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信息系统简答题

来源:九壹网
1.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1)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其决策进程和决策方式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并可依据必然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计划实现其决策进程的大体自动化。(2)没有固定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3)有必然规律可循,但不能完全肯定。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搜集、传递、存储、加工、保护和利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类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动身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忙企业实现其计划目标。

3.MRPⅡ是普遍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由于MRPⅡ正确反映了企业生产中人、财、物等要素和产、供、销等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有效地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生产,因此取得了普遍的应用。

3.ERP在MRPⅡ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给链管理功能。。。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全面本钱管理;敏捷后勤管理。

4.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5.存储方式有四种: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及散列存储。

6.系统战略计划作用:合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通过制定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MIS系统开发,并作为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诺兰模型:描述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模型,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7.诺兰阶段模型: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进程中的六种增加要素: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初期的磁带向最新的散布式计算机的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置方式到联机方式。3.

计划控制:从短时间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4.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愈来愈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路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以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肯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计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按照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8.企业流程(进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 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

9.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结构化系统开发方式,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式,CASE方式。

10.可行性分析: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1.管理上的可行性2.技术上的可行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11.数据字典:主如果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置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概念。

16.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内容:1.分析系统目标,按照详细调查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作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从头考虑,并按照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2.分析业务流程: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优化业务流程,肯定新的业务流程,肯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3.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数据分类,数据整

理,数据分析4.分析数据流程:数据流程是系统中的信息处置的方式和管理进程的统一。分析原有的数据流程,优化数据流程,肯定新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人机界面5.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6.数据 存储分析7.数据查询要求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将用户需要查询的问题列出清单。8.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分析各类数据输入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数据量的大小和存在的问题。9.肯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置方式。成批处置方式和联机实时处置方式。

1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1.整体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4.数据存储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5.计算机处置进程设计,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置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13.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系统性,灵活性,靠得住性,经济性

14.系统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内容: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方案,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文件设计方案,程序模块说明书。一旦系统设计被审查批准,整个系统开发工作便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15.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16.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靠得住性,系统的处置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17.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它具体地规范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气宇名等。

18.结构化程序设计方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

19.信息系统的切换方式: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试点过渡法

20.信息系统的评价:1.系统性能指标系统;的可利用性,

靠得住性,可扩展性,可维性,安全与保密性,系统文档的完备性2.经济效益指标;系统投资额,运行费用,运行新增加的效益,投资回收期3.定性效益指标;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能改良组织的形象;可使管理人员取得许多新知识;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凝聚力;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满意度,提高市场份额;对组织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等产生增进作用。

21.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置流程。

22.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标。

23.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方式,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的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系统。

24.适应性保护:是为适应环境的转变及克服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对信息系统所作的调整、修改与扩充等工作的总称。

25.BSP法:企业系统计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忙计划人员按照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计划的结构化方式。 肯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前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计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项,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必然意义。

U/C矩阵的步骤法:①画一个数据关系表,在表的第一行填人各项“数据类”,在表的第一列填人各项“功能”;②若是某一功能利用了某种数据类,便在表中间的矩阵的相应交叉点上写个U,若是某一功能产生某种数据类,便在相应的交叉点上写C;③按逻辑关系和发生的前后顺序,

重排各个功能;④重排数据类,原则是使得所有的“C”尽可能靠近矩阵的主对角线:⑤分组,即把U和C比较密集的区域框成一个个组,就是子系统。

1.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要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二、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合手腕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五、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一、数据需求分析

二、概念结构设计:用一个概念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数据库设

计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它反映了用户的现实环境,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

3、逻辑结构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这个DBMS所能接受的数据模型。

4、物理结构设计:确立一种高效的物理存储结构使之既能节省贮存空间,又能提高贮存速度

五、数据库的实施和保护:开发人员在系统实现阶段,用所选定的DBMS所提供的命令进行操作,成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类操作。 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作用

一、合理分派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二、通过制定计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需完成的任务,增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3、知道MIS开发,用计划作为未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四、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内容 一、MIS 的目标、约束及整体结构 二、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3、企业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计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五、近期计划

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式的大体思想

该方式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计划好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在依照必然的标准循序渐进的完成 六、原型法的大体思想

运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开发人员及用户一路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的进行修改,知道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七、面对对象开发方式的大体思想

此方式以为客观世界时用各类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彼此作用和联系组成了各类不同的系统。当咱们想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要在知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部份组成的最小集合,而这些不可变的部份就是所谓的对象

八、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一、用信息系统辅助和支持决策

二、定性决策向定性与定量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方向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九、BSP法的作用

一、不肯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前后顺序

二、对数据进行统一计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法的长处:

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

更的适应性。即便未来企业的变组织机构或管理体

制发生转变,信息系统的结构体也不会受到太大的

冲击

BSP法的工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 二、调研 3、概念业务的进程 4、业务进程重组 五、概念数据类型六、概念信息关系整体结构 7、肯定整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八、完成BSP调研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十、逻辑方案的内容

一、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二、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4、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五、新系统的中的管理模型 十一、系统设计的主要主要工作

一、整体设计 二、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制度 3、系统物理配置的方案设计 4、计算机处置进程设计 十二、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

一、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二、代码设计方案 3、输入和输出的设计方案 4、文件设计方案 五、程序模块说明书

十三、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物理系统的实施 二、程序设计与调试 3、人员培训 4、数据准备与录入 五、系统切换与评价

十四、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的进程 一、问题域陈述 二、识别对象/类 3、肯定对象的属性 4、肯定对象的服务 五、肯定对象/类的关系 十五、系统文档的作用

若是没用系统文档或放有规范的系统文档,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保护会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将严重影响系统的质量,乃至致使系统开发或运行的失败,当系统开发人员发生变更时,问题尤其突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