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白露的塑造

来源:九壹网
陈白露的塑造

【篇一:自考实践作业】

1.鲁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任意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其成就的体会。

(1)鲁迅在小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等等。

(2)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例如:《呐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阿q正传》,这部作品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阿q的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 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部作品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也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也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情节、结构的独特性。鲁迅的小说结构形成了“看/被看” 和“离去—归来—离去”的典型模式。

(4)叙事结构的独特性。鲁迅有意识的发展了“小说叙述者”艺术。例如:《孔乙己》的技巧之妙不仅在写出了孔乙己这一难忘的形象,还在于“小伙伴”这个不可信赖的叙述者。整个故事是由咸亨酒店一个小伙计用某种嘲讽的口吻叙述的。鲁迅的这一叙述结构大大深化了故事的浅层意义,使我们对启蒙文学的理解深化了。

2.张爱玲是一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其艺术特点,并尝试指出其不足。 (1)艺术特点:

①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②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

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

③ 张爱玲具有现代末日意识与世俗性。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 (2)不足:

① 由于家庭环境所致,张爱玲没有摆脱没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她的心也没有走出雕栏画栋的宅院,正是这种环境才使她有“出名要趁早的”强烈意识,这就把她的思想钳住了,受到了一定束缚。

② 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和接触人群的单一,使她无法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不然,以张爱玲的才情,可能会有更多的传世之作。

3.试比较曹禺笔下的蘩漪、陈白露和愫方形象 曹禺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形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形象图谱而具有无限的探讨价值。从蘩漪、侍萍到陈白露、花金子、一直到后来的的愫方等,都形成具体可感的戏剧形象,而且这些女

性形象已经经受了历史洗礼而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① 蘩漪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文化,善诗文,是个“明慧”的女子。她受“五四”新潮的影响,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希望嫁一个如意郎君,可是婚姻不尽如人意,18年前,她因受骗嫁给了冷若冰霜的周朴园,18年来生活在周朴园的牢笼里,把原先开朗活泼的金丝雀给困住了,精神上备受折磨,慢慢地把她变成石头一样的死人,由于她看透了周朴园伪善的面孔,她也知道周家连

空气都是罪恶的,所以她只好安安静静的等死。曹禺认为说繁漪“火炽的热情,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桎梏”,“有着美丽心灵”的女性。繁漪渴望过正常人生活,但是这点都不能满足。所以当周萍以平等身份出现时侯,燃烧了内心对新生活的欲望,更加使她感到无限的温暖。她的理想非常可怜,只想过普通人想过的正常生活。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即使周萍都无法逃脱。在周朴园的残暴统治下,禁锢着她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正是这样的环境下,使她变得乖戾、阴鸷,以至走上极端。所以,在这个畸形的家庭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畸形的乱伦关系——继母与继子的乱伦。虽然他们在追求共同的理想和爱情,但在反封建的战场上,周萍是怯懦的,导致繁漪失去了精神依托。儿子周冲触电身亡、周萍自杀等多重灾难的打压下,她被逼成了疯傻的女人。在周家,繁漪代表一种时代的气息,它表明“五四”以来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也渗透到黑暗王国里来了,并影响着资产阶级家庭的封建堡垒。繁漪用她生命的火

花,照出了家庭与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她破坏传统家庭的秩序,使罪恶的家族破裂。

② 陈白露是曹禺继蘩漪之后推出的又一个个性解放的典型,她和子君一样,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时代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生活,渴望自由,对未来满怀憧憬与向往,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只身闯入光怪陆离的社会,做了社会上的交际花。在潘月亭和其他黑暗力量包围下,过着奇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使她的性格极其复杂。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抽烟、酗酒、打牌,与鬼一样的人为伍。看似玩世不恭,不知羞耻,实则精神空虚、内心痛苦。当她看到“小东西”受到黑三的伤害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因此她和单纯、诚实的方达生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她讨厌潘月亭之类的人物,尤其是救“小东西”一事,更反映了她的善良和强烈的正义感。她坚持“出门坐车,应酬要穿好衣服”的丰厚的物质享受和舒适的生活,每天与潘月亭、张乔治、顾八奶奶等卑鄙的家伙混在一起。张乔治是富有的,她想做“朋友”,潘月亭更有钱,她愿意奉献她年轻漂亮的身体。潘月亭破产了,断了她经济来源,最后,在精神崩溃和债务压力下,她绝望了,最终日出前于矛盾、痛苦的心情中服药自杀。陈白露的悲剧,在黑暗的社会造成的,特别是邪恶的卖淫制度,使她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她的一生被金钱统治的旧世界湮没掉 ③ 愫方缺乏那种旗帜高扬的反抗性格,异常的道德观念和惊人的忍耐力量使她不能够痛快淋漓地去反抗。因此,在她身上

