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2期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Vo1.21 No.2 2OO9年6月 J.NORTH CHINA UNIV.OF TECH. Jun.2009 解构论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消解 徐 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1o0144,北京)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解构论关注语言问题的动因、解构论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消 解,以及解构论颠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文章认为,解构论通过发现西方传统哲学语言 观的理论空无,建立新的解释学,实现向世界本真状态的迈进。 关键词解构论;传统哲学语言观;语音中心主义 分类号B152 在德里达的著作中,如《声音与现象》、《论 混乱不堪的思想从此有一个稳固的基础。从哲 文字学》等,很大部分是探讨语言符号问题的。 学内在发展来说,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重视 在德里达看来,由于传统哲学把语言作为形而 语言问题,如苏格拉底已经着手研究过语词的 上学之根和最后的依托,因此,解构论通过对西 意义问题;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已经研究文字与 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解构,特别是对传统哲学 世界的问题;近代的培根提出了“市场幻象”,就 语音中心主义的消解,试图进一步发现理论空 是指由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意义理解不同而引 无,实现对形而上学的瓦解,建立自己新的解释 起的误解;霍布斯提出名称所指理论;洛克是观 学,以向世界的本真状态不断迈进。 念论的意义理论的创始人;密尔提出了语词的 内涵和外延理论;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理论等。 1解构论何以关注语言问题的 从哲学外在发展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 对经典物理学提出了挑战,动摇了经典物理学 一方面,德里达对语言符号的关注在很大 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人们认为,科学的危机在 程度上是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英美语言哲学 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混乱,逻辑实证主义 和德国哲学的影响。在德里达所处的西方哲学 也从这个角度来关注语言问题的。人们还从数 世界中,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语言论代替认 学逻辑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假设,如果建立像数 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传统哲学发生了这 学那样精密科学的逻辑体系,那么,语言就将变 样重大的变化,肯定是有它明显的社会根源、哲 得科学,其混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弗 学和文学内在动力以及文化基础的。从社会根 雷格作为其创始人创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学 源上看,当时欧洲发生了普遍的经济危机,个人 家语言分析的工具。此外,自实证主义者孔德 自由主义的极端发展使其产生的生产力走向了 和斯宾塞等人用实证语言举起反对黑格尔形而 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暗中破坏的力量;哲学中的 上学的大旗以来,实用主义者皮尔士就认为,形 心理主义、客观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风行已过 而上学是荒谬无稽、概念混乱的哲学,分析哲学 或开始盛行,像胡塞尔现象学看到和追求的那 的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也主张哲学的 样,人们迫切需要把哲学思想科学化,以使本已 混乱在于语言的混乱,他们以及后来的石里克、 收稿日期:2OO8—07—28 作者简介:徐珂,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解构论和现代主义等。 