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国人物鉴析

来源:九壹网
三国鉴析

农学与资源环境 生物技术(1)班 张弘扬 1401024103

观官渡之战,袁绍善疑,曹操亦善疑。曹虽疑,荀彧决之而不疑。袁虽疑,沮授决之仍疑。曹能信所信,故许攸之来,不疑其诈。袁疑所不疑,故截曹军缺粮之信,反疑其虚。诚诈之判,真伪之夺,兵家虚实之大不同,故三国可当孙子十三篇来读。

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却杀之。三英不能擒吕布,而一貂蝉却擒之。世人多把貂蝉比西施,却不知为西施易,做貂蝉难。西施只需哄吴王一人,貂蝉却要间董吕二心。以春宵为战场,以脂粉当甲胄,女将军真可畏也。三国本叙龙争虎斗,此处又见莺语燕声,真如疾雷之余,但见好月,此非三国不能出此妙语

连环计之妙,不在专杀董卓一人,而在离间董吕二心。吕布为笼中鸟,董卓为翁中鳖,此皆在王允之算中,也在貂蝉之算中。所谓西子真心归范蠡,貂蝉假意对温侯,盖貂蝉心中只有一王允尔。白门楼后,莫问貂蝉身归何处。曰:成功退者,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正如范大夫泛舟西湖之后,又谁知西子之踪?

三国有二假,一为假张飞,二为假姜维。因张飞有假,故严颜被擒,真张飞得以安蜀境。因姜维有假,故马遵被惑,真姜维故而弃魏邦。试以《西游》拟之,观真假张飞,好似孙行者遇者行孙,终是一体。观真假姜维,好似美猴王遇六耳弥猴,原为二物。然则《三国》之幻,丝毫不减《西游》云。

杀许攸者非许褚,曹操也。护法正者非孔明,刘备也。许攸居寸功而自傲,故曹操假许褚之手以杀戳。法正得小仇则必报,故刘备借孔明之口以庇护。曹操资许攸之力以得益州,刘备资法正之力以得西川。法正自横,未见死于关张之手。许攸自傲,乃见亡于许褚之刃。故知奸雄用人而终弃,君子用人则守恒也。

曹操之低谷,莫过于囚中牟,以待削首。刘备之低谷,莫过于寄荆州,以求安身。然操入牢狱而后遇陈宫,此霸业之始。备屯新野而后逢徐庶,此王道之初。陈宫弃操,恨恨而别。徐庶舍备,依依不舍。君子是以知刘备之厚而曹操之薄也。如二人终随其主,又恐自此史书不见奉孝、孔明华丽之章尔。

人言魏得天时,吴占地理,蜀取人和。三国将兴,先有张角等三寇作乱以引之。亦如刘邦将为天子,先有陈胜、吴广引之;刘秀将为天子,有赤眉、铜马引之。以三寇引三国,是一次抛砖引玉。以张角兄弟引桃园兄弟,又是一次抛砖引玉。但不知黄巾同姓兄弟,视桃园异性兄弟为何哉?

吾观瑜亮之叹,无不感当时人才并生。乱世出英雄,但乱世不属一英雄。天生一非常之才,必再生一非常之才以难之。雄者,如备遇曹。智者,如亮见懿。谋者,如维逢艾。祸者,又如岑昏见黄皓矣,此亦天敌亦为知己,人言大才并生是《孙子》兵遇强敌,棋逢对手。吾言是《诗经》知我心忧,为我何求。

高祖卧床见英布,是为搓其傲气。曹操赤足迎许攸,是为悦其降心。一则善驾驭,一则善结纳。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曹操焚书以靖众疑。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帝王有帝王的气象,奸雄有奸雄的心事,真是好看。观三国需与比较,方可悟其真味。

玄德、孔明鱼水之情也。鱼欲求水,其情亦切。水欲待鱼,其幻也真。玄德三顾时,见水镜疑是孔明,见黄承颜又疑是孔明。如永夜望昼者,见灯光星光皆以为曙。旱日求雨者,闻风声泉声皆以为露。《西厢》曲云: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爱慕之情如此,莺莺安得不嫁乎?

董卓跋扈,张飞于路中欲杀之。曹操奸诈,陈宫于店中欲杀之,岂不大快?

