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石材调研

来源:九壹网
石涛绘风格浅析

余子根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石涛是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更是绘画史中一个敢于创造并善于创造的革新家。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

关键词:笔墨,形式,线条,气韵,动静

石涛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而陶泳于我”,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石涛作品风格:

石涛作品重视笔墨的运用、物象的组合、奇美的布局,传神而有诗意,富有时代气息。细观石涛的笔墨“纹理”,会发现其相对独立的非具象的形式美,但又不脱离具象,体现了石涛画作的美的奥妙。现从他笔墨的线条、气韵、动静之美并结合典型作品来探讨其笔墨的形式美和对后世的影响。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气韵美。有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石涛所提出的“一画”,窃以为取自佛教的“佛性即一”、“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本心自性”,“一画”即对其隐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觉悟,悟道,即洞明意识之根源。“一画之法”即以本心自性从事绘画艺术之法。石涛为清代高僧,据现存历史资料记载,他师从临济高僧善果施庵本月禅师,一僧(玉林通秀)曾问本月:“一字不加画,是什么字?”本月

答曰:“文彩已彰”(见《五灯全书》七三本目传)。石涛深受佛教的熏陶,以佛法指导绘画艺术当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画语录中充益着大量佛学用语和参禅诗句(以及石涛大量传世作品中),不难看出石涛积极入世的大乘精神。他把本心自性做为人生和艺术的出发点精神归宿贯通始终。石涛“一画之法”的提出,是以佛法融通画法的具体运用,是文以载道的躬身实践和理论总结.“石涛画语录篇章不多,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置之于历史长河,更始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另外, 石涛把绘画艺术提高到能表现天地万物神通变化的地位,注重个性情感的投入。反对绘画徒具形式的一味抄袭摹仿,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泥古之风和门户之见。倡导变法创新。表现个性风貌,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笔墨的线条美

石涛的笔墨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美与形式美,他那具有审美趣味的墨线具有

强烈的刚性美, “书法入画”的线条具有 “笔势”与动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所画山石,或用凝重而流畅的中锋线条,用笔转折明确,通过直、曲线的相互运用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或用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然后用不同的皴法表现其体积感。

一幅作品具有艺术美并含有深意、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使人感到处处有新异、百看不厌,这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石涛的《岩壑幽居图》就达到了,它是一曲线的交响乐。论文参考。画面描绘了一间座落在崖隙的小屋,用极其蜿蜒盘扭的线条来勾勒石壁,其意义绝不在山石形象本身,我们在观赏画中的山石线条时,就好像自己也加入了画家运笔造山的创造行动中,书法般的线条给人以跃动飞舞的感觉;大量淡褐色和少量浅青色的使用,与飞动的山石轮廓组合地恰到好处。 石涛画作中状物与布线的形式美还具有多样统一的规律。他的布线注重传神、达意、抒情,并在此基础上讲究形式本身相对独立的美,这从他描绘江淮水乡的芦苇便可看出:一是疏密得当。论文参考。用粗细不等的线条画杆与枝叶,用类似竹叶的画法画芦苇叶,把芦苇组织的疏密得当,做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二是不齐之齐三角觚。仔细观察画中芦苇叶相交叉后组合成的空白,会发现大多都是不等边三角形或“女”字形,这种千载不易的布线规律对后来的潘天寿、黄宾虹等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笔墨的气韵美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气韵美。石涛的作品就体现了笔墨的形式气韵。 石涛的笔墨不但有“气”而且有“韵”。从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来看,其笔墨有“气势”,用他自己的话说:“先以气盛得之者,精神灿烂”,从画家的主体讲,画家自己首先要养气,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作画时才会“胸中勃勃”之欲出;“韵”从笔迹墨痕来看,主要指耐看的余味。石涛的笔线墨色让人看了想再看,过段时间再看仍觉得新鲜有趣味,这就是因为“韵”在其中的缘故。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充分体现了笔墨的气韵美。全卷笔墨浑厚苍劲,笔歌墨舞,气韵不凡。所绘的峰峦、树木、山石紧随笔迹,纵横驰骋、气脉连贯,犹如豁然长啸,具有郁勃昂扬之气,一并运于笔墨。皴法结构与点的形态都无定法,墨随笔变,笔情墨韵随意而生、随势而转,真乃笔锋下决出生活,墨韵中显见情彩。石涛的“我法”在本卷中得到充分发挥,全卷体现了饱满的创作精力,与众不同的精神气度,气绝灵变的笔墨运用,是石涛生平的杰作。细细品读此卷,可看出石涛那颗被压抑、冷落的心并没有沉沦,其内心那种昂扬激跃的气概支撑他完成此次创作,他似乎是在用绘画呐喊:“我自为我,自有我在!”耐人寻味的笔墨气韵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笔墨的动静美

石涛的绘画,有的笔动墨舞,苔点满目,其线条纵横驰骋,着力突出一个“动”字;有的空旷明净,意境幽远,既不点苔,也不皴笔,充分体现一个“静”字;有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但都把意图和追求推到了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的视觉冲击力,形式感极强。从他画中的物象或笔墨线条的组合便可看出:漂浮或下垂的柳枝、飞流直下的瀑布、两山间盘绕前进的流泉及山石树木经皴擦形成的纹理、点苔,无不以气盛得之,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充分体现了其笔墨的动静美。

他的《庐山观瀑图》上部画香炉峰,群峰簇拥,有众山之主的气概,其下高悬的瀑布,如白练当空,使观者遐想它壮美的声音;下部是威严的山崖,崖上是一站一坐的两游山者在仰首观瀑。其间的流云散落各部,高峰、瀑布、山崖、流云的整体形象在眼前展开,与人物“观”的神态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全卷气势雄伟,动静结合,卷中的流云生动、突出,用游动的线纹勾勒,手法虚实相应,使得此卷静中有动、刚中有柔,

充满生机。

四、结语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

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另外,相对于四王当道的清代正统画坛,包括石涛在内的四僧,可以说彰显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他们都是明代遗老,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画花鸟画出名,继承陈淳、徐渭的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石 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

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就地位之高、评价之隆和对后世影响之大而言,石涛无疑是清代美术史上的第一人。他以独特的笔墨描绘客观世界,进而对艺术形象加工创作,以主客观结合的新手法突破旧程式,对后来的画家影响颇深,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创作及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石:对“扬州画派”绘画风格的逐步建立和美学倾向的最终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对现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大千通过揣摩石涛绘画,从他的用色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泼彩法;潘天寿的笔墨造型无不带有石涛的影子;何海霞、黄秋园的作品的构图和表现手法,都受了石涛很大的影响;对于今天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我们来讲,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 [M].北京:美术出版社.2002.

[2] 杨成寅.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石涛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世昌.石涛艺术思想演变的研究 [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4] 高居翰与石涛. 有法与无法的两极[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5] 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