占峰,岳秋菊.认知重建和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
左丽,黄抗美,陶莉.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院内感染12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
庞冬,郑凡凡,寇京丽,等.普外科医护人员对营养风险筛
(收稿日期:2016-10-12修回日期:2016-12-13)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戚素银S孙泽林2A,戚晓渊3
(1.河北省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医院护理部
063305;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北唐山063000;
3.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GP73)、曱胎蛋白异质体3 (AFPL3)和铁蛋白(SF)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 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8 例为肝癌组,按照病理分期分为I、11和HI期。另选同期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120例和肝炎患者102例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炎 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GP73、AFPL3和SF水平,并分析其与观察组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肝癌组
GP73、AFPL3和SF水平较肝硬化组和肝炎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比较不同分期肝癌组患者3项指标
水平,II期的AFPL3和SF水平较I期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HI期的GP73、AFPL3和SF的水平均较早期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0.05)。3项指标单独检测I和II期肝癌的 阳性率均低于70. 00%,联合检测后,各期检测的阳性率均有所提高,对n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达到89. 29%。结论联合检测可以 有效地弥补3种血清标志物单独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局限性,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尔基体蛋白;曱胎蛋白异质体3;铁蛋白;肝癌;早期
DOI:10. 3969/j. issn. 1673-4130. 2017. 08. 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7)08-1092-03
原发性肝癌中以肝细胞肝癌最多见,早期特异性改变不明 显、进展迅速。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 最佳时机[1_2],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癌标志 物较其他早期诊断方法有更早诊断的优势[34]。研究表明,单 一标志物诊断早期肝癌尚有不足,多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 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 6]。近年来,新的肿瘤 *
标志物不断涌现,其中高尔基体蛋白(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 3(AFPL3)用于肝癌诊断已有陆续报道。本文联合检测
GP73、AFPL3和铁蛋白(SF)3项指标,探讨其对早期肝癌诊断
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来唐山市南堡开
*
A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1409)。 通信作者,E-mail: 806364261@qq. com。
囯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4月第38卷第8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7,V〇1.38,N〇.8• 1093 •
发区医院就诊并收治人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8例设为肝癌 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我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 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7]。其中男86例,女22例, 平均年龄(54. 27±8. 13)岁。患者病情分期为I期36例,II期 28例,HI期44例.另选同期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120例作为 肝硬化组,其中男8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5. 12± 7. 67)岁; 102例肝炎患者为肝炎组,其中男71例,女31例,平均年龄 (53. 04±6. 39)岁。排除其他肝脏疾病、严重心血管、肾脏疾病 及其他恶性肿瘤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 05)。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 意书,本文报经医院伦理委员审核并获得批准。
1.2检测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均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4
77. 78%,对II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达到89. 29%,均显著高于 单项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 〇5)。见表3。
表3
不同分期肝癌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的
阳性率比较[n(%)]
GP7311(30.56)18(64.29)34(77.27)15. 1370. 020
AFPL313(36.11)12(42.86)35(79.55)9. 7200. 011
SF 19(52.78) 17(60.71) 32(72.73)
联合检测
分期I期n期in期x2
P
n
362844
28(77.78)25(89.29)44(100. 00)
