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元宵节,由于新型病毒肺炎是肆虐,大家不得不呆在家里,回忆起小时候的元宵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快乐。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元宵节那天是我们村子的集会,我大爷家办火神爷社,这一天真的热闹。
看!穆瓜出来了,头戴小红帽,身穿奴仆服,红嘴唇,白鼻洼,太滑稽了,“木瓜木瓜开言道,姑娘姑娘你视听,姑爹犯了罪,姑娘来讲情,讲下情了倒还罢,讲不下情了动刀兵……”我家堂哥唱的有板有眼,动作到位,滑稽可笑。
《杨宗保招亲》、《桃花缘》、《柜中缘》、《大祭庄》、《穆桂英挂帅》、《狸猫换太子》……一连三天唱起来。
这个戏不是花钱请来的,是村子里从各家各户挑选出来的年轻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将近半个月的集中排练,有张家的大哥,李家的小弟,梁家的小妹,刘家三哥等……组成,戏装是村里集资购买的,平时学习唱戏各回各家,只有在上台表演的时候才管饭几天,但他们刻苦努力,有的已经把戏唱出了艺术家的水平。
戏台下面的人们有的聚精会神的再看着台上的表演,有的在卖甘蔗,有的在卖玩具,特别是有一种游戏叫摇大糖,就是那种芝麻酥糖,比一般的芝麻糖要大三到五倍,每个人交2毛钱,凑够十个人开奖,开奖后一个人得到大糖,参加
者络绎不绝,不一会他就卖掉了几十根大糖,这也许就是现在的摇奖的雏形吧。
还有就是卖琉璃咯呗,小贩们背了一大串,吹起来咯呗、咯呗,吵闹着让大人掏五毛钱买上一个,看着人家吹起来听着一种清脆的咯呗、咯呗声,十分悦耳动听,自己还没有吹几下就碎了。
气球、洋茄子、水叫曲……,每一样玩具都想玩一玩,那时候觉得这些东西是太美了,就相当于现在的小朋友玩无人飞机。
舞狮团轮番上阵,狮子滚绣球、走钢丝、上高台、爬老杆,十六面大鼓对面排开,鼓手们将鼓槌高高抛起,对面的鼓手稳稳的接住,鼓点打的步调一致,铿锵有力,配合的乐器有铙、镲、铜锣,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呛呛呛、咚咚咚咚呛咚呛……,有节奏的敲打着鼓边,这声音太震撼人心了。
看台上的狮子摇头晃脑,红色狮子, 黑色的眼睛,毛茸茸的白耳朵,在两名壮汉的舞动下,活灵活现,前面的舞狮人,一会玩绣球,一会玩大刀,一会玩双剑。
最精彩的要数狮子上老杆,老杆离地十几米高,舞狮人要通过两根绳子爬上高台,狮子头和狮子尾两个人要密切配合,看那头黑狮子不到二十分钟就上去了,一声炮响,在高台上尽显狮子的霸气。
小黑驴、小竹马、旱船、张公背张婆、高跷、猩猩怪……,一个个打扮的滑稽好笑,精彩的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让大家处于一个欢乐的气氛中。
在戏台的东北角设置了一个大秋千,有的年轻人荡秋千能够荡成360°,荡的有点惊心动魄,刺激!
夜幕降临了,让我玩的意犹未尽。
放起了烟花,整个村子星光璀璨,一片片花红柳绿的烟花或快或缓的冲向夜空,伴随着皎洁的月光,不时的夹杂着鞭炮声,半个多小时的烟花放过,渐渐恢复了宁静。
到了赏灯的时候,就是那整理的富丽堂皇的火神社,十几张桌子摆满了供品,前面摆的有猪头,供兔、鸡子、中间摆上糖果、干果、糕点、中间夹杂着一些鲜花,前面设置的香堂,两侧设置的是华灯,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绿的、橙的交替闪烁,中间还能转动,华灯里还有金鱼在里面游动,最后面安放的是火神爷塑像,在帐篷外面用柏枝装边,对联上写:火德宏炎昭日月 神威显赫镇乾坤 横批:灵鉴春秋。让火神社显得庄严肃穆。
看的正兴时,妈妈喊着回家吃晚饭了,没有元宵,吃的是饺子,啊,真幸运吃到一个包了硬币的饺子,这预示着我是一个有福人。
儿时的元宵节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为回不去的童年而黯然落泪,不觉得有些伤感,何时能找回我的童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