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和民主--先秦和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
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民本论的有些内容甚为精彩。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先秦民本论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是从民与神、民与君的关系中去认识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一、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是先秦民本论的最基本的含义,意谓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力量。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政治各项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
2、民众是国家兴亡和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3、民众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主要力量
正是基于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提出了君民舟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这两句话深刻表明了民的地位、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是
先秦“民为邦本”的最高表现形态。
二、立君为民
在先秦思想家看来,君主是上天为了民的需要才设立的,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不仅养育了统治者,而且决定着国家兴亡和事业成败,那么作为国家君主就必须重民、爱民,为民众服务,这样才能赢得民众拥护,从而做到长治久安。所以,先秦民本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力阐发“立君为民”的思想,那么,君主怎样做到治国为民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1、思想上重民、爱民
2、经济上利民、富民
3、政治上安民、济民
4、文化上教民、育民
三、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
先秦民本论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了上述“民为邦本”和“立君为民”的思想内容,而且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民主思想内涵,可称之为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
1、“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所有)
2、主权在“天”(民众是权力的来源)
3、“立法利民”(权力为民众服务)
4、“谋及庶人”(政治决策参考、听从民意)
5、“监于民意”(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6、“恭行天罚”(民众有权利对暴政进行革命)
据《尚书》记载,不管是商汤伐夏桀,还是周武王伐商纣,都是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帜进行的。这说明,民众革暴君、暴政之命是正义的、合法的。这个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影响至为深远。
第二节 古希腊民主思想
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社会权力主要集中在少数贵族手里,同时又保留了原始的民众大会。由于地理环境等特殊原因,古希腊没能统一起来,一直保留了许多分散的小城邦。这些城邦地区窄小,居民只有几万人,这就为发展公民大会的作用提供了可能。同时小城邦之间不断发生纠纷,客观上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强化少数贵族的权力。后来凡是以封闭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城邦大多演变成不同形式的贵族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斯巴达;而以开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城邦则大多发展了各种形式的民主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雅典。[2]
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践以雅典民主制为典范。雅典民主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梭伦改制、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执政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为雅典民主制的高峰时期,它使雅典城邦日益强盛和繁荣,在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时
希腊世界的中心。
可是,雅典民主政治好景不长。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雅典破产公民日益增多,他们对政治生活失去了热情,使得雅典民主制逐渐衰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主派的首领堕落为煽动家、蛊惑者[8],在公民大会上争权夺利、打击异己;另一方面是作为民主制力量基础的公民群众,他们或者不参与政治,或者参加了,但受人操纵,成为蛊惑家进行政治角逐的工具。
正是在雅典民主制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政体的蜕变提出了批评,他批评伯里克利不懂得道德是政治的根本,不去努力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却把雅典公民养成了怠惰和狂野,这是产生危机的根源。他还批评民主制用拈阄的办法把不懂政治知识的人选出来管理国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五种政制,即贤人政制(也即所谓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专制政制。他把这五种政制的标准分别定为:智慧、荣誉、财富、自由和专制,认为它们是依次下降的。柏拉图在评价上述五种政治制度时,都把它们分别与统治者的个人品格对应地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国家制度。难怪柏拉图希望那种富有道德和智慧的哲学王来统治国家。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只是简单地以人数多少来划分民主制和寡头制,他认为正确的规定应该是:民主制是指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民执掌政权,寡头制是指出身高贵又占少数的富人掌握政权。亚里士多德指出,民主政治有两大信条:一是权力属于大多数人;二是自由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是人应该按照共同规则生活,这不是奴役,而是解放。
第三节 民本论与民主思想比较
(一)民本与民主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民本中的民,主要指庶民。其中以农民为主,工商为辅。民主中的民,特指政治上的公民。外籍人,妇女和奴隶都不在公民之列。它以奴隶制为基础。
先秦民本论思想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性社会。[10]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主,而整个社会却是由彼此分散的宗族组成,因此在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中所形成的宗族家长制和君主集权制的思想观念就被不断强化,从而形成了“尊君”的思想观念。而君主亦必须依赖臣民进行社会生产和创造财富,以维护其统治,故有重民思想的产生。[11]另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先秦民本论莫不重农轻商。事实上,民本论与重农思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重农为民本提供了经济保障,民本又为重农确立了政治根据。只有重农,搞好农业生产,农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只有政治上以民本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以奴隶制城邦为基础的,它是商品经济文化的产物。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就是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私有制发展充分,导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组织彻底瓦解。另外,社会生产采取集体奴隶劳动制,分工较细,劳动生产率高,使得奴隶主有大量空暇时间从事政治活动,担任国家公职,并因此而形成了以参加城邦公务活动为主的公民思想观念。这样在古希腊较早建立了民主政体,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当然,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奴隶制之所以采取民主制形式,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特殊条件决定的。[12]