3讨 论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于4 h内进行检测。 目前,检查肝癌常依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肝组织活 GP73的检测采用GP73-ELISA kit(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以GP73>95.5 ng/mL为诊断临界点;采用亲和吸附离心 管相应设备测定AFPL3,以AFPL3>10%为阳性;采用罗氏 电化学发光法进行SF测定,以SF>150 ng/mL为阳性。
1.3判断标准联合检测的组合中有任一项超过临界值即判 断为阳性,所有检测指标水平均低于临界值即判断为阴性。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 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 总体,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 示,组间比较用f检验。P<〇. 〇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3组患者血清中GP73、AFPL3和SF水平比较通过检 测相关指标,肝癌组GP73、AFPL3和SF水平较肝硬化组和肝 炎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 05)。比较不同分 期肝癌患者3项指标水平,II期的AFPL3和SF水平较I期 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 05),但GP73水平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〇.〇5);111期的〇?73、八??13和3?的水 平均较早期有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 05)。 见表1、L
表1
3组患者血清中GP73、AFPL3和SF 水平比较(3±s,ng/mL)
组别
n
GP73AFPL3SF肝炎组 12060. 71 士 3.1310.12 士 2. 84101. 24 士 23. 30肝硬化组102
91.21士10.34\"132. 33 士 27.19a128. 62 士 31. 74肝癌组
108
159.83±20.11ab
310. 02 士 54. 28ab
345. 75 士 62. 82ab
F5.88118. 0647.662P
0.020
0.001
0.015
注:与肝炎组相比,aP<〇.〇5;与肝硬化组相比,bP<〇.〇5。
表2肝癌组不同分期患者血清中GP73、AFPL3和
SF水平比较(玉±5,ng/mL)分期
n
GP73AFPL3SFI期 36129. 62士 17. 49176.38士37. 92201.42士34. 66n期 28
142. 08士 18. 14298.26士91. lla
328. 53士79. 16a
in 期
44196. 65士22. 21ab
427. 94士 120. 57ab523. 75士 112. 09ab
F4. 1227. 73113. 220P
0. 037
0. 012
0. 008
注:与I期相比,aP<0.05;与n期相比,bP<0. 05。
2.2不同分期肝癌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的阳性率比较联 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中,I和n期单项检测的阳性率都在 70. 00%以下,其中SF对I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最高,GP73 检测n期患者的阳性率最高,afpl3检测in期患者的阳性率 最高。早期肝癌联合检测后,对I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达到
检或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存在的缺陷在于对病变体积微 小的肝癌容易漏检,存在不可避免的盲区。肝细胞活检结果确 切可靠,但取样受限性较大,患者一般不易接受,并且由于属于 有创检查,早期肝癌的患者常不采用此方法,造成病情延误。 相比而言,肝癌血清标志物具有更早筛检出病变的优势[8],并 且检查取材方便,便于复查和动态观察患者肝脏病变的进展情 况。传统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往往存在灵敏性或者特异性不佳 的缺陷,这就需要根据肝癌的发生特点寻找新的标志物,并通 过联合检测综合判断病情。
GP73是位于高尔基体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由正常胆
管上皮细胞表达,肝细胞很少表达。但是在肝脏有炎症改变及
纤维化时,血清中GP73水平会明显上升[9]。主要由胆管上皮 细胞表达,而肝细胞表达很少甚至不表达,但在肝炎、肝硬化等 疾病,特别是肝癌中呈高表达[1°]。本研究结果显示GP73在 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中均有明显升高,肝癌患者升高 尤为显著,说明GP73对于肝癌筛查有一定提示作用。AFPL3 属于AFP异质体类型中的一种,是近些年发现的肝癌细胞特 有的标志物,在AFP类型中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最高,诊断价 值最好[11]。SF为含铁离子水溶性蛋白,可由肝脏合成,并且 肝癌细胞能大量合成和分泌SF。因此,SF水平明显升高常被 看作恶性疾病的一项指标。在肝细胞受损时,SF被大量合成 并释放到血液中,也就是说对患者血清SF的测定可作为原发 性肝癌肿瘤的一个参考指标[12]。本研究中肝癌患者血清AF-
PL3
和SF水平较肝炎组显著升高,也正说明AFPL3和SF在
肝癌中的高度特异性。
相关研究发现,GP7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联合其他 标志物能提高肝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AFPL3联合其他指 标检测肝癌也有报道。就本文结果中不同分期肝癌患者单项 指标检测水平分析,SF对I期患者检测的阳性率最高,GP73 检测II期患者的阳性率最高,AFPL3检测HI期患者的阳性率 最高,可见AFPL3单独检测肝癌并不利于其早期筛查。而SF 和GP73单独检测I期肝癌的阳性率不到60. 00%,检测II期 肝癌的阳性率仍在70. 00%以下。这说明单项指标筛查肝癌 极易漏检。分析3项指标联合检测发现,对I期肝癌患者检测 的阳性率达到77. 78 %,对II期肝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达到 89. 29%,均显著高于单项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联合检测上述3
项指标有利于提高检测早期肝
癌的阳性率,减少漏诊。
综合所述,上述3种血清标志物单独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 都有局限性,而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地弥补不足,提高诊断的阳
性率,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胡若冰,杨玉秀.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临
• 1094 •囯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4月第38卷第8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7,V〇1. 38,No. 8
床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3): 33-35.
