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空气污染源调查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为三级,环境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统计拟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工程分析,拟建项目排放氨气2.56t/a、苯甲醛44t/a、SO225.26t/a,烟尘5.54t/a、粉尘5.05t/a。 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2.1.1 监测布点
本次评价根据拟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评价等级、评价区近20年主导风向,结合厂址及附近区域的环境特征、敏感保护目标等情况,按照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性布点原则,共设6个环境现状监测点。具体情况详见表4-1和图1-1。
表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一览表
编号 1# 2# 3# 4# 5# 6# 监测点名称 泉里井 宁庄村 大韩庄村 南古镇 临沭镇第四小学 西滩子村 相对厂址方位 ESE W E SW E NW 距厂址距离(m) 180 910 620 1500 4000 4000 功能意义 了解厂址上风向0°空气质量现状 了解厂址下风向180°空气质量现状 了解厂址附近敏感点空气质量现状 敏感点,270º 了解县城位置空气质量现状 下风向加密 2.1.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根据厂址周围环境特点和工程所排大气污染物特点,监测项目确定为 SO2、PM10、NO2、TSP、氨气等5项,拟建项目厂址加测氨气、甲醇、臭气浓度值。同步测量各监测时间段的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总云量、低云量等气象参数。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见表4-2。
表4-2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及采样分析方法
1
监测项目 SO2 NO2 PM10 TSP 氨 分析方法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 方法标准 HJ 482-2009 HJ 479-2009 GB/T 6921-1986 GB/T 15432-1995 GB/T 14668-1993 检出限(mg/Nm) 小时浓度为0.007 日均浓度为0.004 0.001 小时浓度0.015 日均浓度0.006 30.001 0.03 mg/m 3
2.1.3 监测时间与频率
于2011年5月进行监测,连续监测7天,SO2、NO2、NH3监测小时浓度,时间分别为02:00、08:00、14:00、20:00(NH3仅监测1#-3#点位)。SO2、NO2、TSP、PM10监测日均浓度。监测时同步进行气压、气温、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监测具体安排见表4-3。现状监测期间同步进行气压、气温、风向、风速、天气情况等地面常规气象观测。
表4-3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安排一览表
测点 测点名称 各测点监测项目 采样时间及监测频率 1# 泉里井 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日均值)、TSP(日均值)、氨气(小时值) SO2、NO2、氨气小时值每小时至少有45min2# 宁庄村 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日均值)、TSP(日均值)、氨气(小时值) 的采样时间;SO2、NO2日均值每日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TSP、PM10日均值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 3# 4# 5# 6# 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日均值)、TSP(日均值)、氨气(小时值) 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南古镇 日均值)、TSP(日均值) 临沭镇第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四小学 日均值)、TSP(日均值) SO2(小时值、日均值)、PM10(日均值)、NO2(小时值、西滩子村 日均值)、TSP(日均值) 大韩庄村
2
2.1.4 环评监测结果
(1)气象参数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期间的气象条件见表4-4。
(2)监测结果
本次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5。
表4-4 现状监测期间气象参数表
气象条件 日期 时间 02:00 2011年5月15日 08:00 14:00 20:00 02:00 2011年5月16日 08:00 14:00 20:00 02:00 2011年10月17日 08:00 14:00 20:00 02:00 2011年10月18日 08:00 14:00 20:00 02:00 2011年5月19日 08:00 14:00 20:00 2011年5月20日 02:00 08:00 14:00
气温 (℃) 16.9 19.3 28.5 21 17.3 20.2 26.3 22.0 16.1 21.5 29.5 26.0 17.0 21.5 30.5 22.1 17.6 21.1 27.0 20.3 13.6 18.1 29 气压 (hPa) 1008.3 1008.4 1008.0 1007.8 1008.7 1009.7 1007.3 1008.3 1006.4 1008 1002.0 1002.3 1002.1 1001.6 999.8 999.3 1000.4 1002.3 1001.3 1003.7 1008.3 1006.2 1006.0 风向 SW W W SSW NW E SW S S S SSW SE NE SW SW S S S NE S C S S 风速 (m/s) 1.5 2.3 3.2 2.9 1.8 0.4 1.5 0.7 2.3 2.7 2.2 1.7 0.2 1.8 1.6 2.4 1.3 1.2 1.2 0.7 0 0.8 3.0 总云/低云 4/0 2/0 2/0 4/2 2/2 0/0 4/0 2/0 2/0 4/0 4/4 4/2 0/0 2/0 0/0 2/0 2/0 4/0 0/0 4/0 2/0 2/0 4/0 3
