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作者:张克峰 陈敏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学分制改革,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学生学习模式、成长模式、生活模式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 关键词:企业文化 ; 校园文化 ; 融合 ; 实践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界定 1.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阐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前提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在于: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前进行素质教育和训练的氛围和环境,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念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教育和管理的,从而达到员工对企业认同的目的。因此,从这点来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特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产品要有高品质才有市场,同样,高校的学生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接纳。二者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形成具有其个性和特点的文化。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二者在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无论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开展管理工作,都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借鉴企业文化的模式。

二、学院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学院下设化学与材料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械与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四个分院,涵盖化学工程、生物与化学制药、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汽车技术、管理等17大类35个专业。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校风良好,拥有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稳定的实训基地,建有国家第44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

1.教学体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城市建设管理分院在校园内构建了管理运营模拟公司。学院城市建设管理分院为了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为管理类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实施模拟公司制改革,贯彻“管理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具体做法为:管理运营模拟公司以物业运营、酒店运营和旅游运营为主体。为了确保物业运营管理、酒店运营管理和旅游运营管理的工作开展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公司围绕物业、酒店、旅游运营为主体,物业、酒店、旅游管理为辅助,并设置其它配套功能。 2.校园氛围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2010年起学院统一学生的工装。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的文化。其中物质层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两个方面,即“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物质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的,物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

打造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于探讨企业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班级或实训工场学生都统一着装,不同专业的学生穿上自己专业的职业装,把自己看做是企业的一员;培养学生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成本核算观念;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实践操作打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物质文化空间,从而通过群体效应来引导和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氛围。学院根据贵州许多大型化工类企业的工作制服,统一定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工作服装”(工装),学生通过在学习期间身着“工装”培养一种企业感情,树立将来从事企业工作的价值观。 3.教师素养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建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的计划;以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为纽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着力培养具有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化工分院2011年教师到企业(等)进行顶岗(实践)工作的统计为例:共派出教师62人次,活动持续时间累计长达1845天,地点遍布省内外各大知名企业。 4.学生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学院思政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针对90后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磨练和坚强意志品质,对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状况,常年开设每学期一周劳动实践课并进行考核;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让他们承担校园保洁员的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

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学院把学生宿舍作为建设重点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重视学生公寓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变学生宿舍过去单纯由后勤社会化宿舍管理带来的思想教育方面欠缺,成立了由学生处、各系共同进行管理的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按照宿舍管理 “六化”即“党团组织建设深入化、文化活动丰富化、宿舍文明标准化、心理教育温暖化、管理责任层次化、考核评价制度化” 目标要求,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公寓财产管理办法》《学生宿舍中心管理职责》《文明寝室评定办法》等制度文件,加强了宿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5.课程改革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明确了“建示范、创特色”的目标,提出了创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就业特色的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融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方案,构建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6.技能大赛、工学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6.1技能大赛为平台融入企业文化

学院以各类课外技能大赛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创新的条件。开展了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各种赛事,充分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如CS技能大赛、建筑设计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化工技能大赛、酒店服务技能赛等,增强了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通过各做各类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竞赛,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环节。 6.2利用校企资源,共育工学结合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行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我们把“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产品生产操作、运行管理及技术服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冠名班”的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在学生中进行“双向选择”,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单独组班,实行定向培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基础知识、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开展“全程式”合作培养。从2003年起尝试着与贵州遵义碱厂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实践,根据该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和实训,与该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编写了《氯碱工艺》、《聚氯乙烯工艺》新工艺、新设备的校企合作教材,用于订单培养教学中,得到企业的认可。

近几年,学院先后为贵州金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5金赤班”、 “06金赤班”;为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天福班”;为贵州桐梓煤化工基地订单培养“08桐煤班”;为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鑫晟煤化工班”、“08鑫晟材料班”;与贵州鹿鸣酒家、侗家食府及山东省烟台市颐政苑酒店订单培养“07鹿鸣”、“07侗家”、“08烟台班”等。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到冠名企业进行生产或顶岗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了岗位的工作能力。

6.3每年一次的全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企业文化意识

学院每年分别在各分院举办分院级职业规划的预赛,各分院的前三名进入学院级的决赛;通过比赛使学生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在把握市场大脉搏的同时,能定位于善于从小事、从最具体的职业岗位做起;使学生明白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由若干件小事(行为)所组成的大事,立足于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践后取得的成果 1.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特色,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学院一直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遵义碱厂、宏福公司、赤天化、开磷集团、申鹏公司、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方案。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密切办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近年来,我院为企业“订单”培养近600多名学生。学院按企业要求并结合其生产特点,校、企双方共同“量身”订制了教学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按照模块式教学、项目训练等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订单式”培养所签订的订单,既是 “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又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招生就业两头旺

通过“工学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学院造就了一批“基础够、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毕业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85%。2009、2010、2011年学校招生生源爆满,形成了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好局面. 3.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认可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定期组织了“化工生产中控工”技能赛,并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和化工中控工的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分获一二三等奖共16项的好成绩;组织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省ERP沙盘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建工专业参加全省职业院校设计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职业技能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亲睐,促进了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2007-2009年,学院连续两年荣获了“全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优秀支援宣传服务队”称号;杨运江、陈翰、罗彬力等八名同学被评为三下乡优秀队员”受到团省委表彰。

学院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喜人,《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这种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这对于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面临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2-14.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3-34. [3] 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4] 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