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在艺术表现中属于独立画种,被认为是绘画中“轻音乐”,其亮丽、清透、空灵艺术表达魅力极为明显。本文主要写作内容是水彩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建筑绘画中的应用进行应用分析。
由于水彩画层层次鲜明、结构表现力生动准确、工具便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中。建筑绘画中使用水彩画,可以突出建筑材料质感与色彩,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绘画表现方法。所以,在运用建筑设计基础表现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水彩画表达能力。 水彩画语言艺术性特征
水彩画语言的重要因素是水性纸性、色彩性和时间性。水彩画语言会因为时间长短和纸性因素形成不同视觉效果,水彩画艺术表现计不但包括点线面、形体等,还具有独特物理特征和水彩技术,主要表现在透明色彩、色水相融、水韵律等造成渗透感觉和笔记力度感;水彩画语言和相应的语言符号间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水彩画体现出的气质、文化素养和审美差异等,从而造就出不同风格流派、水彩画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两方面使得水彩画语言多姿多彩。 水彩画装饰语言表现形式
1.构图方式
在进行绘画时,艺术家首先要对画面进行构图,例如:之形构图、水平构图、边角构图、S构图等。构图是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的表现基础,包括情感表达与生命力表现。含有自由理想化、秩序化、突破常规法构图方法。与水彩画相结合形成特有结合体,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中,其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力是建筑装饰语言的一大造诣,给建筑绘画带来艺术美感。 2.装饰造型手法
水彩画建筑装饰语言的应用还体现在造型设计上。装饰性造型是水彩画家在进行画面形象处理时采用多种表现方式之一。这种装饰性语言不但表达出了视觉形象,还增加画面想象空间,不限于对自然模仿,更多的是表现出建筑绘画中的“神”,给予观赏者更多心灵感受,由内而外散发出精神气质。水彩画的艺术造型,要求艺术家从细致、深入、全面角度描绘出绘画对象,用适宜绘画语言表现出其精神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情感情趣的一种“宣泄”。建筑绘画中的装饰语言采用明快、简洁和单纯手法,体现出形体构成关系,从全局角度、以简单方式描绘出繁琐主体,传达出艺术形象。并且,对局部或者是整体特征进行简化、强化艺术处理和夸大,可以是形象塑造更加强烈和典型,这也是艺术家的情感需求,是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精神特质与审美价值
观的关键点,其是其塑造的建筑也更加有艺术感染力。 3.建筑绘画中的装饰色彩表现
随着时代感的增强,水彩画色彩表现也在不断地被创新。色彩使用心理作用是造成联想主要原因,由于象征性概念是联想结果,由于文化与地狱差异,色彩本质理解也会存在不同之处,从而产生不同联想结果。建筑水彩绘画中使用色彩,可以更加突出水彩画的水色交融效果,从而使得建筑绘画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水彩画语言在建筑绘画中的应用
建筑绘画从建筑物本身作为主题,是一种来源于画家的美术作品,而另一种建筑绘画是以描绘工程的建筑作为主体进行的绘画作品,这种建筑绘画来源于建筑工程师,具有鲜明服务对象和工程意义。水彩画语言尤其独特艺术魅力,以特殊水彩笔、水彩纸、毛笔等绘画工具,运用自然水调调色,并且水彩绘画使用技巧引导下,明快的表现出清新和色调感觉,充分描述出细微精致之感,这是其他画种材料无法比拟的。
水彩画语言应用在现代化绘画中,可以充分的将建筑材料质感、颜色、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其还具有画幅大小方便灵活、创作形式简单等特点,易于保存。现代化水彩画中技法被重新定义,站在艺术语言角度诠释水彩画材料,是单纯性的艺术表达,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建筑水彩画分为两种
表现手法:第一种渲染自然色彩;另一种是不透明颜料表现方法。而另一种在勾勒建筑设计造型线条后,采用不透明水彩颜色进行建筑绘画创作。 结束语
传统水彩画仍存在不可替代的效果、美学价值和功能,怎样将水彩画语言与现代化建筑有机融合,并得到创新设计,是实现建筑水彩画人文精神的创作新起点。 (作者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丁晓晖,1970年出生,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996年水彩作品《红牛》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十年大庆全区美术作品展中获大奖。
1999年水彩作品《晨》在庆祝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一等奖。
1999年《晨》在文化部举办的每五年一次的全国最高级别艺术盛会《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奖。其作为国家文化交流作品先后赴法国、日本、叙利亚及东南亚巡展。
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艺术创作《萨日纳》奖荣誉奖。2001年被聘为内蒙古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1年作品《悦耳山谷》入选首届《中国水彩人物画展》。 2004年水彩作品《寸草坡》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
展览》。 2009年水彩作品《深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自1999年以来,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已连续三届获奖,入选。
《杨树坡》、《晨》等许多作品在《中国水彩》、《水彩艺术》、《全国美术作品专辑》里发表。作品被国内外人士广泛收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