20:00 02:00 2011年5月21日 08:00 14:00 20:00 17.3 12.4 15.5 21.3 16.9 1009.3 1011.8 1011.5 1010.3 1009.2 SW SE S S SSW 1.2 0 2.7 2.5 1.3 4/4 2/0 4/0 6/0 4/4
表4-5(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 (单位:mg/m3) 测点编号 测点 名称 SO2 采样 日期 02:00 08:00 14:00 20:00 NO2 TSP PM10 日均日均02:00 08:00 14:00 20:00 日均值 日均值 值 值 11.5.15 0.045 0.114 0.077 0.095 0.072 0.028 0.062 0.04 0.057 0.041 0.317 0.168 11.5.16 0.079 0.046 0.037 0.051 0.05 0.038 0.03 0.025 0.046 0.033 0.264 0.145 泉11.5.17 0.075 0.041 0.061 0.068 0.063 0.049 0.027 0.04 0.043 0.042 0.311 0.159 里1# 0.021 0.03 0.032 0.275 0.136 井 11.5.18 0.064 0.057 0.031 0.039 0.051 0.038 0.047 11.5.19 0.038 0.042 0.047 0.058 0.046 0.021 0.023 0.026 0.032 0.024 0.305 0.159 11.5.20 0.05 0.045 0.048 0.067 0.049 0.033 0.032 0.035 0.051 0.035 0.323 0.174 11.5.21 0.045 0.051 0.04 0.073 0.046 0.034 0.038 0.035 0.052 0.039 0.293 0.153 11.5.15 0.032 0.059 0.041 0.045 0.043 0.023 0.043 0.03 0.034 0.031 0.250 0.135 11.5.16 0.029 0.065 0.03 0.043 0.036 0.021 0.035 0.022 0.03 0.027 0.286 0.152 0.031 0.044 0.029 0.315 0.160 宁11.5.17 0.045 0.048 0.04 0.06 0.045 0.027 0.028 2# 庄11.5.18 0.022 0.039 0.02 0.048 0.034 0.016 0.028 0.014 0.035 0.026 0.253 0.131 村 11.5.19 0.024 0.036 0.027 0.04 0.032 0.018 0.024 0.017 0.031 0.022 0.280 0.145 11.5.20 0.041 0.053 0.037 0.061 0.042 0.029 0.038 0.024 0.04 0.032 0.258 0.134 11.5.21 0.064 0.058 0.041 0.043 0.047 0.042 0.038 0.027 0.031 0.033 0.276 0.146 11.5.15 0.103 0.078 0.052 0.087 0.076 0.052 0.044 0.035 0.062 0.042 0.277 0.146 11.5.16 0.041 0.046 0.078 0.057 0.054 0.03 0.033 0.028 0.04 0.031 0.310 0.157 大11.5.17 0.046 0.072 0.043 0.065 0.05 0.028 0.033 0.024 0.049 0.032 0.318 0.165 韩3# 0.045 0.036 0.04 0.273 0.143 庄11.5.18 0.053 0.115 0.082 0.063 0.067 0.037 0.051 村 11.5.19 0.027 0.049 0.042 0.066 0.043 0.015 0.034 0.03 0.044 0.029 0.292 0.155 11.5.20 0.056 0.043 0.041 0.105 0.05 0.038 0.032 0.029 0.051 0.038 0.288 0.146 11.5.21 4# 南0.04 0.055 0.048 0.067 0.052 0.033 0.037 0.039 0.042 0.035 0.274 0.142 11.5.15 0.027 0.049 0.036 0.047 0.04 0.017 0.035 0.026 0.034 0.03 0.270 0.141 4
古11.5.16 0.052 0.049 0.033 0.043 0.044 0.03 0.025 0.021 0.028 0.026 0.255 0.135 镇 11.5.17 0.051 0.068 0.045 0.063 0.052 0.03 0.044 0.026 0.043 0.033 0.326 0.159 11.5.18 0.045 0.053 0.036 0.039 0.041 0.027 0.038 0.028 0.03 0.029 0.243 0.130 11.5.19 0.032 0.049 0.045 0.061 0.045 0.023 0.035 0.025 0.043 0.028 0.298 0.157 11.5.20 0.038 0.044 0.03 0.059 0.037 0.02 0.031 0.019 0.042 0.027 0.234 0.122 11.5.21 0.027 0.052 0.033 0.041 0.035 0.016 0.039 0.024 0.031 0.034 0.242 0.136 11.5.15 0.031 0.045 0.032 0.051 0.037 0.02 0.032 0.023 0.039 0.024 0.223 0.119 临沭镇5# 第四小学 11.5.16 0.027 0.041 0.029 0.048 0.034 0.017 0.024 0.018 0.03 