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路径

来源:九壹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路径 管锦绣, 曹榕博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205) 摘要: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是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对工人的强有力的统治和剥削的。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中,科技的进步受制于资本增殖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 资料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改进等技术进步形态,都强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控制。因此,资本批判 逻辑下的技术批判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马克思批判思想是资本 主义批判和技术批判的结合,也是技术历史进步性与社会变革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批判;技术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NO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3)03—0001—05 在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时候,学界 存状态下,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关系相互交织,深 往往更多地强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相 入挖掘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关的私有制和生产方式的批判,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本文试图结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3 系是如何有效地运行其特有的剥削关系的呢?对于 年手稿中的有关内容来挖掘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 这个看似细小的问题,如果缺乏研究,我们将无法深 从而说明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路 刻地理解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其丰富的 径——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 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有效地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大工业 强制是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最终实现的,资本 展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科学成了直接 对劳动的支配和剥削不仅仅通过资本利润逻辑,还要 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科技的进步 借助技术力量才能有效地实现。在大机器生产方式 受制于资本增殖逻辑,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 下,技术力量表现为分工、机器和简单协作的结合,它 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改进 们被看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的东西,因为它 等技术进步形态,都强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 们“不仅仅在形式上改变了劳动,而且由于把劳动从 控制。 属于资本而在实际上使劳动发生了变化。”l_】]因此,技 首先,技术进步制造出资本对工人支配的生产方 术批判的路径就构成了研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 式。马克思实证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 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是通过 相继阶段: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内 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对工人的强有力的统治和 部的协作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使得资本主义 剥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批判思想是资本主 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控制并改变了劳动,“劳动对资本 义批判和技术ltLN的结合,也是技术历史进步性与社 的从属不再是单纯形式上的从属,而是改变了生产方 会变革的统一。在科技全球化时代里,人的技术化生 式本身,于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成为特殊的生产 收稿日期:2013—04—08 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项目编号: 09BZX007);2012年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技术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053)。 作者简介:管锦绣(1972一),女,湖北蕲春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方式……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进行劳动,他不再 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劳动;而劳动资料也不再是实现 他劳动的手段,相反,他的劳动表现为增殖的手段,即 对劳动资料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吸收。”I1]。∞工场手工 业内部的分工制造出局部劳动和局部工人,工人不仅 缺少实现劳动能力的客观条件,而且缺少实现劳动能 力的主观条件,工人不仅依赖于资本所提供的劳动资 料,而且依赖于资本的组织形式,工人变成了资本的 附属物。口lj3 因而,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 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财产和统治 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 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 完成。”L。]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而言,机器大工业对工人的支 配更为全面和彻底。马克思从资本增殖的逻辑出发, 粗略地研究了机器发展史的问题,说明了机器以对分 工的取代的方式来代替工人的技能和体力。“机器体 系的这条发展道路就是分解——通过分工来实现,这 种分工把工人的操作逐渐变成机械的操作,而达到一 定地步,机器就会代替工人。因此,在这里直接表现 出来的是一定的劳动方式从工人身上转移到机器形 式的资本上,由于这种转移,工人自己的劳动能力就 贬值了。”E33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由于其内部的分工, 工人成了局部的工人,但是他们还拥有专业技能,技 能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了受雇佣的权力,使得他 们一旦为资本所雇佣,其劳动能力的运用就具有了相 对稳定的保障。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中,因技术进 步出现了工具机和动力机。作为对工具和人的肢体 的模仿,工具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但同时,使用机 器的原则是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E11363机器以自 然力代替了人力,以自然科学的应用和与之相关的技 术规范代替了经验规则,于是,劳动被简化,工人的技 能被机器所取代,工人变成一种不需要体力,特别是 不需要特殊技能的简单劳动力。“机器使这样专业化 的劳动力贬值……其特点是工人被动地从属于机器 本身的运用,工人完全顺从这种机械的需要和要 求。”[门 机器成为了生产中的有意识和有灵魂的存 在,而这个灵魂正是科学——力学规律。科学作为机 器的灵魂和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 体(工人)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科学作为资本 力量同时也是技术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 作用。于是,在不需要任何技能门槛的机器大工业生 2 产中,机器以“用不熟练的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 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的形式制造出大量的 劳动力大军。在资本增殖逻辑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 求相对于无需技能的劳动力大军而言,劳动力总是过 剩和被排挤的。于是,低工资、失业和生活无着的处 境必然成为了工人生存的常态。 ・其次,机器体系,作为劳动资料,既是固定资本的 最适当的形式,也是适应于资本增殖逻辑的技术形 式,从而,机器体系的运用加大了资本对工人支配和 剥削的程度。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资 本与科技的结合表述为机器体系,并从他的政治经济 学角度分析了“机器体系是固定资本的最适当的形 式”_3J2 的观点。 