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莉,王飞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期
摘要:本文就学分制制度下大学生选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选课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指导学生顺利选课。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选修课;培养方案;教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4-004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培养专业知识面广、综合素养高的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要求越发迫切。学分制选课制度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大学生选课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培养个人兴趣的要求,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扩招以来学生数量与教师比例失衡、基础设施欠缺、资源匮乏等造成选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结合我校的选课特点,学生选课存在的问题1.对培养方案了解不深刻。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完成学生培养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知识含量要求的变化,每年培养方案也稍有变化,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本届与下届或者后几届在选课中出现与自己培养方案学分、课程或课时不符等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进度。
另外,学生出现漏选课情况。经常出现学生到第7周找教务老师选课,往往在其他同学去上课才发现自己少选课、漏选课。一般情况下一学期有19周,18、19周为考试周,正常上课时间为前17周,那么学期过去三分之一学生才来选课,在课程章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听懂学习内容,更遑论考试通过了。更甚者,学时数稍短的课程,第7周可能已经结课,严重影响学生学分获取。
2.基础设施老旧或欠缺,师资力量薄弱。1999年开始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极大的提升: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教育阶段。扩招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们的要求,同一个教室容纳不了过多的学生上课。另外,教师人数增长的速度也满足不了学生增长的要求,也导致同一学期同一课程开课次数减少。如公共必修课程这种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从基层设施和师资上都不能保证学生一次性全部修读。还有,基础设施老旧,有些电脑多媒体使用年限比较久,反应迟钝,影响教师上课效果和学生上课积极性。
另外,由于每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不同,学生为获得学分,经常选要求不严格老师的课程,造成不同老师的课选报的人数差异较大,造成停开课或报名人数超标等情况。这样学校在选课系统里就会限定选课人数,一方面,造成学生们守到凌晨十二点抢课的现象;另一方面,人数限定不可避免地造成有些学生选不到心仪的课,部分学生会等待下次选课,新老生同时选课造成下次选课压力更大,如此恶性循环。
3.随机、盲目地选课,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学分制选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学习的课程,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太大,往往随波逐流,经常可见学生找教务老师选课时说某某同学选的某位老师的课,自己也要选,说明学生选择课程时与兴趣无关。而且学生大多希望自由学习,不受拘束,当老师及课堂纪律严格、学分成绩有要求时,学生们大多选
择容易通过的课程以达到毕业要求为目的。学生缺乏兴趣,没有职业规划,导致选课具有随机性、盲目性。
4.选课系统不完善。学校通过教务系统实现学生选课,学生先系统选课,教务工作人员统一安排管理。教务系统开放时间有限,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大规模进行系统操作,这就对教务系统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选课时系统经常呈现瘫痪状态,导致学生错过感兴趣的课程。另外,教务选课系统中只有课程基本信息,但对课程和老师上课方式完全没有介绍,学生面对课程毫无了解,只能随机地盲目选课[1]。此外,教务工作人员对系统操作不熟练,问题出现时应对能力不足,也会耽误学生选课。
5.上课时间冲突时有发生。学校是按班级安排课程上课时间的,正常情况下上课时间不会发生冲突,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有重修课程。重修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辅导重修,一种是毕业班重修,还有一种是跟班重修。辅导重修上课方式是学生自己学习,老师统一安排时间辅导答疑。毕业班重修一般是学校特别安排的,会统一安排在所有班级都没有课的时间段。所以这两种方式都不会出现时间冲突。但是跟班重修都是学生们插班到课程所在班级上课,因此有可能与自己已有课程的上课时间冲突。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学生为了补学分,也会选课。
二、解决选课问题的方法
1.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培养方案深入学习。培养方案是选课以及所有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培养方案每年都稍有变动,建议在新生入学、选课前统一安排培养方案深入学习,旨在指导大家看懂并参照培养方案选课。培养方案中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是本专业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一般不会出现选课问题;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只要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不需要全部修读。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建议学生尽量选择课程学分满足毕业要求后再多选1—2门课程,在有不及格出现时不至于过于被动,可以在毕业审核时通过选修课转换,补足毕业学分。比如,2018届毕业生有一位同学公共选修课学分差0.5分,该同学如果在专业选修课上多修1门课程且学分超过0.5分,按培养方案规定可以转换为公共选修,可以达到毕业要求。
另外,有部分选修课有特别规定,如讲座类公选课:学校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开设多种讲座,以满足学生不同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讲座课超过5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识类选修课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安全与法律法规类、创新创业类和跨文化与国际视野类五类,学生在修读过程中课程自由选择,但这五类必须涉猎,否则满足不了毕业要求。因此,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要求选课,避免错选、漏选。总之,培养方案在学生选课中起关键性指导作用,必须重视培养方案学习。
2.做好基础建设,尽可能满足学生们学习的要求。整合选修课资源,每门课程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应至少保证每门课每学期至少能有2—3人同时开课,以保证课程开设的延续性,课程教学内容也不宜相差甚远,而要统筹考虑,大体一致。电脑、多媒体等基础设施由于更换耗资巨大,建议按批次淘汰,在学校能承受的情况下逐步更换。此外,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数量是设置科学合理的选修课程的前提,能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真正做到按学生自身意愿选择符合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课程。
3.注重自身爱好培养,不盲目跟风选课。选修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成才和发展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生们应该在选课前初步了解课程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避免盲目跟风选课造成上课不积极、逃课、旷课最终导致挂科。建议在教务系统里添加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有条件的可以添加一段老师讲课的小视频,让学生们对课程内容及上课方式有一个大概把握,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机、盲目地选课。
4.建立稳定的选课系统。实行两轮选课[3],第二轮选课主要针对第一轮漏选、少选及某门课程因为选课人数较少而取消的问题;不同年级学生分时间段选课,减轻系统压力;加强对教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学生选课的影响。
5.上课时间冲突时应禁止选课。学生上课时间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至少一门课程没时间上课,一门课程申请免听。通常出现上课时间冲突是因为某门课程不及格报重修与自身正常修读课程冲突,不及格一般因为课程内容较难、自己接受能力稍弱或者上课不认真,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报重修后应认真上课,无论申请哪门课程免听,免听课程必然较难通过。重修课程可能越积越多,恶性循环。因此建议从源头上禁止上课时间冲突时选课。
高等学校学分制选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模式下,要不断完善教务选课系统,提升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