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效果
曾有个学生,高中学得很轻松,他的同桌数理化很吃力,他一直在帮他,鼓励他;到了高三,同桌说,我反正也考不取什么像样的大学了,你忙你的,以后别管我了。这位同学说:我不是帮你,我是在帮我自己;我表达一遍,等于复习一遍;我会记得更牢固。——这位同学不但看重同窗情谊,而且善于表达,不让别人有心理负担。
在一个班上,一些学生某个学科学习发展较快,成为群体学习的核心,教师了解这些学生,他们的意见会影响教师的判断,他们反映的问题常常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而在一个集体中,有那么五六个学生成为不同的学习核心,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经常地得到帮助,许多问题可以在交流中得到解决,教师的教学如同有了助手,比较省心。
在应试教学还没有侵蚀学校学风时,学习互助现象很普遍,学生愿意交流,请求同学帮助或是主动帮助同学,都很正常。我常看到一些学生放下手上的事,去回答同学提问。一个有能力也有热情帮助他人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有人缘。我注意到,十几年过去,几十年过去,那些在学校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仍然充满生活的激情,他们仍旧珍惜友情,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人,他们到处受欢迎,成为人群的核心。
一名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上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他的能力一定要比一般人强;他做的是教师做的事,就意味着他比一般人更能“学”。上课时能听懂教学内容,意味着他的接受能力正常;而如果通过他的表达,能为同学解决疑难,肯定得理清自己的思维,了解对象的接受能力,了解同学的困难所在,这就需要较强的观察理解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但能让教师满意,也能让同学听明白,并且注意表达的节奏,让同学听清他的思路,最后还能质疑。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总是非常兴奋。教学中有一些这样的学生,课堂就不再属于教师个人,而开始是全班的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