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推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课程方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的高中教学应如何开展?这是许多教师都迫切希望得到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2006年秋季浙江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点省,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作为当代教学论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的尝试教学理论体现了新课程教学观,它强调了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该理论指导下,本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三年的高中生物尝试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出高中生物尝试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先做后评;构建了高中生物尝试教学活动三种具体形式和十种变式;并经教学实验证明,尝试教学是对生物课堂教学的革命,对于克服一味“满堂灌”和单纯“注入式”的弊端很有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观念转变。但尝试教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如何使教学活动问题化、课例化、精品化,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相关理念,结合问题尝试教学法要求,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研究活动,激发师生教学智慧,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生命历程,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2.研究理论依据
2.2.1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尝试教学法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尝试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解题实践,它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正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客观性。 2.2.2教学论基础:
2.2.2.1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在教学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出来,并在教学程序中具体落实下
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2.2.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是尝试教学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威特罗克还用学习模式流程图具体描述了学习过程的步骤:首先是长时间记忆中影响注意和知觉的各种内容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作为过去经验进入短时记记,以动机的形式帮助学习者主动对感觉到的经验选择性注意;其次,经过选择性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学习者主动尝试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通过与感觉经验的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经验的对照,主动建构并检验新信息的意义;最后,学习者应对新生成的意义从各方面进行评估,以检验其合理性及与长时记忆、感觉信息中其他信息间的一致性,评估导致在短时记忆中建构生成的意义进入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可能导致认知结构的重组。按照这个理论,知识建构是主体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扩大与活化瞬息万变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生成性、主体性特点。
2.2.3心理学基础:尝试教学为什么具有客观可能性,为什么老师没有教,学生会做尝试试题呢?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个“谜”。其实奥妙就在于迁移规律在发生作用,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之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尝试成功说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正是为了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斯基的理论证明,学生的尝试活动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正由于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且这两种发展水平可以互相转化,学生的尝试活动是能够成功的。 3.研究综述
3.1理论发展 1980年,邱学华老师在江苏省常州市一所小学开始试验尝试教学法,到现在已整整25年,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已从尝试教学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能尝试,在1980年~1990年近10年期间,从实践和理论上证明“学生能尝试”,确立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代表性著作《尝试教学法》。第二阶段,尝试能成功,从1990年~1996年,用6年时间进行构建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解决理论上一个根本问题“教师不先教,学生的尝试是失败还是成功”,结论是“尝试能成功”,代表性著作《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尝试成功发展》等。第三阶段,
1996年~,开展“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主要解决“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命题,目前成果有《尝试开拓创新》、《尝试创新研究》等,该研究体现了目前正在推行的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开展问题尝试创新教育研究,是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尝试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是对尝试教学理论丰富和发展。
2.2国内外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把“尝试”大规模地应用到人类学习中,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实践层面上从小学数学发展到中小学各学科,并渗透到幼儿园,延伸到大学,从理论层面上,从尝试教学法发展到尝试教学理论,先后参加实验教师60多万人,接受实验学生3000多万人。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开始了尝试教学研究,如日本上越大学名誉教授古藤怜在《日本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动向》的演讲中说,日本对数学能力提出新观点,教学要注重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及行为力,开展“问题解决”教学,避免教师单方面讲授数学知识和技能,要通过儿童自主的、主动的学习加以开展,与尝试教学想法一样。日本高崎经济大学教育学付教授池野正晴在《日本数学科教育情况讲演》中说日本学校教育课程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重视经验教育课程、精选内容的教育课程、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课程。现在已进入新的能力观的时代。新的能力观教育重视自我学习欲望、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判断能力。按新的能力观进行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培养自主学习意愿及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同时,全面注重基本性、基础性内容教学,并努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大量知识传授更重要,还要重视基本、基础和个性的协调。 目前,研究和运用尝试学习将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前面尝试教学研究主要从教学论角度进行,现在应该从学习论角度对尝试教学深入研究,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尝试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教育战线上正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而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 4.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4.1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和新课程知识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掌握尝试教学和新课程实施基本方法和要求;
运用行动研究方法, 探讨和构建问题尝试教学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技术; 运用课例和行动研究,不断完善、修订及构建问题尝试教学课例体系;
开展问题尝试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实验研究。 4.2预期目标:
构建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活动模式,形成问题尝试教学组织技术; 形成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课例体系;
应用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5.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5.1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选取龙港高级中学2006级高一新生为研究模本,从中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个,并相应对学生生物学知识进行前测,建立研究原始数据。 5.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尝试教学法理论概要、发展历程、历史渊源、理论依据、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及国内外相关教学实验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教师)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课题研究者根据行动研究方法,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对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如何建立问题尝试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围绕如何构建高中生物三种教学活动模式(确立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组织方案实施→进行效果评价→不断反思与改进,从而形成操作简便、科学、效果显著的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活动模式、变式及相应的组织教学技术。
课例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的课,运用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设计具体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对该信息进行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研究片段,并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动,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最终目标是调整与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质量。
实验研究:研究实验班学生在采用问题尝试教学模式下学习绩效变化。
假设:实验班采用问题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自变量为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因变量为学生学习成效,它包括:高一会考成绩,生物竞赛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等。
5.3研究步骤:
5.3.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2~2006、9,教师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和新教材,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并进行生物基础知识前测,建立学生档案;
5.3.2第二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10~2007、6,用行动研究和课例研究法,摸索建立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并应用该教学课例对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普通班进行传统教学,并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5.3.3第三阶段(中期小结):2007、7~2007、9,分析评价第一阶段实验成效,做好中期小结,写出中期实验报告。
①用同相关样本四格表的X2检验比较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高一分班前测成绩和期末成绩; ②用独立样本四格表的X2检验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生物期末成绩; ③实验班和对照班高二生物竞赛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统计比较;
④对有关案例和课例进行研讨修改,不断完善,初步形成新课程教学课例集。
5.3.4第四阶段(实验第二阶段和课题总结):2007、10~2008、6,根据第一阶段成果,继续开展生物问题尝试教学课例研究,编著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法课例集,并完成《高中生物问题尝试教学课例研究总结报告》。 5.4研究人员分工
李崇光,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人员分工和协调; 黄中炳,负责课题实施和子课题研究工作; 李春花,负责课题实施和子课题研究工作;
杨 双、李丽华、李丽仙、庞素微,负责方案实施;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6.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李崇光,龙港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曾主持省级规划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获99年度市基础教育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二等奖;主持2002年度市级基础教育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尝试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市基础教育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县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县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1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黄中炳,龙港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中学一教师,县教坛新秀,曾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和发表。
李春花,龙港高中高二生物备课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曾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成效显著,多篇教学论文在市、县评比中获奖。
课题组其它参与人员都有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经验。 6.2课题初期研究成果
附:《高中生物尝试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邱学华(2002、5),《尝试成功的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新州(2001、5),《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3、邱学华(2002、9),《中学尝试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4、威廉。维尔斯曼(美)(1997、7),《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5、王孝玲(1998、3)《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钟启泉、崔允淳、吴刚平(2003、10)《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