机器体系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但 是它又是物化的资本形式,因而它本质上就失去了劳 动资料所直接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的性质,而是以资 本形式代表着资本的生产力,与工人相对立,是不属 于工人的异己的存在。“劳动资料变为固定资本,就 从自己的物质方面失去了自己的直接形式,并且在物 质上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在机器体系中,对工人 来说,知识表现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而活劳动则从 属于独立发生作用的物化劳动。"[33211由于机器体系 的固定资本性质,它是一种与资本增殖逻辑相适合的 存在,因而,作为劳动资料,机器体系进一步确证了工 人受雇佣和受剥削的地位。“劳动资料使工人独立, 使他变成所有者。机器体系——作为固定资本一一 则使工人不独立,使他成为被占用者。机器体系所以 发生这种作用,只是由于它变成固定资本,而机器体 系所以发生这种作用,只是由于工人是以雇佣工人的 身分,而且总的说来,从事活动的个人只是以工人的 身分同它发生关系。"[。]2¨进而,马克思分析了固定资 本是如何以机器体系的形式来实现对工人的支配的。 马克思从固定资本增殖逻辑所要求的加快机器 折旧和资本周转的生产方式出发,认为资本正是以机 器的形式,实现生产过程连续性和快节奏的特点,从 而对工人而言,它构成了无法抗拒的强制。“固定资 本发展的程度越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或再生产过程 的不断进行,就越成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外 在的强制条件。”_3]2 最后,工厂制度,作为适应于大机器生产方式的 社会劳动组织形式,造成了资本对工人的完全支配和 管锦绣,等: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路径 控制。 件下的工人生存状况更加悲惨。因为他们创造的剩 余价值“不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真正发展上,而只 是建立在过度劳动和工人生活的极度穷困之 上。,,E13 ̄34这些劳动部门是工厂制度的直接产物,是工 厂制度的外部分支机构。在期间劳作的工人承受着 资本支配下的机器生产的社会后果。工厂制度适应 于资本主义机器体系,它“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 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 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_5]。按照自然科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资本对工人的支配方 式由工场手工业的劳动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的劳动方 式转变,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也发 生了变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消灭原有分工的同时,也 催生出了许多新型的符合机器体系社会化生产的分 工,即工厂内部的分工和新的社会分工;并产生新的 劳动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工厂内部的分工中,工 人的劳动仅仅是服务于维护机器运转的辅助性作业, 他们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从事整齐划一、单 调重复、毫无技能的操作。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 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 动体的特殊构成,适应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厂制度 创造了兵营式的纪律。_2]4 纪律不仅是由协作产生 的,也是由工人对机器体系的从属而产生的。机器体 系是命令的发号者,工人只不过是没有意识的、动作 单调的机器体系的有生命的附件,有意识的附属 物。_l1]5 。工人对资本的依附体现为对机器的绝对依 附。“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 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 动而同工人对立……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 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 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 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 社会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 失;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 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 力。”E23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机器变成了压迫工人的 铁人。 米切姆和尼森鲍姆注意到马克思关于现代技术 设定工人异化生存的观点,而这种异化生存状态正是 在工厂中以工厂制度而展开的。他们指出“按照马克 思,‘现代技术科学’把工人置于大规模的、资本家拥 有的工厂控制之下,使劳动功能变得均等划一且可以 相互交换,破坏了传统技能和匠人满足于生产工艺产 品的基础。传统社会生态均衡本来可以在造物的‘类 本质’意义上确保一切社会阶级利益,但现在新型的 生产系统把这一切都摧毁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 质生产只是不平等地有利于上层阶级。这种不均衡 只有在新技术的所有权上来一次社会革命才能得到 纠正”[ ] 机器体系主导的生产方式下,落后的生产技术条 学的方法划分、归类并重构社会生产的过程,新人被 塑造出,机器的铁人以资本物化的形式,体现着资本 的力量,它支配了工人的生存。在这个生存处境下, 机器压抑了工人肌肉的多方面运动,极度地损害工人 的神经系统,并侵吞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 由。[21463以至于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 机器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而不是使工人摆脱劳 动。在机器的铁人面前,劳动是毫无技能的和内容 的,也是高度的强制和枯燥的。机器迫使工人服从机 器本身的分工和劳动强度,强迫他们不断地延长(甚 至是超过生理限度)工作日。马克思赞同尤尔《工厂 哲学》中的观点:“资本招募科学为自己服务,从而不 断地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1l。。 如果说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是资本运作整个社 会的生产关系的结果,那么,资本的这种有效运作却 是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手段来实现的。其中,资本增殖 逻辑和机器生产的效率逻辑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表 现为资本与大机器的结合共同构成对工人强有力的 剥削和压迫。因此,当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 将资本增殖的理性原则视为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的抽 象理I生法则时,马克思则要揭示资本所体现的生产关 系。同样的,当英国的力学家只是从工艺学角度分析 机器发展史时,认为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 的工具,机器只是相对于工具在技术上的进步,[1]4n 马克思却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下来说明他的 技术工艺学。他深刻地指出:机器与工具“不是在工 艺上的确切区分,而是在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上发生的 一种改变生产方式,因而也改变生产关系的革命;因 此,在当前的场合,所说的正是在所使用的劳动资料 上发生的那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革 命。”[1_ 正是机器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实现 了资本对工人的实质性的支配和更为有效的剥削。 3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从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表达了他的技 术批判思想。 马克思一方面表达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增 殖逻辑对科技和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科技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的障碍,这突出地表现为科技进步受制于资本关系固 有的矛盾。 资本关系固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领域与流通、消 费领域的矛盾。“象李嘉图这样一些经济学家,把生 产和资本的自行增殖直接看成一回事,因而他们既不 关心消费的限制,也不关心流通本身由于在一切点上 都必须表现对等价值而遇到的限制”_6]。由于科技在 生产中的运用,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得到不断地提 升,但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又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所决定,并在流通领域中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 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原则是其生产的条件和前提,这 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 但是,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创造并不意味着剩余价 值的最终实现,同时,剩余价值的实现又必须以剩余 价值的生产作为前提。