84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21卷 卡尔纳普等人由此都企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清理 形而上学。另外,受语言哲学影响并有自己独 特语言发展规律的文学也促进了语言论的兴 起。例如,唯美主义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贬低 甚至否认了艺术的生活内容,突出了艺术的形 式。象征主义也认为,艺术是一个独立自足的 整体;关注形式的结果是必然对语言问题发生 了兴趣。后来的俄罗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 事学等则继续探索语言问题,从而为日趋兴盛 的语言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和资源。 另一方面,自2O世纪语言论转向以来,哲 学出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大理论的 叠加,从而为解构论颠覆西方传统哲学语言观 和促进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解 构论产生之前,西方哲学已经存在三种哲学路 向:一是本体论。这种思路从古希腊以来就成 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它从朴素直观的思维向比 较理性和系统的理论过渡,哲学家力图从变动 不居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并用统一来概 括杂多,他们研究的主题可以简单一些地概括 为“存在是什么?”“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什 么?”二是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儿 认为,人们应该怀疑一切在理性面前非明晰性 的东西,人类的认识能力都出自理性,只有弄清 了“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能 力”,才能充分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三是 2O世纪初开始的语言论转向,即从认识论的主 体哲学转向了语言本体论的解释哲学。它强调 语言的本体,在本真意义上指原来仅被认为是 传达“意识”、“观念”的“语言”,本身反而规定 构成了“意识”、“观念”的内容,人类关于客观世 界的知识其实是由语言“再现”或“建构”的。解 构论建立在解拆整个的传统哲学基础之上,并 且由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已经走向边缘,其内部 的理论资源已经被广泛阐发,再行突破或者发 现新的理路已经十分艰难,按照海德格尔和德 里达的观点,人们只能发现其中的理论空无。 由此,解构论更易于在同一个世纪兴起的语言 论中得到广泛的突破和创新。受当时盛行的语 言论的影响,解构论更加关注语言问题。解构 论关注语言问题从逻辑上来说,既是西方哲学 发展进程的结果,他因此解拆了柏拉图、亚里斯 多德、笛卡儿、卢梭和黑格尔等人的语言论;又 是自身从解拆结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 而上学逻辑思路在语言领域的逻辑延伸,例如, 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语言论等 的形而上学的颠覆,进而过渡到对语言问题的 关注。同时,它还直接受命于对西方语言论的 颠覆上,特别是德里达作为法国哲学军团的代 表人物,他与德国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语 言诗学、伽达默尔解释学展开了论争;与英美奥 斯汀、约翰・塞尔语用学等展开了论战,成为解 构语言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德里达还消 解了自身法国的索绪尔、列维一斯特劳斯、笛卡 儿、福柯等人语言哲学。可以说,德里达既是一 个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的破坏者,又是一个西方 传统语言哲学,包括德国、英美和法国各哲学军 团思想成就的集大成者。他用消解的形式发现 西方语言传统哲学的理论空无,并以此建立了 自己的极富创新性的解构语言理论。 2解构论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 的消解 解构论是在颠覆胡塞尔现象学特别是海德 格尔存在论形而上学中逐步过渡到对语言问题 的关注的,这是一个沿着理性形而上学深化进 而过渡到语言符号的哲学内在路向。德里达就 曾说:“我们使用的形而上学观念应该得到规定 ……一方面,胡塞尔不得不从始至终在一般语 言的本质上区分任何清晰的沉思……另一方 面,胡塞尔只是在理性的方向上对语言发生兴 趣,从逻辑出发规定逻各斯,实际上,他从最终 目标(telos)的普遍逻辑性出发已经规定—— 并且是以传统方式——语言的本质。”