然二人如半路身死,后卷异样惊人文字,恐无人续尔。人为操卓幸,我为操卓恨,恨其不能一死成就忠义之名。如伯奢报官,曹操被杀,则汉末岂不又多一忠良哉。唐诗叹“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固知天易,知人不易也。

观玄德与徐庶离别一段,长亭分别,天涯断肠,落日阳关,戚戚别情不减樊川《渭城》之曲,几度使人潸然泪下。忽又荐起一卧龙先生,初闻涕泪,闲愁何在,欢喜欲狂,欣欣喜悦好似少陵《归乡》之篇,顿使玄德破涕为笑。一回之内,半幅之间,哀乐骤变,奇文奇事哉。乃知《三国》句句皆入诗境矣。

南华、于吉、左慈合称“三地仙”。管公明、李益、华陀并号“三人神”。南华授天公,张角死于非命。于吉惑霸王,孙策暴于壮年。左慈戏魏武,曹操患于病痛。问:仙欲救人何祸人哉?然公明续寿于赵颜,李益画谏于刘备,华陀疗伤于云长。故曰:人神终胜地仙矣。此《封神》吕尚得以封神之道也。

蔡瑁伪玄德之诗,刘表疑之。程昱假徐母之书,徐庶信之。岂庶之智反不如表哉?此情急于母子之故也。渐离以筑击秦皇,秦皇杀之,徐母以砚击曹操,曹操畏之。是徐母之威跟烈于渐离。张良刺秦而逃于秦,徐母击曹而待于曹,是徐母之胆更壮与于张良。徐母此义举,观烈女传罕有,豪士传亦罕有矣。

徐茂公起身于盗贼,甘宁亦起身于盗贼。茂公人称“佳贼”,而甘宁人称“锦帆贼”。然茂公屈附武后,而甘宁终事孙权。则茂公之佳非佳,甘宁之锦乃真锦也。今学茂公者,不学其决策瓦岗,反学其献媚奉承。学甘宁者,不学其改邪归正,反学其铜铃锦帆。三人行必有我师。然善与不善者,今人终难断矣。

青梅煮酒,曹操视玄德为一龙,也自视为一龙。玄德得荆州,则一龙得水,一龙失水。然操之龙以郭嘉为水,备之龙以孔明为水,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地之水为死,人之水为活。龙卧南阳,浅龙勿用。龙出茅庐,见龙在野。曹操失地失人,纵如鬼如魅,安能以一水敌二水,以一龙当二龙哉?

煮酒之日,孟德曾曰: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赤壁之时,仲谋亦曰:非豫州莫与当曹操者。二人言语不谋而合,盖天下唯英雄能识英雄哉。不待识于鼎足之时,而早识于穷困之日。奈何凡人肉眼,只识权贵,只辩一朝,志异便相非,道同必相识。英雄不遇识者,正因天下更无英雄如此人者耳。

人言刘备喜怒不形于色,非也。玄德性情之英雄,闻夫人失陷,只默而不语;见翼德自刎,便痛哭失声,玄德之泪只为义流也。阿斗失而复得,弃之于地;徐庶得而复失,恨不能逢,玄德之情只为义动也。尚香离去,仍修盟好;关张逝世,立誓伐吴,玄德之怒只为义触也。非英雄无泪,是不知英雄喜怒何时而彰矣。

赤壁赋诗,在曹操未败之前,是赏心乐事。铜雀大宴,在曹操即败之后,算解闷消愁。败前一人持槊,以露奸雄本色。败后群将竟射,以慰平生之憾。败前语骄,虽慕王莽却巧托周公。败后语逊,虽喻文王但暗嘱曹丕。心则奸雄,口则圣贤,瞒众人又欲瞒君子,瞒一世直欲瞒万世。真可谓之“阿瞒”矣!

吴国太梦怀红日而生孙权,甘夫人夜吞北斗而降刘禅,此二人皆天象也。孙权承父命克成帝业,刘禅承父命率众亡国,二人境遇大不同,何哉?禅依孔明以治蜀域,权赖周瑜而守吴邦,此智同也。禅无拓疆之志,权怀偏安之心,此志同也。禅宠宦官而败国政,权杀功臣而乱朝纲,此弊同也。才智相同者,难逃成败之论

曹操一生曾兆三梦,初见双龙并挂,此西蜀兴旺之兆。又梦红轮飞升,此江东分鼎之兆。后梦三马同槽,此江山易主之兆。玄德一生曾见三画,初见孔明天下之画,定三分之形。又见张松蜀域之画,筹入川之计。后见李意掘坟之画,预夷陵之败。梦中知三分,画里见兴亡。曹操一生俱是梦中客,玄德一生当为画中