0.02 0.217 0.121 11.5.17 0.031 0.043 0.028 0.049 0.035 0.021 0.027 0.019 0.034 0.023 0.294 0.155 11.5.18 0.026 0.05 0.058 0.047 0.048 0.018 0.035 0.04 0.032 0.033 0.209 0.114 11.5.19 0.029 0.053 0.024 0.057 0.031 0.02 0.032 0.017 0.039 0.023 0.255 0.134 11.5.20 0.026 0.044 0.031 0.042 0.03 0.015 0.03 0.021 0.026 0.022 0.228 0.120 11.5.21 0.021 0.04 0.036 0.054 0.036 0.013 0.03 0.024 0.036 0.025 0.237 0.122 11.5.15 0.026 0.037 0.029 0.056 0.036 0.019 0.027 0.021 0.041 0.026 0.242 0.132 11.5.16 0.032 0.045 0.028 0.039 0.035 0.022 0.037 0.016 0.028 0.024 0.281 0.147 西11.5.17 0.038 0.061 0.037 0.062 0.042 0.025 0.04 0.024 0.041 0.029 0.304 0.152 滩6# 0.223 0.125 子11.5.18 0.037 0.045 0.03 0.04 0.038 0.024 0.031 0.02 0.03 0.028 村 11.5.19 0.026 0.055 0.038 0.047 0.04 0.017 0.036 0.027 0.037 0.03 0.271 0.142 11.5.20 0.038 0.06 0.053 0.047 0.048 0.029 0.04 0.034 0.031 0.031 0.261 0.135 11.5.21 0.052 0.067 0.023 0.048 0.043 0.03 0.04 0.015 0.035 0.032 0.243 0.129 5
表4-5(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单位:mg/m3)
测点 测点名编号 称 采样 日期 11.5.15 11.5.16 11.5.17 1# 泉里井 11.5.18 11.5.19 11.5.20 11.5.21 11.5.15 11.5.16 11.5.17 2# 宁庄 11.5.18 11.5.19 11.5.20 11.5.21 11.5.15 11.5.16 11.5.17 大韩庄3# 村 11.5.18 11.5.19 11.5.20 11.5.21 氨气 02:00 0.11 0.33 0.13 0.05 0.1 0.22 0.07 0.05 0.07 0.1 0.06 0.14 0.08 0.2 0.27 0.05 0.08 0.05 0.17 0.13 0.18 08:00 0.3 0.18 0.16 0.11 0.17 0.1 0.04 0.13 0.16 0.17 0.1 0.16 0.06 0.1 0.21 0.11 0.24 0.18 0.16 0.08 0.19 14:00 0.37 0.15 0.04 0.15 0.15 0.15 0.1 0.16 0.14 0.12 0.08 0.08 0.06 0.11 0.29 0.25 0.2 0.12 0.1 0.15 0.07 20:00 0.09 0.12 0.06 0.09 0.13 0.12 0.15 0.07 0.1 0.18 0.11 0.13 0.09 0.07 0.12 0.19 0.18 0.07 0.1 0.21 0.06
2.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2.1 评价因子
本次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因子为SO2、NO2、TSP、PM10、氨气。 2.2.2 评价标准
SO2、NO2、TSP、 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氨气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具体
6
见表4-6。
表4-6 环境空气评价标准(单位:mg/m3)
序号 1 2 3 4 5 污染物 SO2 NO2 TSP PM10 氨气 标准值(mg/m) 1小时平均 日均 0.50 0.24 - - 0.2 0.15 0.12 0.30 0.15 - TJ36-79 GB3095-1996 3标准来源 2.2.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单因子指数Ii计算公式为:
I
iCiS
i式中: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Ii≥1为超标,否则为达标。
2.2.4 评价结果
现状评价结果见表4-7。
表4-7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
监测 点位 监测 项目 取值类型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统计 个数 28 7 28 7 7 7 28 28 7 28 浓度范围(mg/m) 标准指数范围 0.031~0.114 0.05~0.072 0.021~0.062 0.024~0.042 0.136~0.174 0.264~0.323 0.04~0.37 0.02~0.065 0.042~0.047 0.014~0.044 0.062~0.228 0.333~0.48 0.088~0.258 0.2~0.35 0.907~1.16 0.88~1.077 0.2~1.85 0.04~0.13 0.028~0.313 0.058~0.183 3超标个数(个) 0 0 0 0 5 4 4 0 0 0 超标率 (%) 0 0 0 0 71.4 0.57 13 0 0 0 SO2 1# 泉里井 NO2 PM10 TSP 氨 2#宁庄SO2 NO2 7