①因此, 从对形而上学的探求到对语言的关注,胡塞尔 符号理论成为德里达符号理论的出发点。如果 追问这种思路,形成最早形态的应该是康德和 卡西尔:康德构筑了这个问题的框架,即是可感 的东西为何成为可知的东西?康德认为,人通 过自己的认识能力可以将感性的东西加以整理 为知性的东西;卡西尔以此出发,构筑了这个问 题,即在感性和知性之间,不是认识能力的作 用,而是语言符号的作用;在卡西尔看来,我们 第4期 徐珂:解构论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消解 85 不应该把心智诸形式看作是其它某种东西的单 纯摹本,而是要从其内部找到一种生成规律和 一尔认为的“语言”不是传统哲学的语言,不是那 些用来证明符号与对象符合的知识性语言,而 是揭示描述知识背后渊源意义的原始语言,它 种源初的表达方式和趋向。卡西尔说:“把语 言定义为语音符号系统似乎就很足够了——艺 是苏格拉底式的非概念性原始语言,是智慧之 术和神话的世界是完全由我们面对的特殊的、 可感觉的形式组成的。 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 观念对于探讨形而上学时发挥符号的作用,应 该是富于启迪性的。 正是基于此,德里达认为,要追求胡塞尔的 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在语言中进行。德里达认 为,胡塞尔现象学悬置心物二分,追求纯粹意 识,陷人了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同 样,胡塞尔对传统语言符号学也采取了这样一 种悬置心物二分的结构模式。德里达指出, “……‘意识’要说的不是别的,而只是在活生生 的现在中面对现在自我在场的可能性。每当这 种在场的价值受到威胁时,胡塞尔就要唤醒它, 提醒它,使它以最终目标(telos)的形式回到自 身;也就是说回到康德意义上的理念形式。”胡 塞尔这种意识间性的“意识”实际上就变成了一 种和理念形式一致的在场,一种先验设定的理 想性。因此,胡塞尔现象学的声音就是在世界 的不在场中的继续说话,并继续面对自我在 场——被听见的精神肉体。基于这种在场的观 念,胡塞尔贬低文字,赞扬声音在场的始源性, 受到了德里达的更加猛烈的批判。 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学生,继承了他非 概念的、然而又是严格的有自身根据的思维方 式,胡塞尔意向性的刻画是一个内在的但又含 有某种对象的纯呈现的过程,因而有可能提供 一个既有笛卡儿沉思所要求的那种确定性,又 具有客观构成性的阿基米德点,这深深地启发 了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悬置的剩余是一 种被传统遗忘的存在,对这种存在意义的阐述, 需要一种原始的语言和新的解释学。为此,海 德格尔在溯本求源的还原中,一方面从探讨西 方哲学概念的形而上学性上,引申到对原文字 的探讨。另一方面,在对逻各斯的追问和存在 的研究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结构 的分析,将语言解说为此在“在世”的一种本已 的展开状态。这些观点的集拢,就是海德格尔 后期的思想总结:“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 根。很明显,海德格尔的观点同样具有德里达 颠覆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性和唯心性的弊 端,既然他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制造了一个不 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超经验世界,那么,存在又 是如何下凡,堕落为存在者的呢?在这个历史 的过程中难道没有胡塞尔现象学先验性之嫌 吗?古代希腊的原始语言尽管有还原的必要, 但问题是,海德格尔尽管有面对诗性语言缺失 的勇气,并妄图制造原文字以克服形而上学,然 而,他却无法处理这样一些现实的矛盾:我们处 于形而上学语言环境,原文字无法制造;而且在 历史中原文字如何变为现在的文字的?“词语 缺失处,无物存在”的理论实际上认可了现实语 词的存在意义,这又与原文字形成了逻辑上的 矛盾。德里达认为,虽然也承认词语之外,无物 存在,但是,他却现实地看待语言,把语言看作 存在的牢笼,从而在揭示语言特性的同时,也以 拒绝和反对的姿态探讨了存在的意义。 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现代解释学的领军 人物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此在”看作“已经 在世上”的分析为前提,关注的是理解的“现 在”,在于解释者与文本的活生生的“在场”,而 不是客观主义解释学所说的寻求文本的历史原 义。同时,理解也不是心理神秘的共享,它是历 史、个人、文本等要素构成的现时在场的相互作 用,里面含有海德格尔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前理 解”,即以自己过去的理解经验来理解文本。