(二)民本与民主的词源及其内涵不同
“民本”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
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论主要内容包括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以及一些民主性思想成分。民本站在君主立场,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民本与民主的内涵也有相通之处。两者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
(三)民本、民主与专制的关系不同
民主思想肯定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民主的提出是为了防范个人专权和独裁现象,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相比之下(原文误作“相比这下”。据文意改——引者注),民主制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人和人的价值,承认人的政治能力,主张在一定范围内每个人都有以平等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16]民本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巩固和维持帝王的统治地位。“立君为民”思想把解决民生问题的注意力放在所谓“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民本论既强调“君以民为本”,又强调“民以君为主”,而不是对民权自身的追求与肯定。它给民众带来的不是一种民主权利意识,而是一种奴性依附意识。先秦民本论与君主专制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四)民本与人治相联系,民主与法治相统一
由于民本与尊君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君权才是实质的,是整个政治行为的核心,所以民本论不可避免地与君主、与人治联系在一起;而古希腊民主,一般是与法治相互依赖。在民主体制里,法律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民主只有经过法律化,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家制度。没有法律根据的民主,是十分危险的民主,不仅会遭到敌对者的破坏,甚至自身也可能误入歧途,产生异化,从民主的初衷出发,却以背叛民主告终。古希腊晚期民主的政治实践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不少人把民主简单理解为多数人决定,而多数人决定的就是真理,就没有失误。但却没有注意到,多数人决定中可能还有多数人的错误。只要有多数人的错误存在,就可能背离真理,出现失误。所以,那种把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视为民主的天经地义的体现,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民主发展到现代,保障少数人意见的发表应当成为民主的重要内容。当拥有真理的少数人说服了多数人,或多数人赞同了少数人意见的时候,多数人的失误就可以为民主所纠正。所以,在民主制度中,允许少数人对既有民主决定表示怀疑,尊重少数人发表不同意见,就成了关键。这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中,“多数人的决定”是被法律所当然确认和保护的,而要尊重少数人,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就更需要有法律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主造成多数人的专制或者暴政。后人不应忘记:“雅典民主制最大的悲剧苏格拉底之死。雅典以民主和自由为标榜,而最终她却不能容忍一位哲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22]是这是古希腊民主实践给予后人的最重要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五)从民本走向民主
先秦民本论从西周的“敬天、保民”说到战国的“民贵君轻”论,是一种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发展。直到明清之际以前,民本思想基本上没有什么更大、更新的突破和发展。这也表明民本论存在很大的缺陷。那么这个缺陷究竟是什么呢?从思维模式上说,民本论始终强调民为邦本,总是致思于用“天意”、用“仁道”来约束、规范统治者的言行,希
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因而,如何确保民意的实现问题,就始终缺乏关键性的、操作性的制度这一环节了。
当中国历史进入明清之际,传统民本论才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表现出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强调民众作为人的权利,批判了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他们站在民众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强调民权的重要意义。这种民本思想,尽管还没有发展到否定君权存在的程度,未能提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但他们毕竟提出了民权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历史从古代发展到近现代,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历史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一个君主专制历史悠久的国度,它所造成的奴性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民众自己也表现为强烈的依附性和缺乏自主性。因而,培养健全的民主意识就显得极端重要,也异常艰巨。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要培养健全的民主意识,首先关键在于培育一种平等、正大的人格(价值)观念。其次,要大力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理论素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虽然离不开健全的法治、离不开社会经济等各项基础,但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民众本身主体意识的觉醒。遗憾的是,这一点尚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意识到做自己的主人,才谈得上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当代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先秦民本论与古希腊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民本论中包含着一些民主性的思想成分。其中有些思想观点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但是不能不看到,先秦民本论还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潮流。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民主决不是“为民作主”的民主,而是“人民做主”的民主,必须把传统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真正落实为人民的政治权力,变为一种政治权力的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民本思
想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地从民本走向民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