村 PM10 TSP 氨 SO2 3#大韩庄村 NO2 PM10 TSP 氨 SO2 4#南古镇 NO2 PM10 TSP 5#临沭镇第四小学 6#西滩子村 SO2 NO2 PM10 TSP SO2 NO2 PM10 TSP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日均浓度 7 7 7 28 28 7 28 7 7 7 28 28 7 28 7 7 7 28 7 28 7 7 7 28 7 28 7 7 7 0.022~0.033 0.131~0.16 0.25~0.315 0.05~0.2 0.027~0.115 0.052~0.076 0.015~0.062 0.029~0.042 0.142~0.165 0.273~0.318 0.05~0.29 0.027~0.068 0.041~0.052 0.016~0.044 0.026~0.034 0.122~0.159 0.234~0.326 0.021~0.058 0.035~0.048 0.013~0.04 0.02~0.035 0.114~0.155 0.209~0.294 0.023~0.067 0.04~0.048 0.015~0.041 0.024~0.032 0.125~0.152 0.223~0.304 0.183~0.275 0.873~1.067 0.833~1.05 0.25~1 0.054~0.23 0.347~0.507 0.063~0.258 0.242~0.35 0.947~1.1 0.91~1.06 0.25~1.45 0.054~0.136 0.273~0.347 0.067~0.183 0.217~0.283 0.813~1.16 0.78~1.087 0.042~0.116 0.233~0.32 0.054~0.167 0.167~0.275 0.76~1.033 0.697~0.98 0.046~0.134 0.267~0.32 0.063~0.171 0.2~0.267 0.833~1. 013 0.743~1.013 0 2 1 1 0 0 0 0 3 2 7 0 0 0 0 2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1 0 28.6 0 3.6 0 0 0 0 42.9 25 0 0 0 0 28.6 0 0 0 0 13 0 0 0 0 0 13 13 从本次环评现状监测评价结果表4-7中可以看出:
SO2:监测期间评价区内1#~6#六个监测点位的小时浓度范围为0.02~0.115mg/m3,标准指数在0.04~0.23之间;日均浓度范围为0.035~0.076mg/m3,标准指数在0.233~0.507之间,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标准的要求。各监测点中最大小时浓度及日均浓度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23和0.507,
8
出现在3#测点。
NO2:监测期间评价区内1#~6#六个监测点位的小时浓度范围为0.013~0.062mg/m3,标准指数0.054~0.258之间;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42mg/m3,标准指数在0.167~0.35之间,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标准的要求。各监测点中最大小时浓度及日均浓度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258和0.35,出现在1#测点和3 #测点。
TSP: 1#~6#六个监测点位的日均浓度范围为0.209~0.326mg/m3,标准指数在0.6975~1.087之间,42个监测数据中有9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标准的要求,超标率为21.4%,最大超标倍数为0.087,出现在4#监测点位。
PM10: 1#~6#六个监测点位的日均浓度范围为0.114~0.174mg/m3,标准指数在0.76~1.16之间,42个监测数据中有14个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标准的要求,超标率为33.3%,最大超标倍数为0.16,出现在1#监测点位。
特征污染物氨:1#~3#三个监测点位的小时均浓度范围为0.04~0.37mg/m3。标准指数范围在0.2~1.85之间, 84个监测数据中有12个超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要求,超标率为13%,最大超标倍数为0.85倍,发生在1#监测点位。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金沂蒙集团现有工程中合成氨装置在设备检修、停车等非正常生产工况下,合成氨生产设备全部直接排空,另外氨气的无组织排放情况严重。本次环评对此提出“以新带老”措施,对于合成氨装置非正常排放废气,采用水喷淋吸收,最大程度的减少氨气的排放。对于无组织排放,公司拟加强管理,加大设备的检查力度,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实施后,周围环境的氨气超标现象将得到改善。
2.2.5 评价结论
由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结果可看出,在本次环评监测期间(2011年5月)现状监测范围内,SO2、NO2小时及日均浓度均不超标;TSP的超标率为21.4%,最大超标倍数为0.087,出现在4#监测点位;PM10的超标率为33.3%,最大超标倍数为0.16,出现
9
在1#监测点位;氨的超标率为。TSP和PM10超标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受现有工程无组织排放氨的影响,氨存在超标,超标率为13%,最大超标倍数为0.85倍。从现状监测结果看,区内环境空气污染以颗粒物和氨为主,总体而言,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
3 气象资料适用性分析及气候背景
临沭气象站位于118°39′E,34°56′N,台站类别属一般站。据调查,该气象站周围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与拟建项目周围基本一致,且气象站距离拟建项目较近,该气象站气象资料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临沭近20年(1991~2010年)年最大风速为18.0m/s(2005年),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40.5℃(2002年)和-18℃(2006年),年最大降水量为1115.3mm(2008年);近20年其它主要气候统计资料见表3-1,临沭近20年各风向频率见表3-2,图3-1为临沭近20年风向频率玫瑰图。