同 时,也隐含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学循环”。在伽 达默尔看来,阐释视界是开放的,是理解在时间 中进行交流的场所,解释者实际上超越了现时 的在场而内含与过去的交流。伽达默尔以“此 在”的“在场”为基础,结合解释学对语言的重 视,发展了传统的解释学,也发展了海德格尔的 语言理论。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理解本身得 以实现的普遍媒介,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 即人类全部的经验都具有语言性。由此出发, 他对洪堡提出的“语言是世界观”的命题进一步 加以解释,并批评了洪堡忽视与语言形式密不 86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21卷 可分的流传内容的观点。他认为,人拥有世界 是建立在语言之上且体现在语言之中的,谁拥 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在这里,伽达默尔把 语言的地位提高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 并使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统一。这种观点 有些近似于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和 古希腊早期哲学对语言本身具有“物性”的规 定,更接近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抽象直观”和古 希腊式的真理形态。伽达默尔还说,不是用语 言来进行游戏,而是语言本身在游戏,语言向我 们言说、建议和撤消,发问和自作回答。可见, 伽达默尔试图用“语言言说”、有语言意义的“在 场”交流的理论来中和主客观二元对立所产生 的矛盾,这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相比,显然是对 反形而上学的深化。 对此,解构论认为,词的意义是通过词与词 之间的对立显示出来的,语言无意将词与事物 一一对等起来,语言是无法掌握现实的。语言 在自个儿言说,是存在的牢笼,而不是存在的载 体。在这里,德里达赋予了语言独立自主的权 利,当作者放逐语言以后,语言成为独立自主的 东西。一个符号的意义是在与其他符号的差异 关系中形成的,是由其他符号赋予的。德里达 并不否认意义存在本身,但是,他反对把意义固 定化,反对任何固定的形而上学意义理论。德 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因此批判伽达默尔的解 释学仍然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 伽达默尔对此非常不满。他在《为早期浪漫主 义讨论会而作的报告》中和在1981年4月巴黎 歌德学院举行的“文本与解释”专题讨论会上, 为自己作了辩护,同时反击了德里达。伽达默 尔认为,德里达把他看成了与胡塞尔、海德格尔 等人一致的现象学中的传统派,因为他们都认 为,在表达和意义是和谐一致的,德里达因此没 有看到,他的解释学理论是一种对话理论,就是 他的视界融合理论也不是表达读者与作者观点 的一致,而且对话中的理解要凭借语言,也有很 大灵活性。而德里达却过分依赖符号和书写, 同样具有形而上学、诡辩论、怀疑论之嫌;况且 书写符号不被人们理解何谈书写符号?③ 虽然德里达和伽达默尔分歧很大,伽达默 尔强调理解及意义,重新确立了逻各斯中心主 义和在场的意义,德里达力图超越形而上学,他 还进一步批判了伽达默尔的语音中心主义,消 解形而上学语言所制造的理解和意义的可靠 性。但是,他们也是有共同点的:都承认完全理 解的不可能;都承认理解的存在。只不过,德里 达从“语言是存在的牢笼”的立场来阐述理解功 能的;而伽达默尔侧重于语言的现时在场交流 来阐述理解的意义的。“如果言语和书写的表 达不是通过理解地使用言语和书写(比如通过 理解地背诵)来完成的话,那么,谁也无从知道 如何使用言语,也无法译读书写”。∞德里达和 伽达默尔的学术争论客观上加深了我们对他们 之间的语言哲学的理解,同时,也拓宽和深化了 各自语言的理论视野。 2O世纪70年代末与8O年代初,德里达与 美国分析学家约翰・塞尔就奥斯汀的言语行为 理论展开的论战。德里达高度赞扬了奥斯汀的 理论,他认为,奥斯汀最有启发性的是那些选用 隐喻、比喻和巧合性的地方,他的理论推翻了逻 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观念,即主张叙述句是语言 的正宗和规范,而行为句是有缺陷的、失败的叙 述句,从而颠覆了语言等级制度。但是,德里达 同样批判了奥斯汀分析哲学作为一种严格的科 学追求意义的明确性和论证的清晰性,这受到 了奥斯汀继承者塞尔的反击。塞尔认为,德里 达没有抓住奥斯汀明确的意义,却关注了一些 细节末梢的问题,误解了语言的性质。因为德 里达主张,语言的重述性特性告诉我们,重述的 过程必然发生语境的变化,而事实是,语言的重 述性承担着交流的先决条件,否则,每个语词只 能在原始的语境中,只有说话者知道语词的意 思,交流就会被取消。