人。

三国有二母,一为徐庶之母,二为姜维之母。操之能不及徐庶,故作假书以情牵之。亮之智高于姜维,乃施真才以义理之。一者赖母子之情,一者重君臣之义,此操亮手段之别也。挟其子而囚其母,非奸雄不能为。敬其母而待其子,非智者不能全。徐庶降曹,一言不发。姜维归汉,九进中原。忠孝本真性,乱世足可畏

观战国当看孙庞斗智,观三国则看瑜亮争锋。庞涓杀孙膑是因妒才,周瑜祸孔明则是爱才。妒其才恐夺己宠,故杀之。爱其才恨不为己用,故祸之。一者为己图利,一者为国除患。二人手段,尊卑以见。庞涓博得小人之名,公瑾仍不失雅士之风。曰:鬼谷门下,难容一体。赤壁阵前,方显二才。唯恨战国少一鲁肃尔。

赤壁之兵,骄兵也。夷陵之兵,愤兵也。勇兵必胜,哀兵亦必胜。魏武顺得荆州,不勇反骄。先主痛失两弟,不哀却愤,岂不败乎?观《晋史》有八公山草木,观《三国》有鱼腹浦石块。苻坚所惧非谢安之兵,陆逊所惧乃孔明之阵。庸者作战,以筋骨筑寨,血肉行兵。智者作战,以天地结营,草石排阵,此兵家妙术也

君择臣当量臣德才。刘备纳法正,是用其才不用其德。曹操见祢衡,是用其德不用其才。一者图利,一者贪名,此帝王谋略也。马谡因德越其才,故玄德临终忧之。司马因才越其德,故孟德平生忌之,此帝王心术矣。臣择君亦量君德才,刘备以德服人,曹操唯才是举,此双雄博弈之资也。故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

孙坚之举,颇有忠义之气,一得玉玺,而忽怀异心。善盗物者最善赌咒,善赌咒者最善盗物,观孙坚故事,可为寒心。一玉玺耳,孙坚匿之,袁绍争之,刘表截之,袁术伪之。孙坚因玉玺而身死,袁绍因玉玺而失义,刘表因玉玺而结怨,袁术因玉玺而国亡。唏嘘!帝与不帝,在德在势,而不在一玺耳。

三国义士,首推赵云太史慈。赵云初投公孙,然后归玄德,非为不义乃为追义。太史慈初效刘繇,然后仕孙策,非为负恩而为感恩。孙策之信子义,不以新降而疑其诈;玄德之信子龙,不以临难而疑其逃。一则初见睹义,一则逢危鉴忠。长坂坡若无糜芳之告,玄德识人则不奇。神庭岭若无诸将之谤,伯符胸襟亦不显。

李陵陷匈奴,汉武疑其降,而灭其族。黄权投曹丕,先主不责其叛,而善待其亲。先主能容己将,亦能容叛将。汉武能安边境,却不能安臣心。汉域虽广,不及先主胸怀之大也。于禁降蜀,曹丕以壁画辱之。黄权投魏,先主以恩遇待之。先主待黄权,胜于曹丕待于禁也。观黄权故事,先主知人待士,三国无出其右者。

人才莫盛于三国,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曹操“以权术相驭”, 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故曹操得笼天下之才,却不能笼天下之心。刘备能笼天下之心,却不能居天下之利。孙氏兄弟能居天下之利,却不能容天下之量。

先主闻雷失箸,曹操自此不疑玄德。后主乐不思蜀,司马从此诚信刘禅。故曰:玄德善自保之计,刘禅怀偷生之法。其言谬矣。先主之惧为假,后主之愚则为真。先主若真惧,岂能成霸业而续汉统。后主若假愚,不至于用黄皓而疑姜维。刘禅任贤相可治国,信小人可丧邦。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言既后主也。

三国王佐之才,蜀之孔明、魏之荀彧也。孔明助刘备谋三分而续汉统,荀彧劝曹操奉天子以尊王室。寥寥数语,备当时事。然孔明能治蜀却不能兴汉,荀彧能保曹却不能安刘。何也?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荀彧虽得其时,不得其主。

诗曰:先帝崩殂主何在,魏王问鼎时不归。终究卧龙星坠,荀令香消,哀哉惜哉。

刘备田亩之间识诸葛,临终之际诫马谡,识人洞察知漏,刘备当为第一。孙权诀众疑而任周郎,排左见而举陆逊。用人尽才不疑,孙权当为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揽皇纲而驭天下。驭人明略通机,曹操当为第一。然刘备能识才却不能识局,孙权能用始却不能用终,曹操能驭行却不能驭心,天下逐成三分。