表3-1临沭气象站近20年(1989~2008年)主要气候要素统计
月份 项目 平均风速(m/s) 平均气温(℃) 平均相对湿度(%) 平均降水量(mm) 平均日照时数(h) 1月 2.4 -0.3 65 12.6 163.0 2月 2.7 2.6 64 20.4 3月 3.1 7.4 63 27.7 4月 3.1 12 61 41.5 5月 2.9 19.8 66 78 229.7 6月 2.7 23.9 71 98.5 195.1 7月 2.4 26.4 82 8月 2.2 25.5 83 9月 2.0 21.6 76 71.1 10月 2.0 15.8 69 28.8 11月 2.4 8.2 68 25.1 12月 2.4 2.0 67 12.9 全年 2.5 13.9 70 886 2199.7 260.4 210.7 173.1 173.1 158.4 191.8 215.7 178.6 188.0 170.6 162.7 表3-2 临沭气象站近20年(1989~2008年)各风向频率
平均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8.5 6.5 2.8 1 8.5 16 7.9 5 2.8 3.2 2.7 3.7 3.4 3.6 5.1 6.7 11.5 10
图4-2 临沭近20年(1991~2010年)风向频率玫瑰图
4 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测与评价 1 拟建工程污染源参数
拟建工程污染源排放参数见表4-1。
表4-1 拟建工程各污染源排放参数表
主要污染源 水解尾气 干燥废气 生产装置区 氨水罐区 废气量3m/h 3000 6000 — —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kg/h) 氨气 0.28 — 0.009 0.014 粉尘 — 0.7 — — 排放高度 (m) 15 19 5 4 出口内径m) 0.4 0.4 面源194×236 面源4×4 出口烟温 ℃ 20 60 20 20
2预测结果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推荐的估算模式对氨气、粉尘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4-2。
11
表4-2 污染物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水解尾气(NH3) 干燥尾气(粉尘) 生产区无组织(NH3) 罐区(NH3) 距源中心预测浓度预测浓度预测浓度预测浓度浓度占下风向距浓度占标浓度占标浓度占标Ci1Ci1Ci1Ci1标率Pi1离D(m) 率Pi1(%) 率Pi1(%) 率Pi1(%) 3333(ug/m) (ug/m) (ug/m) (ug/m) (%) 1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700 2800 2900 3000 下风向最大浓度 浓度占标准10%距源最远距离D10%(m) 0.0 16.25 18.62 17.77 16.78 16.14 16.39 15.65 152 151 143 104 13.53 12.97 12.39 11.8 11.23 10.68 10.16 9.67 9.2 8.77 8.37 8.0 7.65 7.33 7.03 6.74 6.48 6.23 5.99 20.0 0.00 8.13 9.31 8.89 8.39 8.07 8.20 7.83 7.26 7.26 7.22 7.02 6.77 6.49 6.20 5.90 5.62 5.34 5.08 83 60 39 19 00 3.83 3.66 3.51 3.37 3.24 3.11 3.00 9.71 0.0 12.27 19.56 19.61 20.57 18.21 16.99 18.88 19.62 19.54 18.97 18.03 17.05 16.09 15.93 15.85 15.66 15.39 15.06 17 132 13.89 13.47 13.05 12.65 12.27 11.89 11.53 11.18 10.85 10.53 20.87 0.00 2.73 35 36 57 05 3.78 20 36 34 22 01 3.79 3.58 3.54 3.52 3.48 3.42 3.35 3.27 3.18 3.09 2.99 2.90 2.81 2.73 2.64 2.56 2.48 2.41 2.34 64 0.52 0.89 1.28 1.44 1.36 1.21 1.08 0.97 0.88 0.81 0.74 0.69 0.64 0.6 0.57 0.53 0.5 0.47 0.45 0.43 0.41 0.39 0.37 0.35 0.34 0.32 0.31 0.3 0.29 0.28 0.27 1.44 0.26 0.45 0.64 0.72 0.68 0.61 0.54 0.48 0.44 0.40 0.37 0.34 0.32 0.30 0.28 0.27 0.25 0.24 0.22 0.21 0.20 0.19 0.18 0.18 0.17 0.16 0.16 0.15 0.14 0.14 0.13 0.72 0.02 15.51 12.96 8.4 5.72 13 3.12 2.45 2.01 1.68 1.43 1.24 1.09 0.96 0.86 0.78 0.71 0.64 0.59 0.54 0.5 0.47 0.44 0.41 0.39 0.37 0.35 0.33 0.31 0.3 0.28 16.39 0.01 7.76 6.48 20 2.86 2.06 1.56 1.23 1.00 0.84 0.71 0.62 0.54 0.48 0.43 0.39 0.35 0.32 0.30 0.27 0.25 0.23 0.22 0.21 0.19 0.18 0.17 0.16 0.16 0.15 0.14 8.20 - - - - - -
12
可见,颗粒物和氨气的最大落地浓度均不超标,拟建工程产生的废气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5 防护距离的确定 5.1 大气防护距离的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拟建项目氨气的大气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其计算结果见表5-1。
表5-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其计算结果一览表