正如德里达讽刺奥斯汀 和塞尔把哲学复杂化一样,塞尔也讽刺德里达 的游戏将哲学复杂化了。德里达则认为,塞尔 理论的前提和方法都源于大陆理性主义,特别 是法国笛卡儿以来执行的“观念清楚明白”的路 线,正是这种思想使塞尔相信原意的可复原性。 于是,塞尔在同意奥斯汀用日常行为语言学来 抛弃形而上学语言学的同时,却同样存在对奥 斯汀的误读,并陷入了新的形而上学。现在,要 使塞尔哲学观点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奥斯 汀作为这些观念发源的权威;奥斯汀的观点能 第4期 徐珂:解构论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消解 87 够为塞尔所完全理解;这种理解能够用来抵制 德里达的“误读”。显然,塞尔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德里达似乎反败为胜地认为,奥斯汀的理 论是一些奇特隐喻的奇特转换,就像奥斯汀自 我解构的论证,德里达自身便公平地阅读了奥 斯汀,他的“游戏”的方法比塞尔应该是更加“严 格”,符合奥斯汀理论的原意的。这里存在着两 种“严格”,一个是塞尔妄图发掘奥斯汀的言语 行为理论的规则;一个是德里达利用语言游戏 的方法,去读解奥斯汀的话语,以使话语理论摆 脱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是:德里达可不是没 有责任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严格的和必然的 对问题透彻的思考。所以,德里达对奥斯汀的 读解并不意味着仅仅是英美哲学与法国哲学的 对立,而是德里达对他们进行了解构式的运用。 1977年,德里达造访英国,他把一套关于 奇闻逸事的明信片邮寄给现实和想象中的人, 从而表现了一种游戏的态度。这是一种消解了 哲学和生活之间界限的游戏的姿态,这种姿态 说明了通信并不像哲学家们特别是言语行为学 家们想象的那样,在一个封闭圈内不被人们误 解,信息总能够到达指定的地点。相反,明信片 作为一个漫游的放逐者,信息被随便书写,并且 不加区别的对别人公开,任人随意阅读,人们也 无法理解隐秘的信息;明信片是意义不可还原 的和具体的象征,它逃脱了理性的普遍化倾 向,意义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被遗忘了。德里 达进一步阐述了13世纪英国算命书上的一幅 画,画的是:柏拉图站着口述他的思想,而苏格 拉底坐着记录思想。传统哲学把苏格拉底的智 慧看作声音和自明性的权威,把书写等同于撒 播而威胁到权威思想。柏拉图因为借助文字而 成为不幸的哲学家的根源,而这幅画则表明:书 写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反传统的形象,正是因为 书写,逻各斯才不能独来独往,这表明书写才是 哲学的源头。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然的过渡到 对德里达颠覆语音中心主义的论述上。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描述:胡塞尔现象 学引申了德里达对语言的消解,海德格尔语言 哲学使德里达进入了解构传统语言哲学的中心 地带,伽达默尔解释学使德里达开始由解构传 统语言哲学过渡到建构语言解构论的边缘,而 德里达与美国分析学家约翰.塞尔就奥斯汀的 言语行为理论展开的论战则使德里达进入了建 构语言解构论的“阵地”。 3 解构论颠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 的理论 所谓语音中心主义,是解构论对西方传统 语言观认为口语优于书面语,也就是说话优于 书写观念的一种称呼。在这种观念里,说话是 主,是中心;书写是次、是边缘。按照德里达的 观点,语音中心主义不是孤立的,它与逻各斯中 心主义在某些时候是同一个东西,在某些时候 又不是同一个东西,因为它毕竟与逻各斯中心 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和问题域。不过,德里达对 语音中心主义的开掘和关注,是从反形而上学 和语言逻各斯中心主义那里过渡过来的。德里 达说:“我们预感到,言语中心主义作为在场的 一般存在意义的历史规定相融合,与取决于这 种一般形式并在其中组成它们的体系和历史系 列的所有次要规定[事物向视觉显现为本质,作 为实体/本质/存在(ousia)的显现,他人与自我 共识(co—presence)、作为自我的意向现象的 主体间性,等等]相融合。”⑤在德里达看来,语 音中心主义并不是孤立的,它是西方传统哲学 的一种在语言领域的延伸。德里达在《书写与 差异》一书中说自己曾经尝试区分逻各斯中心 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他认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就是作为存有论的哲学,也就是作为在者所 是的那种哲学,是某种聚合物的合理性观念。 