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 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是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 二、中心思想
通过对滁州复杂多变的优美山水和有关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钩出(全景)。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局部)
层层递进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局部) 托出主景 引人入胜 “……酿泉也”(局部)
“……醉翁亭也”(局部)
“水声潺潺” 泉水 都形神兼备 “峰回路转” 山路 “有亭翼然” 美亭 似身临其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全文的核心命意
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1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① 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A层)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日出”,故“林霏开”;因“云归”,故“岩穴暝”。这样,在静态的描写中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②写四时景物的不同。(B层) “野芳发而幽香,” 春
“佳木秀而繁阴” 夏 善抓景物的典型特征 “风霜高洁” 秋 用精练语言进行刻画 “水落而石出者” 冬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 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负者”
滁人 “行者” 前呼后拥 这游乐场景在 就更多了一层 之游 “伛偻” 往来不绝 在太守的眼里 政治清明的意味 “提携” 十分热闹
鱼(“溪深而鱼肥”) 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酒(“酿泉为酒”) 肉(“山肴”) 菜(“野蔌”) 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宴饮 虽无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音乐)来助兴, 之乐
2
却有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作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① 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
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乐 ② 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
③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
“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
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此文轶事 这篇游记佳作一出,胜传不衰。滁人惟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
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tà),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问题研讨
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3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在山水中还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感情。如“写作背景”所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 全文用了21个“也”字 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 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
★语句的形式特点极其与表意的关系
第一段,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
太守归:宾客从 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 游人 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①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水落而石出”)等句,多为后人沿用。 ②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
4
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③大量运用骈偶句,富有韵律美。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出语自然,浑然天成 ,毫无雕琢痕迹,给文章
增添了华丽之美。
★ 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
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