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_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九壹网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珠子板贴;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咱们校园的一角,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这么漂亮,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看亮亮、东东和芳芳已经行动起来了。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1)。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都想提,这样吧,你可以叫着好朋友一起到前面来,一个提问题,并找同学回答,其余同学当裁判,好朋友把算式写在卡片上。

预设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预设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1

预设3: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孩子们,像30+3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得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30棵花。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护绿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师:那26+3等于多少呢? 预设:等于29 。

师:为什么等于29呢?你们想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想自己研究研究啊? 预设:自己研究 。

师:真喜欢你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那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研究研究好吗?老师给你们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两个人先商量商量,一个人用小棒,一个人用计数器,然后算一算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用小棒或计数器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

2

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要先算6根加3根?

教师适时把9根单根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教师提升:对,6根和3根都是单根的,都表示几个“一”,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要把3拨在个位上,不把它拨在十位上?

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师:我还有个问题,十位上这几个单个的珠子,它们表示……? 学生回答。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9,20+9=29。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小棒和计数器帮着我们把26+3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6+3=9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图中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9(棵) (5)试一试

①24+3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小能手:42+3= 5+33= 54+2= 6+23= 31+8= 44+4=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师:26+3你们会算了,26+30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要先算2捆加3捆?教师适时把5捆整捆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教师随机提升:对,它们都是整捆的,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这次要把3拨在十位上,而不把它拨在个位上? 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0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20+30=50,50+6=56。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又把26+30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先算的这一步20+30=50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图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 板书:56(棵) (5)试一试

①32+20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大王:35+20= 40+23= 54+10= 60+27= 31+30= 22+70=

4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突出算理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 3.沟通联系,明确算法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26+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6+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观察这两道题,想一想,为什么26+3这个3要加在个位上(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6,框出6), 而26+30的这个3要加在十位上呢?(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2,框出2)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强调:做这样的加法时要注意: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学具有效的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26+3和26+30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基本练习:画画算算(先在画有计算器的图上画算珠,再计算33+4和33+40)(点击课件,内容见图2)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后追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注意什么?

2.对比练习:过桥游戏(点击课件,内容见图3) 学生分两组帮蜻蜓、大象,然后介绍经验。

3.综合练习:跳伞游戏(点击课件,内容见图4)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游戏。

5

4.发展练习:课后探究“芳芳、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设计意图】练习和教材情境串连成串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练习中注意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对比,有助于学生计算素养的提升。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预设2: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预设3:学生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

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6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效果分析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我说你摆的小游戏,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根据情景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巩固新知部分:通过小步子勤反馈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

7

加深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算法的理解。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而且选取的练习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效果显著。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作业一:(两位数加一位数)

8

42+3= 6+23=

5+33= 31+8=

作业二:(两位数加整十数)

35+20= 60+27=

40+23= 31+30=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个我说你摆的小游戏,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为花浇水”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寻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再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

9

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找寻每种方法的相同点,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找寻相同点,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讲练结合,小步子勤反馈,强化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个别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标分析

本课选自青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绿色行动第一个信息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本课属于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算式。 3、为下一个信息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10

5、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