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提高幼儿探究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幼教改革不断深化,幼儿的探究主动性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也日益被重视。笔者试图通过对幼儿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中的策略分析以及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归纳和反思,总结出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提高幼儿探究主动性的策略,从而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关键词】探究主动性;幼儿园科学活动;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各类科学活动时,着力从环节设置、材料提供、实施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充分说了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自主的探究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从内容选择、环节设置、教师的支持策略这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1 适合而兴趣的内容,吸引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1.1 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内容是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主要保证
兴趣是一个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动机,也是一个人敢于冒险,维持某项活动的力量。而作为学龄前幼儿,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所进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与自身的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选择兴趣的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先决条件。《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观察孩子,看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哪些食物、哪些现象比较感兴趣。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高兴地到幼儿园的菜地里种菜,在种植的过程中,一位小朋友发现了一只蚯蚓,他就召唤同伴来看,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一大群孩子围成一个圈,非常认真地看着那只蚯蚓,而且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它在干什么呀?”“蚯蚓有没有脚啊?它爬的可真奇怪啊”……这个话题孩子们一直延续到了班级,还在激烈的讨论着。看着孩子们如此高涨的兴趣,我们生成了科学活动《蚯蚓》。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思维活跃,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1.2 适合的科学活动内容是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保障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内容也应该处于这个区间内,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
探索、思考获得成功的体验,达到活动的目标。
2 提供满足探究需要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2.1 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诱发幼儿的自主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例如在科学活动“谁会导电”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回形针、小铁环、铜钥匙、铁丝等金属制品,同时还有纸片、布条、塑料绳、小木片等非金属制品。这些材料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孩子们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现“铁丝可以导电”“小铁环也可以导电”……这些经验的获得和累积就源于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到这些现象,从而理解“金属会导电”。又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镜子”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镜子,不锈钢制成的杯子、盘子、碗、盆,玻璃杯,盛满水的脸盆,电光纸……在收集这些丰富多样的材料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渴望,他们想通过自己摸一摸、玩一玩来探究这些生活中的各种各样镜子。由此可见,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重要条件。
2.2 善于运用材料,引发幼儿自主探究
直接经验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也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动操作、反复尝试、总结调整来获得对科学现象、事物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想让孩子获得这些最感性、最直观的经验,就要善于运用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充分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例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我们提供了海绵、气球、铁钉、玻璃珠、鹅卵石、泡沫、木块等……让孩子们动手试试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教师鼓励孩子们试试看怎样才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到水底,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有的把几块绑在一起,有的把许多泡沫拼成一个大泡沫……在这些不一样的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海绵吸了水后会慢慢沉到水底,在气球中加了水也会慢慢沉下去……这些经验的获得,都是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多样的材料而来,通过他们眼睛观察而来,通过他们与同伴、老师的互动而来,是他们自主参与科学探究而来。
3 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3.1 多感官参与到活动,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皮亚杰的理论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感知能使幼儿获得关于事物的最初想象,是幼儿思维赖以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解放孩子的口、耳、眼、手、脑,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感知觉等,让孩子在多感官的互动中有效的探究,已达到自身的发展。例如,在科学活动《多变的水》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水的液态、固态、气态的性状。在科学活动《蚯蚓》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到蚯
蚓特殊的湿滑体表。在《水果总动员》活动中,孩子充分发挥了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功用,了解了许多外形不同、气味不同、味道不同、口感不同的水果。这些感知觉的参与,有效的调动了孩子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孩子探究的有效性。3.2 巧用“小实验”,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小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科学活动《谁会导电?》中,孩子在操作多种材料连接电池与小灯泡的过程中,能准确无误的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又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中,孩子们分别把不同的物质倒入水中,观察发现哪些物质是可以溶解,哪些不可以溶解。又通过不断尝试后发现比较出哪些方法可以加速溶解,这些现象、经验的习得都是通过孩子们自己亲手参与的试验中获得。像这样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是引发孩子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到了科学现象,了解了简单的科学知识,真正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科学的喜爱与探究欲望。
4 建立有效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
《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1 灵活设计问题,优化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问题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并能引导幼儿探究的方向和思路。提问的形式大致有:设问诱导式、过桥引渡式、一问多果时、由因探果式、迁移式等。在活动中,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再幼儿探究前期、中期、后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提问,发挥各种提问形式的最大效用。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平衡》中,以创设“老师把毛巾晒得歪歪斜斜”的情境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老师,让衣架平衡呢?”引导幼儿根据前期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思考,寻找使衣架平衡的方法。不同的提问形式帮助孩子指引不同的思考及探究方向,因此这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前后有序、步步深入、表达准确。
4.2 注重幼儿的表达,加强科学探究过程的自主性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探索、分析、综合、判断、概括以及推理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与内部语言、外部语言的作用不可分割。作为年龄的孩子,他们在每一次的探究后都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想和老师或者同伴说说自己探究的过程,说说探究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同时他们还喜欢在于同伴的合作中获得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平衡》中,孩子们在“晒毛巾”的过程中,寻找平衡和不平衡的不同,并想办法让两条不同重量的毛巾在衣架上保持平衡。操作后引导孩子说说“你是怎样晒毛巾,让衣架保持平衡?”,在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再次用语言经历了探索、分析、比较、归类的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真正是孩子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人,大大落实了活动的自主性。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到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S]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