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岳阳楼记》文中的“虎啸猿啼”今译之我见

来源:九壹网


《岳阳楼记》文中的“虎啸猿啼”今译之我见

镇海职教中心学校 庄幼珍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应其好友滕子京所求,而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一O四六年)的优美散文《岳阳楼记》,以“卒章显志”、以文传意“,借助文章批判了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赞扬了古仁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表明了自己即使在遭谗受贬的处境下,仍然坚持理想,关心国事的政治抱负。此外,《岳阳楼记》又因其艺术上熔状物、写景、抒情、言志于一炉,布局谋篇独具匠心等鲜明特色,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并且多被选为各类学校有关学科的教材。

然而,对于这一名篇的“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句中的“薄暮冥冥”仅就笔者所见的教学参考资料,或学术专著,几乎都作了“老虎吼叫,猿猴哀啼“的今译,所不同的,只是译文用语略异,”啸“和”啼“的译文用词不一罢了。请看:

1、《中学古文今译》 (刘长元、许影萍等五人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入夜天色阴晦,耳闻猛虎怒吼,猿猴悲啼。

《古代散文选析》(方铭 阮显忠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一片昏黑,传来了老虎和猿猴的叫声。 3、《古代汉语自学导引》 (朱声琦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到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无光,老虎长啸,猿猴哀啼。 4、《阅读和欣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北京出版社编,北京出版社):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一片昏黑,到处听到的是老虎和猿猴啼叫的声音。 5、《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一到傍晚,就天色昏黑,似乎有老虎和猿猴啼叫的声音。 ……

显然,这些专著的编著者,都把文中描绘的“虎”和“猿”,视同了自然界中活生生的老虎和猿猴,所以听到了它们的吼叫和哀啼。《中学古文今译》和《阅读和欣赏》等书的编著者强调在“猛虎怒吼,猿猴悲啼”前的“耳闻”、“到处听到”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对于这种理解和基于这种理解的译文,我们认为似有不当之嫌,可以再作商榷,为此,笔者力求借助有关史实,结合教学实践中之所得,对“虎啸猿啼”的今译,谈些自己的浅陋想法,以求师长和同行

的指教。

我们认为,范仲淹文中所指的“虎”和“猿”,并非写实,只是用来描摹阴天晚上洞庭湖湖面上的风浪声而已。据此,“虎啸猿啼”在句中的译文,当为“傍晚天色昏暗,(湖面上的)风浪声时而象老虎那样地咆哮,时而象猿猴那样地凄叫”。这样,译文相对地说——

一、比较顺乎文意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构架的第三、第四(若夫霪雨霏霏,……感极

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这两个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排比段,通过对洞庭湖湖面在一雨一晴的全天候(白天和晚上)情况下的不同景色的描绘,写出了那些“迁客骚人”因不同景色而产生的一“喜”一“悲”的“览物之情”。

对此,我们不妨列表加以比照

雨、晴天气洞庭湖湖面景色比照一览表

天 景 气 雨 天 晴 天 午 色 别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白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天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晚 上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从上可见,在雨天——即使是白天的洞庭湖,天空也是阴沉沉的,湖面被雨

幕笼罩着,阴风怒吼着,卷起污浊的浪头,万物失去了光彩,湖边的群山隐没了形迹,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种天气下,更何况于天色昏暗的傍晚,当然只有那些延续着的阴风怒号声和浊浪相击而发出来的撕裂声。而这些声音,于人们的听觉来说,则象老虎那样咆哮,象猿猴那样凄叫。这样,既紧扣了对湖面景色的描绘,顺从了文意的上下连贯,更能与后面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晚上,人们所见所闻的那种水面上闪烁着银光,静静的月影映在水中,渔夫的歌声此唱彼和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的比照。一个是令人胆颤心悸的风浪怒吼声,一个是使人爽心悦耳的悠扬渔歌声。这样,既界定了那些“迁客骚人”“登斯楼”而发出“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的这种一悲一喜的感叹的特定场景,又吻合前后行文的文意。若把译成“老虎长啸,猿猴哀啼”实际上是转移了作者原定的特定环境,不然的话,湖面的景色中怎么会出现老虎

和猿猴!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把风浪拟作“虎啸猿啼”,笔者认为一则是阴风的怒号声与波涛的撞击声接近于“老虎咆哮和猿猴悲啼”;二则是作者在这里是以景寓情,因为虎是深山里的凶猛动物,虎啸能够唤起阴森森的恐怖感觉。至于猿啼,在我国文学上一贯表示悲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即是一例。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那些失意的迁客骚人在这样一个凄凉阴森的环境中触景生情,自然要“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比较合乎事理 《辞海(中)》上介绍说,“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层。下瞰洞庭湖, 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始建于唐,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著名。解放后整修一新,连同附近地辟为公园”。又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岳阳楼,“在湘洞庭湖畔,矗立在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是我国有名的江南三大楼阁之一,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相传楼始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岳阳楼的楼址,一直来就是依市临湖,而非在崇山峻岭之中。不然的话,三国吴将何以把它作为训练水师的阅兵台?解放后,又何以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既然地处城邑,又何来老虎和猿猴!退一步说,要是有的话,也决不会有到人们可以听到“老虎长啸,猿猴哀啼”的地步,须知,要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样嘈杂的环境中,尽管时处傍晚,光凭那几只(假设存在)用来供赏的老虎和猿猴的“啸”、“啼”是远远不够的,而非老虎成群,猿猴结队不可。

那么,这个“虎啸猿啼”是否可能来自《辞海》所指的君山?据《中国城市辞典•湖南省•岳阳》云,君山“为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面积近1平方公里”,岛上古迹甚多,尚存虞帝二妃墓、柳毅传、传书亭、飞来钟、龙涎井……等,还生长有斑竹、罗汉竹、方竹等十来种异竹”。为此,我们可以说,无论从君山的外貌,还是从君山的内在条件(生长的仅为竹类),应该说于虎猿的藏身匿体都是无缘的,尤其是虎。正因为这样,君山才会有这么众多的名胜古迹。试想,天下哪里会有这么大胆的人,在虎踪猿迹遍地的深山野岙建亭造景,冒着生命危险去逍遥那些举觞朗吟的闲情逸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诗句;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绿,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的诗篇,都展示了洞庭君山的秀丽容貌,又证明了君山早为先人开发,山中无虎猿的事实。

三、比较循乎古代汉语语法规律

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 语的有,如“土崩瓦解”等,但不多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相当常见。例如:

1、

婉贞曰:“…….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持刀挟盾,猱进鸷击,或 ..

能免乎?”(徐珂《冯婉贞》)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例句中的“猱”、“鸷”、“斗”、“蛇”、|“犬”等字,就是借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性特征,来描述行为动作的特征、状态,今译时,我们一定把它译作“象猿猴那样地敏捷进攻”、“象雄鹰那样地勇猛攻击”、“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象游蛇那样蜿蜒流动,……象狗牙那样地参差不齐”。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句式完全同于例句(2)的“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其主语均以承上而省去——句中的“虎啸猿啼”译为“老虎长啸,猿猴哀啼”?如把它译为“湖面上的风浪声,时而象老虎那样地咆哮,时而象猿猴那样地凄叫”,不更循乎古代汉语语法规律?

以上所述,为笔者之所见。但限于知识的浅薄,文字表达能力的低劣,不当甚至谬误之处定然难免,这里,再次恳请师长和同行斧正。

参考资料:

1、《中国名胜词典》,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2、《中国城市辞典》,严重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