于是,在资本自行增殖的理性 逻辑中必然演绎着资本关系本身的矛盾。科技作为 资本增殖的手段,其发展也必然受制于资本关系本身 的矛盾。 一方面,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资本发展科技,迫使 工人适应技术理性原则来劳动,并超出必要劳动时间 来从事剩余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资本增殖的必要条件,科技对劳动的支配既是资本 增殖意志又是符合机器生产的科学效率的技术理性 逻辑。另一方面,“资本确立必要劳动,是因为并且仅 仅由于劳动是剩余劳动,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提高都是 资本的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是可以实现的剩余劳 动。”[6]4吣资本将剩余劳动作为必要劳动的条件,把剩 余价值作为物化劳动即价值本身的界限。科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刺激而迅速推进。“资本的 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 到极限。”[6]6∞资本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 且使之成为现实。但是,剩余劳动的实现又受制于工 人的有限的交换能力,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资本增殖的 逻辑决定了工人的交换能力的相对降低甚至是绝对 降低的趋势,导致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费过剩,从 而剩余劳动无法完全地实现。同时,在资本主义生产 中,“相对剩余价值增加的比例比生产力要小得多,而 4 且这个比例不断降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越高,这个 比例就降得越低。”[6]4∞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的过剩,于 是,生产的压缩和生产力的破坏、科技应用受阻的状 况就会随着资本的过剩和经济危机而周期性地展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进步“只有表现为资本的生产 力,才是劳动的生产力。, ̄[61306资本作为社会的生产力 只是属于资产阶级,这决定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进 步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 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孕育出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社会制度。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放弃科技和生 产力的发展,他指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 主义应用区别开来”E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 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 本主义应用产生的!”ET]蚰。这里,技术作为客观的人 的活动,是不负载价值、中立性的手段,技术为资本 所支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剥削 和压迫的工具。 同时,另一方面,如果说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则其生产关系是借助技术来加以建构的。马 克思还实证性地分析了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建构。这种建构模式就是其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它 适应于劳动资料在技术上进步。从这个意义来说,技 术又负载着价值,它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可能行动方式,重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技术过 程。于是,技术对工人的支配则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 技术所处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作为异己力量,技 术涉及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和组织的分工、归类所形 成的现代权力关系。这样,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也 就明显地具有了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技术批判思想的理论来源。当然,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在挖掘这一思想的同时,往往比马克思本人走 得更远。 在马克思视野中,技术不仅仅是解放的力量和 进步的力量,也是异己的力量。作为异己的力量, 技术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然;但是,技术 的发展并不必然地意味着人的解放,不能为了技术 发展而忽视技术对人的支配,技术的发展应该受到 合理的规范。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是在对 资本主义批判的前提下展开的,它既是对其生产关 系的批判也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两条批判路线经 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于是,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不仅 管锦绣,等: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路径 力”,’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机器 的作用范围将和在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2]4 。 未来的共产主义也就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批判,也是对技术异己力量的克服。技术“只有 仅涉及生产关系革命以及政治革命的内容,也涉及 技术合理发展的内容。技术一工业活动不仅表现 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从技术的历史进步性出发,马克思认为历史发 展和人的解放从根本上源于技术发展和推动作用。 在共产主义关系下,工艺学上已经达到的真理方能 社会制度的变革说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在实践中实现”【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V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r4]MITCHAM C,NISSENBAUM H.Ethics and Tech11O10gy[q//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Route— ledge,vo1.9:28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6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5.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n the Logic of Criticism of Capital ——An Important Route of Marx's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GUAN Jin-xiu, CAO Rong—b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For Marx,it i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hat capitalism realizes a pow— erful domin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workers.In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ubj ect to capital logic of proliferation,and the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improvement of labor materials and labor organiza— tions。have al1 strengthened the capital exploitation and contro1 of the workers Therefore,criticism of tech— nology in the logic of criticism of capital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arx s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which embodies that Marx's 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nd the critique of tech— nology,and i s also the unification of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form. Key words:Karl Marx,critique of capital;critique of technology [责任编辑李潜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