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俭学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高校勤工俭学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勤工俭学进行目的性分析,然后指出高校勤工俭学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其原因,最后对高校勤工俭学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人才培养
勤工俭学就是一边读书求学,一边劳动工作,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勤工俭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我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有在欧洲勤工俭学的经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勤工俭学一度中断了一段时间,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又在高校迅速开展起来,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勤工俭学项目的目的性分析
各高校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生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其中,不仅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为其毕业后顺利工作、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方位培养能力
从长远意义来讲,开展勤工俭学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勤工俭学是一项经历时间长、内容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从而在服务中得到锻炼,并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俭学有体力型的,也有智力型的。无论是哪种类型,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全面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保证学以致用
学校在推出勤工俭学项目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培养大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
3、改善经济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在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新生中,至少有10%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缴不起学费,最后只能很遗憾地告别校园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所得到报酬,贴补生活开销,改善学习条件,以保障其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4、增加就业机会
当下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工作经验,有勤工俭学经验的学生无疑是用工单位的首选,也就是说勤工俭学加大了学生就业的筹码。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勤工俭学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并加以解决。
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1)勤工俭学的渠道、形式单一。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类型较少,主要是以家教、兼职、零工这三种为主。相对来说,家教是最受欢迎的,也是学生们觉得最合适的打工方式。但由于女生从事家教比男生更加有优势一些,所以约有70%的比例都是女生。据调查显示,大约六成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原因在于一方面能更好地培养能力,酬劳也相对可观;另一方面可为以后求职就业做好准备。然而,这种勤工俭学的方式并没有大学生想象得那么乐观,原因在于不少公司希望更多招聘到的是全职人员,而不是兼职人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勤工俭学方式以外,到肯德基等快餐店做服务员、发传单等也会被大学生们所选择。
(2)勤工俭学岗位少且层次低。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一般都是图书馆的书籍上架、清洁卫生、部分部门的助理等等,大学生们都认为表面上是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增强了劳动观念,实际上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从事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能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兼职就受到了热宠,形式丰富,供不应求,和社会接触也多,相对来说更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于是大学生们宁愿去选择社会兼职,也不会热衷于学校的岗位。
(3)勤工俭学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是挂靠在学工部,所以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够受重视,也因为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在勤工俭学方面的管理力度还不到位,项目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够明显了。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1)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勤工俭学,能增强学生的务实精神,加强学生劳动的观念,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但偏偏有学生就认为勤工俭学就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不屑于参加,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还有些同学本末倒置,认为边读书边赚钱,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是大量的时间用到“勤工”上面,却忘记了“俭学”,把自己变成了一名职场人员,到头来,钱是赚了点,但耽误了学业。
(2)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无法自我维权。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只对专业课感兴趣,愿意下工夫去学,而忽视了一些公共课的重要性。比如《大学生就
业指导》这门课,本来就是大课堂,一个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难免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再加上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同学们对老师讲授的法律、合同等知识普遍不重视,导致他们的法律鉴别能力相当缺乏,警惕性也不高。比如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中,一味地相信对方的所有承诺,很难鉴别用人单位的真实性等等。对于合同双方,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地位,实际上,真正遇到法律纠纷,吃亏的还是大学生。现在需要在外兼职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而社会能提供的岗位又非常有限,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追求报酬多,别的什么都不顾,很多用人单位就抓住这一点,只需要口头承诺给大学生,他们就会自觉签合同为其做牛做马。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在和勤工俭学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是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因此大学生只能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若不行就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更多的时候,大学生往往怕麻烦,到最后都放弃了打官司。
三、对高校勤工俭学项目的建议
1、目标的优化
(1)开展勤工俭学的保障是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的重视。重视思想方面要从两个渠道着手。一个渠道就是学校。我们说有效的激励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手段,从而让激励对象顺应正确的方向达到最终的目的。那么高校的勤工俭学就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来服务于大学生,要让学生们对学校的管理存在信任感,要让他们认为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提升和发展。另外,学校要提供更多相关方面的信息,为大学生搭建宽广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达到双赢。另一个渠道就是大学生自己了。首先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知道勤工俭学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努力让自己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潮流、经济的发展,对以后求职、就业等方面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