【篇二:论文 蘩漪、陈白露、愫方人物形象的比较解读】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蘩漪、陈白露、愫方人物形象的比较解读 所 在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

学 生 姓 名 王群兴 学 号 1150110052 指 导 教 师 徐慧珍 二零一五 年 五 月 论文原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文献综述 一、概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剧作家曹禺创造出一部部震惊剧坛的杰出作品,像先后活跃于戏剧舞台的《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作品改编而成的《家》等等,他塑造了众多新旧交替时期在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他的剧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日出》、《原野》等充满争议性的作品,更是让众多的名家忍不住对其加以褒奖或者提出批评,这让曹禺成为当时文坛的“活跃明星”。由于他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投身于戏剧演出的演员,这让他不仅懂得如何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搬上舞台演出时迎合观众的喜爱,因此他的剧作演出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长期活跃于舞台。

曹禺作为一个对女性充满“人文关怀”的男性作家,他对当时那些美丽动人却社会地位最低、受到男权与社会压迫的妇女,心存着不忍与关爱,也正是出于他的爱和愤怨,他才能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来为女性的解放振臂高呼,为女性的解放寻找一条光明的道路。他从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生命历程、文化心理等各方面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在那个正处于蜕变初期的女性的心路历程与人生经历;通过女性在经历重重磨难后获得的仍不是光明的太阳,而是彻底的毁灭,来真实的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悲剧性和艰难性,让读者从女性生存状态的角度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对女性解放道路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思考。 二、曹禺戏剧研究概况

曹禺戏剧研究始1934年《雷雨》的问世,它一问世,刘西渭率先撰文从曹禺的“命运观”和“蘩漪的性格内涵与意义”对其进行专门评析,赢得了一片喝彩。在1936年《日出》和1941年《北京人》等作品问世后,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同时也引来了很多的批评!

30年代~40年代中期,一方面主要是对曹禺具体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分析人物形象等,来探讨曹禺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以及意义。代表作品有刘西渭的《〈雷雨〉——曹禺先生作》,他认为

《雷雨》是一部命运悲剧,反映了命运对人的捉弄和人的生存困境。作品主要是对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研究。另一方面是以吕荧《曹禺的道路》等为代表的作家们,主要是对曹禺创作道路和创作思想

的综合性研究。吕荧对从《雷雨》到《家》的主要代表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析,文章对曹禺剧作的风格魅力及思想蕴涵作了总体概括。在获得一片赞扬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家们对《雷雨》、《日出》等作品的否定,如黄芝冈在《从雷雨〉到〈日出〉》 —文中,对《雷雨》、《日出》做出了全面的否定和批评,黄芝冈认为作者除了要拥有成熟的技巧外,还得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剖析,而这两部作品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不真实和对社会的认识不正确,这一评论有他的局限性,同时也正反映了曹禺此时的作品太过于注重技巧性的问题所在。

40年代末~60年代,以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为代表的作家们主要集中对人物进行再次解读,走出曾经的误区,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再认识”。他通过对蘩漪的形象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蘩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她本人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她操纵着全剧,

她是整个剧本的动力”,是那个被漏掉的角色。然而胡炳光与钱谷融持相反的观点,他在《读〈雷雨〉人物谈》一文中指出漏掉的人物角色是‘象征雷雨中渺茫不可知的神秘’的人物,而不是蘩漪。同时围绕《日出》主人公陈白露悲剧的实质,也展开了一场讨论。陈恭敏首先发表《什么是陈白露悲剧的实质》一文,他认为悲剧实质是‘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甘竞发表了《也谈陈白露的悲剧实质问题》 ,然而他认为陈白露既不是折断了翅膀的鹰,也不是关在笼子里尚不自觉的金丝鸟,而是堕落了的娜拉或子君,这些研究提出了些新问题,但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气氛的影响与制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此时对曹禺的艺术结构也有一个深入的探索, 代表作有陈瘦竹、沈蔚德的《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陈瘦竹、沈蔚德认为《雷雨》是“家庭悲剧”,《日出》是“社会悲剧”,虽然这一认识是片面的和简单的,但他们把对曹禺戏剧的艺术研究推向了更深入角度,并通过对《雷雨》《日出》的结构比较,看到了曹禺作品能更广阔的展现都市场景的进步性。

