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基于“过程”性的内在审视

来源:九壹网
2012年4月 理论学刊 Theory Journal Apr.2012 No.4 Ser.No.218 第4期总第218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基于 “过程"性的内在审视 张晓明,张明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73;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100037)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中央不断重申的一个重大命题。要把党中 央的宏观倡导转化为个体的微观践行,就需要从内在衔接性、良性互动的机制体制上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规律存在于过程之中,是在过程中起作用的。因此,“过程”思维就成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建设内在规律的有效方式。透过过程,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在衔接性的基础 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长期性与人民大众建设动力进行辩证分析,从而为走向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关键词]大众化;内在规律;过程性视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2)04-001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可 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 辨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意义。新时 期新任务新问题正在呼唤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由此,十七大以来的 中共中央文件相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十七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实施中国特色社 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 终究会实现”¨J( ’。在这里,恩格斯用“过程的集 合体”表述了这样一个伟大思想:事物是过程的集 合体。事物作为过程的集合体,说明过程性存在是 所有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那么只有用过程性思维 来认识事物,才能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就如恩格 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 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十七届六中全会),这 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个春天的来临。因 此,必须积极探索适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体 现在)》一文中指出的:“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 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只要它还在 提供莫里逊氏丸,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 不是空泛的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 制和机制,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成为大众 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建设从宏观设计走向微观践行,使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成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无价值,这一点我们从 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若本身固定不变,若 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就比无用更糟 、从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看“过程”性思维的适 糕。”‘2 J( ¨这里说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 律性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也不可能 否定或超越这种规律,只能是更加充分、更加自觉地 用性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占典哲 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现这个特征。恩格斯在上述的论述之后还说了这 样的话:“但是,结论在一定时期也应当具有一定的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 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 形式,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从模棱两可的不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划清‘四个重大理论界限’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0JD71003)的阶 段性成果。 19 定性形成明确的思想”[2](刚¨。这就是说,我们要 “完整准确”地历史地具体地把握大众化的马克思 主义,实事求是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开“过 程”,不仅不能正确地对待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更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 上。树立“过程”思维,不仅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也 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科学规划与理性预期的 现实需要,更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实践创 新的思想前提。 二、“过程”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在当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 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 途径,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的重要举措。但是,要把理论要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还有很多中间环节和条件,是需要不断建设的,这是 一个过程。 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而言,包含这么 几个逻辑环节。第一,学习与坚持。这个过程就是 完整准确地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如 同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前揖……着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 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 力,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 获。”[ ]‘唧 第二,结合与转化。这个过程就是在学 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 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党 员、干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紧密结合 起来,并在结合的过程中,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效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 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 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3】(嗍 第三,发展与创新。 这个过程就是在结合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 求,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 形成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系列学习坚持、结 2O 合转化与发展创新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止境 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紧密联系相伴相随的过程。实践是无止境的,因 此理论普及也是无止境的。由此面临的问题是:如 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与激励性,在这 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在哪里?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过程必 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 新阐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和价值依据。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 们今天所做的就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要把我们已 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一 种思想的建设能力所谓的“思想”建设能力,就是把 那些“不在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能力和行动,也就 是我们要把现实理解成为从已经不在场的“过去” 中生成,从而也将向一个尚不在场的“未来”的转 化。就如甘阳所说的:“真的过去、真的现在、与真 的未来实是同一不二的东西,它们都有一种‘超出 自身’的性质,都具有一种‘向着可能性去存在’的 动态结构。”u4 J《 ’换句话说,我们要从“过去——现 实——未来”的视野去把握那个变动和生成的“未 来”,把过去、现实、未来理解为动态的,将未来理解 为过去和现实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 中把握无限,在现实中把握理想,在过程中保持信心 和动力。 三、“过程”视野下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针对不同时期中心任务和 人民大众的实际情况,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 相结合,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重要经 验,当然也走过弯路,遇到过挫折。对大众化的马克 思主义基于“过程”视野的审视,就是着眼于正确对 待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正确对待我们 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大众化的马 克思主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既 有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理论普及,离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既有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就失去了前进的现实起点。就如马克思所 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条件下创造的。”[5](P585)我们面临的客观物质条件是 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它既为我们的实践活动 果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精神和生命源泉的话,那么,“结合”就是 这一实践的实现方式。把“结合”视为二者互动的 实现方式,就是强调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 对基本矛盾关系的动态把握上,而不是墨守现成的 结论,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实践基础上 的理论辩证、综合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更新和逻 辑推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在于新名词、 新术语的多少,而在于其结合的实现方式为大众化 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同时也规定了我们实践活动 所可能达到的一定限度。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条 件,并按照这些条件所决定的客观规律去改变条件, 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科学地对待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引入 “过程”视野。所谓的过程,也就是历史,就是运动, 就是把相对静止、相对孤立的事物放到更大的普遍 联系中去观察,把相对静止的事物放到长时段的历 史运动中去审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过程 中的事物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有限中介,这 个中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必然 产物,尽管这个有限的、只具有相对合理的东西,并 不一定完美,但它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于社会 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而言,就具有这个价值。过程中 的事物都只具有相对合理性,正因为可能是次好的 不完美的,因而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过程视野 就是从“次好”的角度看待过去,从“相对合理主义” 的角度看待过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 把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用“探索”的视角、用 过程思维、用相对合理主义的价值标准,才能使我们 形成光明的历史观、健康的历史观、建设性的历 史观。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的内在互动性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 思主义之所以能交互补充扩展,继续深化提升不断 递进创新,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二者之间内在的良性 互动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 义的展开,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凝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大众化的马克 思主义是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 脉相承而与时俱进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应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需而产生并发挥指导作用,又被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突破而不断创新的过程。说 到底,“结合”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 克思主义双向互动的内在机制。不难看出,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 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创新转化为 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就是在继承和发展大众化的 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如 的马克思主义拓展历史容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互动机制——“结合”的实 质,就是辩证综合,不断寻找平衡点,通过充分发掘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积极促成大众化 的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转化。 “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发现过程,即不断发现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和大众化因 素,通过“结合”,把二者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 中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的辩证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过程,贵在建设。很多 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看成了一件大事, 而正是这种大事倾向,往往使我们忽略了日常生活 中的微小举动可以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改 变。改变来自我们自身切实的感知和行动,建设就 在过程和细节之中,建设就在落实之中。落实、落 细、落小,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就是构建落 实理论创新的制度、体制、机制及其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oo2. [3]崔常发,徐明善.高层论坛: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 学习的重大课题:第2辑(下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 版公司,2010. [4]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张晓明(1978一),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博士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师;张明霞(1981一),女,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 讲师。 责任编辑:宋协娜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