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明朝屯田制度入手,分析明朝“民族气节”的形成

来源:九壹网
从明朝屯田制度入手,分析明朝“民族气节”的形成

屯田自汉朝起始,大汉王朝也因为屯田达到了驱逐匈奴的目的。汉朝屯田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北方民族交流,实现了直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明朝”自建立之初,就有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民族气节。

从明朝代元就未曾与任何游牧民族有过和亲等亲密措施,也没有和任何游牧民族有过任何“城下之盟”,有的只是“茶马互市”,民族间的交往很少。大明王朝在面对民族问题上,民族意识尤为强烈,更注重“民族气节”,更加保守和狭隘。

朱棣时期,明朝疆域图

屯田制度经过各朝代的发展,到了明朝从规模、区域、种类、效果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让明朝实现像汉唐那样海内一家、共同繁荣的局面,反而自身亡与满洲游牧民族。不同的民族观念指导者封建统治者面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而屯田作为民族边疆地区的一项重要措施,深刻反映了统治者的民族观念。

一、明朝屯田起因

明朝朱元璋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之初面临着“异族”的反扑和军事威胁,尖锐的民族矛盾迫使中央必须要在边境驻扎大量的军队。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运输能力,使得中央政府不足以承担如此大的重负,因此不得不调整治边策略,实行屯田制。

因此,可以看出王朝建立之初,王朝统治者对“异族”采取的是敌对态度。并没有把边境少数民族视为“华夏一家”,传统的“蛮夷观念”仍占据统治者意识形态的重要位置,屯田就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入侵给封建统治者带来威胁。可见屯田制并不是封建统治者主动为开发边疆、改善民生而实施的治国措施,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被迫采取的一道权宜之计而已,尽管屯田制度不经意间带来了很多政治、经济上的益处。

朱元璋

二、 明朝屯田背景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起来的,长期的战争使人口骤减,民生凋敝,社会生产力下降,社会亟需休养生息,恢复发展。但是明

王朝是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上的,北部边境还有元朝残余势力时常骚扰边境,南部还有“蛮族”叛乱。因此,为了维护统治,必须要保持大量的军队在南北方驻扎,这就使得军队数量庞多,军费支出巨大。

庞大的军需供给和漫长的运输线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漫长的运输线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明朝在辽东驻扎大量的军队用来防备瓦剌,军需给养需要海运从江浙运输,但是当时的海运技术并不成熟。海运风险极大,时常出现船毁人亡的事故,损失巨大。

运粮图

用来减轻中央负担。《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九年:

“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晌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稗军士耕种。”

“三十年,令左都督杨文屯田辽东,而罢海运。”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各军事驻地适合屯田的地方进行屯田,

三、明朝屯田措施及影响 (一)措施

明朝政府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从内陆各省向边疆地区迁移人口进行屯田,明朝与元朝的边疆形势完全不同,元朝边疆并没有其他民族政权与之对峙。而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鞑靼与瓦剌依旧强势,而明朝中后期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又日益强大,故明朝治边重点始终在北部边境。

在北部边境,明朝设立“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延绥、宁夏、甘肃九个北部边镇,而“九镇”之地亦是明朝军屯重地。

九边地图

西南边境通内陆的交通路线十分发达,与内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因此,明朝政府对西南边疆也比较重视,屯田区域覆盖了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就屯田规模而言,明朝屯田区域要比前几朝要大的多。

“东至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阯……在在兴屯矣”——《明史·食货志》

明朝除了传统的军屯和民屯外,商屯规模也很大,什么叫商屯?

