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7生物实验教案.

来源:九壹网
实验名称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说出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清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通过实验了了解。 二、实验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3、多媒体播放实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4、具体指导

实验一:骨的煅烧

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如P18(图8-13),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注意观察结果。 实验二:骨的脱钙

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大约15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再试一试,鱼肋骨是否软得可以打结(图8-14) 5、分小组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6、讨论:

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实验说明骨内有什么成分?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有什么影响?

三、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总结: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四、 思维拓展 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骨的特性也有所不同。请完成下表,并结合表格说明在人的不同发育阶段要注意哪些问题。 骨内无机物含量 骨内有机物含量 特性 儿童和青少年 不足2/3 超过1/3 成年人 约2/3 约1/3 五、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面粉、花生种子、小麦种子、烧杯、试管、滴管、碘液、白纸、角匙、纱布、单面刀片、镊子、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二、实验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3、多媒体播放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4、具体指导

⑴学生3人一组,取1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图9-3A)。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⑵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在另一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继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是什么物质。 ⑶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包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是淀粉吗?参照图9-3B,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⑷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的出现的现象。挤压花生种子后在白纸上留下了明显的油斑(图9-3C),挤压小麦种子后在白纸上没有出现油斑。这说明了什么? 5、教师巡视指导 6、讨论: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样多吗? 三、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总结:人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物质。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四、 思维拓展

根据你今天所吃的午餐,填写下表 编号 食物名称 主要营养成分 1 2 3 4 五、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解剖针、酒精灯、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食物中除了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外,还有无机盐,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四、实验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3、多媒体播放实验“食物中含有无机盐”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4、具体指导

⑴学生3人一组,用解剖针的尖端挑起1粒干的花生种子或其它植物的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图9-8)观察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前后发生的变化。 ⑵种子燃烧后产生的灰主要成分是无机盐。 5、分小组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6、讨论:

种子燃烧的灰中可能有哪些无机盐? 三、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总结:食物中的无机盐主要是钙、铁、碘容易缺乏。人体缺乏某种无机盐还会患相应的缺乏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补充各种无机盐。 五、思维拓展

调查食物中各种无机盐的含量 五、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2、理解在口腔内,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记录结果,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更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享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难点: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馒头、面粉、碘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食物中除了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外,还有无机盐,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二、实验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3、多媒体播放实验“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4、具体指导

⑴学生3人一组,每位同学细细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道的变化。 ⑵根据味道的变化,小组提出有关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的问题。 ⑶根据问题作出有关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的假设。 ⑷根据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将结果记录表中。 实验步骤:

面粉与水混合(1:10)搅拌均匀制成淀粉糊

取甲、乙俩根试管,用滴管分别向试管中滴入2毫升面粉糊,在滴入3毫升清水

用滴管在甲试管中滴入1-2毫升唾液,乙试管中滴入1-2毫升清水

将俩支试管放入酒精灯加热的烧杯中,要求水温在35-38度之间,用温度计观看水温,注意水温的变化,大概放1-2分钟。 搅拌后取出俩支试管,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滴加1-2滴碘液,注意观看试管中液体颜色的变化。

5、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 淀粉糊 清水 唾液 滴加碘液 颜色变化 试管甲 2毫升 3毫升 2毫升 2毫升 不变蓝 试管乙 2毫升 3毫升 无 2毫升 变蓝 结论:淀粉与唾液混合在适宜温度下产生了新的物质 6、收拾实验器具,整理实验桌,使之干净整洁。 三、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总结:并试想这个实验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创新。(如、恒温方面等)

四、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观察 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能正确区分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在尾鳍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流情况

3、进一步养成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习惯。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小鱼不伤害小鱼,实验后将小鱼放回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关爱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难点:能正确区分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在鱼尾部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流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的小鱼(泥鳅)、显微镜、培养皿、纱布、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三、实验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3、多媒体播放实验“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4、具体指导

⑴学生3人一组,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 ⑵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 ⑶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⑷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小鱼原先生活的环境。 ⑸总结实验过程: 包裹---平放-----观察 从观察中可以判断: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

⑹教师多媒体播放观察中“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指导学生观看,并提示点拨。

⑺收拾实验器具,整理实验桌,使之干净整洁。

5、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二、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三、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

2、通过肺活量的测量知道自己的肺活量是多少。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2、通过测量、学会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的肺活量

难点:怎样使用肺活量测量仪准确测量肺活量。 教学准备

肺活量测量仪 消毒酒精 棉签等 教学过程

㈠明确实验目的,认识实验器材 ㈡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㈢说明测试方法

㈣指导操作步骤,以及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㈤分组测试

⑴ 指明数据记录员。

⑵ 受试者先做几次深呼吸后,做最大吸气,然后对着肺活量测试仪吹嘴,做最大呼气。记录肺活量测试仪上显示的肺活量数据,每人测量3次,记录每次呼出的气体量,其中最大值为受试者的肺活量。 ㈥完成表格 班级 姓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果 ㈦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全班同学的平均肺活量做个评价,教育同学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肺活量。 二、 实验 小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后,师点评。 三、课堂作业

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实验名称 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2、说明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

3、明确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

1、明确教材中63页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感受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明确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定方法 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烧杯 澄清的石灰水、塑料管、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脱脂棉、洗耳球等 教学过程

㈠明确实验目的,认识实验器材 ㈡强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 ㈢指导实验

⑴ 学生4人一组,阅读某学生关于呼吸使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的实验步骤。 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

用塑料管向石灰水里连续吹气多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由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⑵ 小组讨论,这名学生的实验不足之处有哪些?

⑶ 小组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小组的探究计划。

提出的问题:人体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变化吗?

作出的假设: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的的气体。 实验设计:

①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将烧杯标上甲乙 ②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澄清的石灰水 ③甲烧杯用洗耳球吹气(代表吸入的气体);乙烧杯用嘴连续吹气(代表呼出的气体)

④观察甲乙两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有何变化 ⑤结论:乙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甲烧杯没变浑浊,说明甲烧杯二氧化碳气体较少。(即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较少)

⑷ 引导学生再进行讨论,这个实验还是否有不足之处呢?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⑸ 经过讨论后,鼓励学生创新,如何改进上面这个实验?

⑹ 多媒体播放:“我市东安县澄江中学唐老师和他的学生所做的关于对这个实验的改进。《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优酷网 ⑺ 讨论

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⑻收拾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使之干净、整洁。 ㈣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实验的不断改进,创新的亮点,谈启发,谈感受,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 ㈤、课堂作业

完成生物学实验册

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