尽管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着差异和断裂,但逻 各斯的母体却是恒常的,语音中心主义是逻各 斯中心主义与一种给予声音以特权的文化联系 起来的结果,这并不等于二者是一回事情。德 里达说:“我以为无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 心主义是可能存在的。”例证是,非欧洲文化中 也存在给声音以特权的因素,甚至中国文字就 是那个与西方语音中心主义大异其趣的非语音 的东西。 德里达在《柏拉图的药》一文中最明确的论 述了语音中心主义和文字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内涵。在文中,德里达几乎照述了《裴德若篇》 88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21卷 中的插曲:苏格拉底在同裴德若讨论修辞学问 题,突然讲起了道听途说的一则传闻:埃及有个 名叫图提的神,他发明了数学、几何、天文、地理 等,还有文字,并把它们献给埃及国王。图提特 别提到了文字,说文字可以使埃及人受到良好 教育,促进记忆,因为它是医治教育和记忆的一 剂良药,没想到埃及国王偏偏拒绝了收留文字, 其理由是,文字是用支离破碎、死气沉沉的记号 来替代生机勃勃的活的经验,它只是真理的形 似,而非真理本身。所以借助文字,好像无所不 知,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德里达认为,柏拉图企 图表达这样的理念:文字是冒充的知识,而非凭 借内在的脑力回忆所获,它离真理遥远,文字是 只是思想的幻觉。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正是语音 中心主义的开始,他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语音 中心主义的基础。 德里达对西方哲学历史上语音中心主义的 颠覆则大多体现在他的《论文字学》一书中。德 里达认为、,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 义与语音的原始的本质联系从未断绝。柏拉图 在《裴德罗篇》中就斥责文字是交流的私生形 式;亚里斯多德认为,言语是心境的符号,文字 是言语的符号。这就是说,言语最接近所指,它 与心灵最为贴近,而文字只有技术性和典型性, 它没有构造意义。因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时 代贬低了文字,文字成为中介的中介,并陷人了 意义的外在性中。中世纪的创世论就吸收了古 希腊能指和所指的区分,直到结构主义以后,这 种传统仍然保持着,德里达说:“符号和神性处 于同等地位并且同时诞生。符号的时代本质上 是神学的时代。这一时代也许永远都不会结 束。但其历史轮廓可以勾画出来。”@这个轮廓 从柏拉图开始,经过亚里斯多德、斯多葛派、中 世纪神学、卢梭、黑格尔、索绪尔、胡塞尔、海德 格尔等。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言语,即能指 的秩序,逻各斯才能够是无限并且是自我呈现 的。卢梭就曾认为,造出语言是为了说话,文字 只是口语的增补。增补是非本质的额外补充, 它附加在本身完整的东西之上,文字是口语增 补的技巧,与语言本质无关。莱布尼茨则从此 地出发,论述了汉字的非表音性质,在《人类理 智新论》中,他认为,汉字是一种有普遍意义的 文字,因为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笛卡儿则把 书写符号从他自己清楚明白的明证性中驱除出 去,它成了在感觉和想象中被抛弃的附属工具。 黑格尔重新将感觉符号交给理念,他批评莱布 尼茨并且也赞扬了处于绝对自我呈现的逻各斯 领域中的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逻各斯在它的 言语和概念的统一性中接近了自身,但笛卡儿 和黑格尔都在恢复感性和理念的世界中却没有 抓住文字问题。相反,德里达高度赞扬了尼采, 认为尼采的文字不属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真 理;而到了海德格尔,他置身于形而上学又违背 了形而上学,认为语言是存在的本体;索绪尔则 回到了语音中心主义,索绪尔认为,“声音,一种 物质因素,不可能仅仅属于语言。对语言来说, 它只是第二性的东西,只是语言使用的物质材 料。一切习惯的价值观念都表现出不能与有形 因素混淆的特点,而这些因素乃是它们存在的 基础……符号表达的观念或其语音质料与它周 围的其它符号相比显得无足轻重。”⑦在索绪尔 看来,文字是派生的、偶然的、外在的、特殊的、 外在的,它是能指即语音的再现,它是服务于言 说的工具,语言的本质始终与文字无关,文字只 是说话的一种狭隘的功能。针对列维一斯特劳 斯的人种中心主义,德里达把触角深入了社会 学领域,他认为,语音中心主义和人种中心主义 息息相关,列维一斯特劳斯实际上把二者看作 为一种暗喻关系,这种暗喻关系被德里达揭露 出来。胡塞尔认为,声音作为理想的本质的所 指是一种表面的超验性,即被表达的意义直接 向表达活动在场的东西;当我说话时,它具有在 我说话时期待的活动过程的现象学本质,被赋 予活力的能指由于我的气息和意义的意向是与 我绝对的相近。