[2] 唐小琦.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
法及应用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9) : 25802581.
[3] Ertle JM,Heider D,Wichert M,et al. A combination of «-
fetoprotein and des-y-carboxy prothrombin is superior in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Digestion,2013 , 87(2) :121-131.[4]
肖作汉,孟冈,王立志.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 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5, 30(3):345-347.
[5] 杨秉辉,夏景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
中华肝脏病杂志,2〇〇1,9(6):324_324.
[6] 柏兆方,董方,柴煊,等.肝癌血清学早期筛查与诊断标志
物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 (5): 589-593.
[7]包 永星,杨颖,赵化荣,等.高尔基体蛋白73对早期肝癌
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7): 505-508.
[8] Shi Y, Chen J, Li L? et al. A study of diagnostic value of golgi
protein GP73 and its genetic assay in primary hepatic carcino- ma[J]. Technol Cancer Res Treat ,2011,10(3) :287-294.[9] 王晓蕊,黄彩云,韩素桂,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
AFP-L3、GP73检测的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2,19(6)=330-333.
[10] 董欣敏,张剑,金雨.原发性肝癌患者CEA、AFP、CA199
铁蛋白检测的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9 (3): 295-296.
[11] Jia Z,Wang L,Liu C,et al. Evaluation of crfetoprotein-L3
and Golgi protein 73 detection in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Contemp Oncol (Pozn) ,2014,18(3) :192-196.[12] Zhou Y,Yin X, Ying J,et al. Golgi protein 73 versus al-
phafetoprotein as a bio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a diagnostic meta-analysis[J]. BMC Cancer, 2012,12
(l):l-8.
(收稿日期:2016-11-22修回日期:2017-01-13)
•临床研究•
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万秋斌1,牛司强2,彭小倚1,熊余兰1,张凤勇1,余霞1△
(1.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4082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400016)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住院患者泌尿道标本中分离的119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 据。方法对该院119例做了药敏分析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 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DM100-S24文件标准判读结果,并采用WHONET5. 6和SPSS23. 0软 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19株大肠埃希菌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曱噁唑的耐药率 为85. 71%和100. 00%(>75. 00%)。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呋喃妥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高, 均>75.00%。同时检出75株耐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3.02%;1株碳青霉稀类(CRE)耐药的大 肠埃希菌,占0.84%。17种常见抗菌药物有8种药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 沙星、左氧氟沙星)在产和非产ESBLs的菌株中存在耐药性差异;5种药物(头孢替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 星)在不同性别患者分离株中存在耐药性差异。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最常见的致病菌,经验用药可以选择头孢替坦、哌拉 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呋喃妥因和阿米卡星,但应注意药物肾毒性。实验室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的分析 和药敏监测,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尿路感染;住院患者;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DOI:10. 3969/j. issn. 1673-4130. 2017. 08. 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7)08-1094-03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尿培养是 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最直接手段。我国发生的院内感染中 9. 4%〜50. 0%来自尿路感染[1]。其中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 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特别是在急性尿路感染中比例最高,占 70%以上,最常见于无症状菌尿、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急性 肾盂肾炎[2]。大肠埃希菌表面的伞状物和菌毛可与尿路上皮 细胞牢固结合,使输尿管蠕动减弱并扩张,尿液不容易冲走细 菌,是导致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重要原因[3]。由于近年来广谱抗 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的不断增加,大肠埃 希菌耐药现象日趋严峻,为产超广谱卩-内酰胺酶(ESBLs)的代 表菌种。随着ESBLs的不断产生,加速了耐药质粒在不同菌 株之间的互相传播。为了解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的耐*
药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 月分离自住院患者泌尿道感染标本的119株大肠埃希菌耐药 情况,旨在更好地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指导临床正确、合 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有效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道 感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存在 泌尿道感染症状的住院患者尿培养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19株, 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按常规操作规程将菌 株鉴定到种,按同一方案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1.2仪器与试剂血平板、麦康凯及平板药敏试验用的培养
基MH琼脂购自重庆庞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纸片购自北京
*
A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医学科研项目(2016MSXM001)。 通信作者,E-mail: 54563064@qq. 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