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面分析
一、考试整体情况
1、试卷结构:仍分四大块,由基础积累,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阅读感悟,写作与表达四部分构成。
2、试题题量:试题量基本没变,全卷计28题。 3、试题难度:较以往偏难,难度系数0.65左右。 4、试题特点:
①突出基础,重视双基能力的考察。 ②突出探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呈现。 ③体现新课标精神,考察三维目标达成情况。
④贴近生活,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⑤稳中求变,考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综合。 5、答题情况:
班级平均分64.8分,优秀率22.2,学生间差距变小,及格率86.5。 二、试卷具体情况:
1、基础积累:
①第1题纠正错别字及书写题,其中的“协(谐)、盛(胜)”主要考察同音字,以引起教师对多音字的重视。
②第2题语音体,考察字及拼音积累情况,反应出教学中对诗文名句深入理解与相应联系这一环节还较薄弱。
③第3题考察加点词使用,得分率为64.2%,说明教学中对这一知识点有忽视的倾向。
④第4题给消息拟标题,既考察了学生筛选、分析、归纳、探究的能力,也对学生表述时语言的规范性提出了要求。
⑤第5题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同样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考察学生修改文章,根据要求仿写句子等方面的能力,本题不仅对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出要求,也对教师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标点提出要求。
⑥第6题名著阅读,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具有指导意义。 ⑦古诗文默写,学生平时掌握很好。
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主要考察具体反驳,给自己的家乡的风景点拟导游词,词语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和广告用语设计。
3、阅读感悟:
①文言文阅读:第12题得分率为41.2%,这既反映出学生运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较差,也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言句读的教学指导。第13题为浅显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和赏析,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平时对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或者说反应了教师对新课标相关要求的理解和贯彻情况,能说出三点以上的学生只有29.54%,可见,文言文教学尚须加强,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译一译的层面上。这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文言文教学能力。
②现代文阅读:本题的17题设计,都出自不同课文后的练习题型,有的是在课后练习题基础上的略微变化,目的是考察学生运用巳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18题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应必讲的内容,但得分率也只有64.95%;第19题为链接题,这样的练习课后习题中频繁出现,但令人惊诧的是得满分的只有5.1%,得2分只有13.06%。得零分的竞有37%,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课后练习的利用,忽视了课后练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指导价值。
③课外阅读:第23题考察了词语的运用,第22、24、25题考察了整体感知,特别是对文章主题的多角度理解, 19题是修辞的表达作用,27题是难活题,这些题目的设计也都是以课文文本后的练习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其中23题与26题分别有32.9%和27.3%的学生得分为零,可见,在词语的运用和句子的理解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训练。
4、生活写作:
①此次作文为二选一,其中一是命题作文,二是半命题作文,力图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且不设审题障碍,学生能易于把握要求。
②作文选题都出自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只要平时真正进行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作文就有内容有情感有材料。抽样看,有41.5%的学生得分在30分以上,且没有有满分作文。
③从选题的价值取向上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关注家乡,与新课标联系紧密,注重人文性。
④从学生写作情况看,选材老、陈、旧的多,编造、捏造的有,对事件的描写不细腻,缺乏细节描写,有些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情感不真,缺乏生活体验,不会从生活细节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忽视,至少是指导不够。 三、今后改进方法与措施
1、试题要力求明确简洁,不绕弯子,突出重点。
2、试题要考虑广大学生的学情,可成立命题小组,力求典型。 3、本卷具有如下指导意义:
①基础年级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双基训练。
②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④在规范表述结论中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⑤高度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 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016-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