语言的灵魂是不与自身分离 的,它也不与自我在场分离,这样,现象也就是 绝对本质的现象。⑤胡塞尔现象学扩大了声音 表达绝对意义的功能,相反却认为文字阻断了 在场,从而断裂或抛弃了包含纯粹意识的本质 和意义。 针对西方传统哲学形形色色的语音中心主 义,德里达进行了颠覆。他认为,“作为表音文 字,它与一般言说主体的在场,与先验的说话 者,与作为自言自语的生命的自我呈现的言语, 第4期 徐珂:解构论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消解 89 有着本质的关联。 实际上,言语(说话)也同 样具有意义的含混性、不确定性,言语同书写一 样具有重复性的弊端。书写的特点还在于它的 物质铭刻性在阻断在场的同时,也阻断了在场 的回复,从而不同程度地避免了重复性。因此, 就是书写的优越性之所在。德里达正是通过强 调书写的优点来达到书写与言说的对等,从而 解构了传统语言观,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理论。 因此,从方法论上讲,德里达的解构论可以 说是一种以语言为依托的新的解释学。这种新 写作与言说都没有贴近说话人的思想,它们谁 也不能保证自己是解读者意识的直接现实,二 者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形式。而且,即使在现代 发生学那里也很难断定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与言 就在于它解构了传统语言哲学关于语言本真意 义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现实的确定性、口语优于 书写的优先性理论。它认为由于能指与所指关 说的产生谁在先谁在后,故而说话与书写是不 能用中心/边缘来描述的。在此基础上,德里达 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书写的观念,他认为,书写不 是短暂的、明朗的在空气中流失的声音或口语, 系的流动性和差异性而造成的意义的多样性和 不确定性,使语言的阐释活动永无止境,有着永 远填不满的空隙,一个疑问被解决了,又随时引 发出新的疑点。语言与现实的链条被割断,语 而是固持在书页上,具有物质的铭刻性。书写 可以再现意识之外的思想的页码,书写,一种记 言不再担负执意反映现实存在的使命。解构论 就是这样地在语言内部,不断地去解拆关于口 语与书写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观,从而体现了 一忆术意味着代替了好的记忆,意味着健忘。这 样,书写便为书写者提供了储备思想的地方,这 种新的解释学。 注释: ①⑧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7,99 ②卡西尔.英译本.符号形式的哲学(1)[M].耶鲁大学出版社,1955:86 ③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一次对话[J].哲学译丛,1991(3):76—78 ④贝勒.解构学与阐释学:德里达和伽达默尔论文本与诠释【_J].哲学译丛,1989(2):43 ⑤⑥⑦⑨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6,18,74,439 Explanati0n Of DecOnstructiOnism 0f View 0f Traditi0naI PhiIOs0phicaI Language Xu Ke (China National Scho01 of Administration,1OOO89,Be ing,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1e main1y discusses the reason for the focusing of deconstructlonIsm on language problems,the explanation of deconstructionism to the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language, and the breaking down of the voice centerism theory. This artic1e maintains that deconstructionism establishes a new hermeneutics which discovers the bareness of western traditional ph订osophical language view,and which makes strides forward toward the true world. Key WoI.ds deconstructionism;view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language;voice cente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