曹操战袁绍能以寡胜众,刘备敌曹操不能以少胜多。备不如操乎?为将之道在于用兵,为君之道在于驭将。太宗论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韩信用兵,一将之智也。刘邦驭将,万乘之才也。操用兵能鞭挞宇内,备驭将能得人死力。一者兼韩白之策,一者怀高祖之风。岂能因先主拙于用兵,判其居魏武之下也

范增欲杀沛公而项羽不决,蔡瑁欲杀玄德而刘表不忍。项羽是重义,刘表是悯亲。霸王犹显英雄本色,八骏不失雅士之风。然项庄之剑在明,文聘之酒在暗。刘邦有樊哙闯帐,玄德无赵云近身。襄阳会更险于鸿门哉!观的卢遭遇,蒯越相马、刘表忌马、伊籍谏马,种种波澜不亚于茅庐三顾。得贤才不易,得神驹亦不易。

赵高御殿指鹿,以察群臣顺逆。曹操许田射鹿,以应众心从违。一者善察言,一者善观色。王莽作恭谦之态礼于士,曹操留禅让之事待其子。一者善伪装,一者善忍耐。桓温有“纵不流芳,亦要遗臭”之恶言,曹操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毒语。一者忧虑身后,一者警觉生前。观古今奸雄心事,竟如出一辙尔。

陈寿对曹操的死称为“崩”,对孙权的死称为的“薨”,而对刘备的死称为“殂”,按照《周礼》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圣人死曰殂。如《帝尧》说:“尧殂落,百姓如丧考妣。”陈寿仅仅用了一个“殂”字,表示了刘备已经超出了天子的范畴,更是对刘备作为“内圣外王”形象的最大肯定。帝王者,一代之帝王也;圣贤者,百代之帝王也。千百年来对陈寿理解最为透彻的就是罗贯中,所以说,《三国演义》同《三国志》一样不朽。

天下当乱,人才辈出。天生一非常之人,必再生一非常之人以难之。雄者,如曹操遇刘备。智者,如孔明逢仲达。谋者,亦如姜维见邓艾。曹操宴玄德曰: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孔明吊周瑜曰:从此天下,更无知己。谋我是因忌我,忌我是因知我。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敌一生,相知一世。

刘备田亩之间识诸葛,临终之际诫马谡,识人洞察知漏,刘备当为第一。孙权诀众疑而任周郎,排左见而举陆逊。用人尽才任能,孙权当为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揽皇纲而控朝臣。驭人明略通机,曹操当为第一。然刘备能识人却不能识局,孙权能用才却不能用度,曹操能驭势却不能驭道,天下逐成三分。

上自司马迁《史记》,下至《五代史》,其间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微至弱之国,外至蛮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书其国号者,而《三国志》独不然。刘备父子相继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未尝一称蜀;其称蜀,俗流之语耳。陈寿黜其正号,从其俗称,循魏晋之私意,废史家之公法。用意如此,则其所书善恶褒贬予夺,尚可信乎!

《水浒》多写女子之荡,《西游》多诉女子之妖,唯《三国》能表女子之烈。糜氏死其子是为报其夫;徐母死其子是为忠其君。死有所捐,死得其所,此胜乌龙院、狮子楼数桩血案。月英嫁孔明是思君子;尚香嫁玄德是慕英雄,爱有所终,爱得其所,此胜女儿国、无底洞几段孽缘。又如貂蝉甄姬,放荡之中见权谋,妖媚之中睹才情,《三国》可当烈女与豪士之合书矣。

想当初,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王手能反握,周文王胸生四乳,张太古头

尖如笔,比尚书腹大如瓜,何平叔面如敷粉,刘要仲有五尺之髯,李老子怀胎八十一载,张良有三寸不烂之舌,孔夫子七孔朝天,重耳并肋称为坝郡之君,汉刘备双手过膝,姜伯约胆大如卵,魏文长反骨不断,张翼德睡不瞑目,李元霸鼻息如雷,洪武帝是猪嘴,楚霸王气贯长空,盘古至今,大圣、大贤、大忠、大奸,希奇古怪,个别另样。

三国之兴,始于汉朝之衰,亦出于乱臣窃国与阉党欺君。天下将分,先有孟德献刀刺董卓。天下将合,又有孙皓唇语讥贾充。以奸雄刺乱贼,以昏君骂佞臣,此可谓乱臣之戒。三国之始,有十常侍乱政,三国之末又有岑昏、黄皓祸国,天下以小人为分,又以小人为合。此可谓阉党之戒。《三国》可做帝王戒律之书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