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把握历史课堂讨论与提问的时机

来源:九壹网
把 握 历 史 课 堂 讨 论 与 提 问 的 时 机

把握历史课堂讨论与提问的时机

什么是“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请看下面一个事例:

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

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讨论的时机必须选择在: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

教学内容总存在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

针对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理论、规律等,设计运用或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重要内容时,组织学生讨论:①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 )②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如何?(理清线索)③工业革命中有哪些主要发明?(迅速识记)④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如何?(由点及面,放眼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宏观分析认识问题能力。)⑤工业革命有何影响?(提高学生全面分析理解归纳问题能力)⑥解释名词“工业革命”。(提高概括能力)⑦怎样理解认识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 2、扩展深化时。

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拓宽视野,发展思维。

1

把 握 历 史 课 堂 讨 论 与 提 问 的 时 机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围绕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胜利进行学习,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前一章内容进行全方位思考、分析、归纳。)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爆发?全班同学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教育,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巩固总结时。

讨论是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讲解非常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的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

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一节的课时总结,引导全班讨论:①比较分析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和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相同点。②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与奥地利“开明专制”的相同点。③分析17——18世纪法、俄、普奥各国改革的共同点。引导学生从各国改革的目的、特点、作用、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点。这样通过分别比较、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也就意味着学生把握了全节内容的脉络和骨架。 4、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常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立即解答,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用集体智慧、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如比较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感到棘手。我引导在学生之间展开分析讨论,并提示可从背景、目的、领导者、运动主力、作用等方面去分析讨论,很快不仅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5、学生的精力处于“低谷”时。

教育心理学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最后15分钟,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出蕴涵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很快转入兴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

6、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

在课堂讲授和练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内容发生理解偏差,见解分歧,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

那么提问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提问,其共同的功能是:

1.集中定向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某一个问题(或课题,或专题,或概

2

把 握 历 史 课 堂 讨 论 与 提 问 的 时 机

念)上,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反馈检查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困难所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3.交流沟通师生的问答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沟通了感情,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树立“能问倒老师是自己的进步”、“能难倒老师的学生是好学生”的教学观念。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才会敢于、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4.发展思维古人说:“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道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就要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有疑”到“无疑”以求得学业上的不断进步。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主要是指思维的参与,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促进形式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所提问题要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能被学生所“感觉到”。二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才能在对它们联系的分析之中探索到答案,每当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就明显活跃起来,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5.探究规律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历史教师要围绕重点提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维路线激疑、释疑,探究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最后再来说说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提问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在于使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思考,联系已有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做到问题的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即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水平。 2.精心安排,选择时机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

3

把 握 历 史 课 堂 讨 论 与 提 问 的 时 机

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

(2)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

(3)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这几种心理状态正是处于“愤”与“悱”的境地,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3.频率数量,周密设计

对课堂教学提问的频率、数量要周密计划。一节课提问多少次合适,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视实际需要而定。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然想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盲目随意会产生负作用。

根据经验,教学的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些环节中间提问相对较少。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套用。 4.鼓励学生,教会学生发问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

提问与讨论是贯穿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环节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如导入提问与讨论,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及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和学保持一致和同步;在变换讲授主题时的过渡提问与讨论,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放映音像时提问与讨论,意图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讲授知识过程中的提问与讨论,是要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与讨论,为巩固、升华新知识,或为下节课设下伏笔,或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以便正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等。

因此作为教师,处理好提问与讨论的时机是我们一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