《明史·食货志》载:“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明史·食货志》

此外,明朝继承了元朝的“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积极经营,

那些盐商,招募内陆贫苦农民到边境地区开荒种地,以获取“盐引”。在封建时期,盐就意味着钱,利润巨大,所以商屯在明朝很是流行,而且明朝政府对商屯也很重视和鼓励。然而无论是民屯,还是商屯,都无法与军屯相比较。

盐商炼盐

以云南为例,屯田面积“约一百五十万亩以上,占当时登记在册的全省总耕地的面积的近一半”,其中军屯面积就达一百三十万亩;而移民云南屯垦的人数约为五十万人,其中军屯就达二十九万人,军屯在整个屯田经济中的比重可见一斑。

(二)影响

尽管军屯在明朝屯田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西南边境,由于没有强烈的民族对立,所以民族交往还算是频繁。屯田,尤其是民屯和商屯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带去了优良的品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民族的发展,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

相较于西南地区,明朝北部边境则要动荡的多,蒙古残余鞑靼、瓦剌仍试图入主中原,恢复元朝统治。因此,北部边境对立形势燕军,明朝政府在北部边境实行封锁政策。

1. 实行坚壁清野,将塞外百姓迁入关内,除了军事活动外,严禁关内百姓出塞,更不许私自与关外的蒙古族发生政治、经济交往。

2. 修筑辽东边墙和万里长城,辽东边墙长约两千里,起自山海关,至鸭绿江边九连城,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相连,以防止蒙古骑兵南下和对付东北女真及兀良哈三卫。

3. 每年秋季,明朝政府都要派出一股部队出塞烧荒、赶马和“捣巢”,防止蒙古人接近边关。

明朝的“封锁”政策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九镇为骨干,以卫所

为网络,以长城和边墙为阵地的严密的北部防线。

在明朝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本来就缺少基础(尤其是北部边境),再加上明朝政府实行的“封锁”政策,屯田中又以明朝政府主导的军屯为主,使得北部边境的民族交往的通道被挤压的没有任何空间,这也导致了明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持续对立。

而对立又造成了边境驻军有增无减,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明后期“三饷”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而边境军屯,也因为贪污腐败被豪强兼并,失去了军饷保障的边军也战斗力直下,没有足够的实力阻挡满洲游牧部落南下的铁骑,最终大明在重重的内忧外患下覆灭。

四、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现在我们就用后来者的开挂视角来分析明王朝统治者的民族意识、民族观念的对屯田措施的影响。

与汉唐开放的民族观念相比,明朝统治的民族观念要狭隘的多。明朝的建立者们都经历过元朝的统治时期,元朝实行的是“四等人制”,而他们大部分都处于第四等,自身深受不平等民族政策的压迫,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

《明太祖实录》载,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

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

并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做口号,继承了“内中华,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观,区分汉民族与边疆地区的其他民族。

汉唐盛世

这种大汉民族主义的优越感,使明朝统治者歧视边疆其他民族,不愿与其交往,认为其他民族是一种祸害,会危害封建统治。

比如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就公开发表过污蔑其他民族的言论。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说“三苗不仁,自古帝王多抚之,而终不遵化,是以累世为良民患。”

洪武二十一年,又说“狄戎之祸中国,其来久矣!历观前代受其罢弊,遭其困辱,深有可耻”。并说蒙古人,“终宋之世,神器弄于夷狄之手,腥膻之风污浊九州,遂使彝伦攸斁,衣冠礼乐日就陵夷”。

明朝初创者的这种言论为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如果上层都有这种想法,又怎么能实现民族和谐、边疆安定?最终,在与北部边疆游牧民族对峙了数百年之后,明王朝再也无法抵挡住满洲南下的铁骑。不知道朱元璋泉下有知,可会做何感想?千防万防,还是被其他民族取而代之。

结语:

明朝自建立之初就将其他民族视为“胡虏、夷狄、为良民患”,而继任者一直谨守“祖宗之法”,屯田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边境地区,维护封建统治,这种闭关锁国、歧视其他民族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山河破碎,江山易主。

看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强大的王朝都有包容之心,视其他民族为一家,汉如此,唐亦如此。时至今日,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与世界各民族深化交流,取长补短,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 《明史》 《历代屯田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