7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曹禺作品研究思路非常的开阔,涉及众多的方面。主要有:一是对于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曹禺作品中存在误读的作品进行反思重读,给予作品思想正确的定位,代表作品有田本相《〈原野〉论》,田本相在以前研究者们认为《原野》是一部失败的剧作的基础上探讨作品“失败”的原因,给予作品新的定位与认识;还有的作品是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进行纵深解读,如王富仁的《〈雷雨〉的典型意义和人物塑造》一文对周朴园的形象从时代背景、身份地位等角度出发进行重新解读;二是对“走与留矛盾冲突的探索”,如李光荣的《曹禺:出走情结与戏剧创作》,

就是通过对曹禺笔下“出走者”系列的研究,来探讨人物的心理,从而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曹禺的创作心理;另一方面是从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角度对曹禺作品进行新的分析,从曹禺的充满新旧思想矛盾斗争的女性心理以及前后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性,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代表作有董健《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等等。90年代以来,人们对曹禺的热爱的深情仍未有丝毫的减轻,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曹禺剧作,主要有黄树钧的《论曹禺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论中外戏剧艺术对曹禺剧作构思的影响》 ,通过比较来探讨外国戏剧艺术对曹禺创作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认识曹禺的作品;二是从曹禺的情感生活角度对其创作

思路、戏剧风格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代表作有张春雨的《曹禺的情感生活和他前期话剧创作》;三是从现代的“人道主义”观念出发,来观照曹禺作品中令人“爱而不能、恨而不忍”的女性的选择与行为作出新的解读,从一个全新的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出发来对其进行研究,代表作有莫瑞芬《浅析〈雷雨〉的人道主义》,文本通过曹禺对蘩漪的对爱情的追逐的肯定和对人的尊严不能践踏的赞美来探讨曹禺的人道主义情怀。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但它以独特性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曹禺的作品结构独特、人物形象复杂生动、思想性深刻,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巨大的研究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曹禺作品的研究步伐从未间歇,研究的学者仍在不断探寻的路上! 三、总结和展望

回顾曹禺戏剧研究,至今已近八十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直以来,学者们都热衷于从“作品内容、对曹禺创作心理的角度、戏剧结构的特色角度、曹禺的创作心理以及传统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等等方面来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前人的研究明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在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中,主要集中于“具体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或者是带着时代思想的‘有色’眼镜来对人物做形象分析与思想研究、或者是对以前由于时代局限性对人物形象认识有偏差的人物进行再认识和对作品的反思重读等”的研究,过于着重对人物的思想意义内涵方面研究,用思想性主导对人物形象的判断认识,而忽视了人物作为个体的客观存在;其次对于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的作品相对少,而是集中于对某个人物形象(蘩漪、陈白露、愫方中某个形象)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因此就造成对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的作品相对缺

【篇三:复调式的创作】

在这里,每次一个人物开口时,并非他一个人在讲,而是通过他的嘴,作家同时也在讲;由此出现戏剧文本的基本的复调话语现象。”本文旨在以女性人物陈白露为出发点,研究曹禺先生的创作个性,及其创作手法,从而得出曹禺先生创作个性中的,将生活凝练成为艺术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复调;曹禺;社会语境;人物;创作个性 一、《日出》创作的“社会语境”,陈白露的生存环境。

《日出》中“陈白露”这一悲剧人物在剧中的生存环境,是该人物的人格形成的大背景,也是该人物在剧中动机的外部因素,也是剧作

家曹禺先生创作的社会大背景的凝练与缩影。“艺术不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简单摹写,也不是对生活的再现,更不是艺术家的主体性行为,也不是人的想象力所为,而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艺术的本源是人的存在性境遇的显现活动。”于剧作家曹禺来说,创作的“存在性的境域”意即他对自己生活环境与“陈白露”的原型人物生活环境的体察。曹禺先生凝练了所有的情绪和品味将所亲见耳闻的人与事,深化在其剧作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暴发户的贪婪,实业家的破产,高楼上的淫笑,地狱里的抽泣,夫人酒食喧腾,穷户啼饥号寒,到处是阴谋,倾轧、卑鄙、陷害,到处是失业、流离、卖身、自杀。”“到处都是衣不遮体的穷苦老百姓,在那里受苦受罪,挣扎在死亡线上。这一切都使曹禺冥眩不安” 。曹禺先生如是说:

这些年在光怪陆离的社会里流荡着,我看见多少梦魇一般的可怖的人事,这些印象我至死也不会忘却;它们化成多少严重的问题,死命地突击着我,这些问题灼热我的情绪,增强我的不平之感,有如一个热病患者,我整日觉得身旁有一个催命的鬼低低地在二胖催促我,折磨我,使我得不到片刻的宁贴。

国难兴邦,匹夫有责。剧作家曹禺先生唯有将30-40年代的社会动荡,骚乱,挣扎,腐烂,以及光明与黑暗的角力,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以及自己对于社会中的人的观察、痛恶和怜悯,一并倾注在自己的剧作中。这是一个有人情味有品行的剧作家的责任。怀着对劳苦大众的深深的同情和人文情怀,曹禺先生在《日出》中将那些社会的“零余人”放在这个时代的中进行创作,将对女性生活的体察加于悲剧人物“陈白露”身上。她亲历,也自身毁灭。

她挣扎也自身腐朽。她看见了种种金钱关系下的丑恶的人性,也在黎明的微光中看见了夯工的劳动,听到了夯工的夯歌。内心的悲剧冲突成了《日出》的发展主线,也是陈白露毁灭的根本动机。曹禺先生难平心中愤懑,在《日出》的一开始,用老子的《道德经》表达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由余。”

二、《日出》的“实景地”,也是陈白露的原“生活环境”

“《日出》一剧,事情完全在天津,当然和上海也有关系,如写交际花一类的事。地点也可以说基本是在天津惠中饭店,另外是南市‘三

不管’一带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妓院。翠喜、小东西是确有其人的。妓女们的心肠都很好,都有一肚子苦水。”

“靠后偏右角花开一片长方形的圆线状窗户。为着窗户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的,所以虽在白昼,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除了在早上斜射过来的朝日使着这间屋有些光明之外,整天是见不到一线自然的光亮的。”

单说这居所,田本相先生考察为“曹禺先生在天津居住时候,经常去到的‘惠中饭店’”。在田本相的《曹禺传》中考察如下:

惠中饭店,坐落在绿牌和黄牌电车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斜对面便是劝业场,这是一座相当豪华的饭店。

在惠中饭店一间宽敞的房间里,对面墙壁上是一片长方形的圆状窗子,窗外紧紧压贴着一所所楼房。虽然是白天,也显得屋子里光线阴暗。除了清晨,太阳照进来,整天是不会有一线自然光亮的。曹禺间或来到这里,和“中旅”的朋友们谈戏聊天,偶尔也住在这里。这样他就有机会得以观察聚集在这个大饭店的人群。

有钱的大老爷在这里挥金如土,玩着交际花,花天酒地,金迷纸醉。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洋教授,银行经理,富孀,买办,军官,投机商??他们贪婪的向女人扑来。

足以可见,曹禺先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环境凝练在剧中,成为其戏剧人物陈白露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剧作家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追求,将生活的真实加工之后,呈现出真实的艺术感。

三、“陈白露”的人物生成与曹禺生活中的女性“原型”

“戏剧的使命是使我们内心的压抑重生”。曹禺先生在惠中饭店,自是也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其中就有一个“像陈白露那样的交际花”,据说,有一个交际花,因为她的靠山破产无法还债而服毒自杀了。”在惠中饭店看到的交际花以及听到交际花服毒自杀的事件,给了他一个强烈的人物印象,这些构成了陈白露的最初的形象。

1935年的3月8日,红极一时的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在恶毒的谣言和卑鄙的诽谤中服毒自杀了,这震动了曹禺。曹禺说:“我写陈白露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的影子,但创作绝不是生活的照抄。我看见过舞女,我看见过交际花,但写出来就和这些见过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艾霞的自杀,阮玲玉的自杀,这些事情却往往触动着我,陈白露之死,就同这些有着关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