污染源名称 生产装置 氨水储罐 氨气 氨气 排放速0.009 0.014 小时评价标面源有效5 4 236 4 面源 194 4 大气防护无超标点 无超标点 率(t/h) 准(mg/m3) 高度(m) 长度(m) 宽度(m) 距离(m) 0.20 0.20
由表5-1可知,拟建项目不用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5.2 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1)计算方法
为防止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保护人体健康,必须在企业和居民区之间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内宜绿化或设置其它辅助生产性厂房、仓库。
卫生防护距离是指在生产状况下,由无组织排放源散发的有害物质对项目周围居民居住环境下不造成危害的最小距离。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推荐的方法。拟建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主要考虑生产车间无组织排放的氨气和粉尘。采用下述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计算:
1/2DQc/Cm1/A(BLc0.25r2)L
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标准浓度限值(mg/Nm3); 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
13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5-2中选取,并且根据企业生产装置特点和卫生防护距离制定原则,大气污染源类别按Ⅱ类考虑。
表5-2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一览表
计算系数 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 <2 2~4 >4 <2 >2 <2 >2 <2 >2 卫生防护距离L(m) L≤1000 1000<L≤2000 L>2000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构成类别 I II III I II III I II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80 80 700 470 350 700 470 350 380 250 530 530 260 530 350 260 290 190 0.01 0.015 0.015 0.021 0.036 0.036 1.85 1.79 1.79 1.85 1.77 1.77 0.78 0.78 0.57 0.84 0.84 0.76 A B C D III 80 190 140 注:Ⅰ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 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值。
当地近20年平均风速2.5m/s,A、B、C、D分别取470、0.021、1.85、0.84,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其结果见表5-3。
表5-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其计算结果一览表
污染源名称 生产装置区 氨水储罐 氨气 氨气 排放速速率 小时评价标准(t/a) 0.009 0.014 面源等效半径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m) 28.13 193 (m) <10 <10 (mg/m3) 0.20 0.20
由表5-3可知,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50m,拟建项目厂区周围的居民区、学校等敏感保护目标均不在卫生防护距离之内,50m范围内无常住人口,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14
6 小结
(1) 由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结果可看出,在本次环评监测期间(2011年5月)现状监测范围内,SO2、NO2小时及日均浓度均不超标;TSP的超标率为21.4%,最大超标倍数为0.087,出现在4#监测点位;PM10的超标率为33.3%,最大超标倍数为0.16,出现在1#监测点位;氨的超标率为。TSP和PM10超标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受现有工程无组织排放氨的影响,氨存在超标,超标率为13%,最大超标倍数为0.85倍。从现状监测结果看,区内环境空气污染以颗粒物和氨为主,总体而言,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
(2)从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测评价结果来看,工程建成投产后,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氨气和颗粒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均不超标。工程的建设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不大。
(4)拟建工程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50m,此范围内无学校、居民区等敏感目标和常住人口,工程建设符合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总体而言,拟建工程在严格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治理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
空气影响角度考虑,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