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记叙文标杆文

来源:九壹网
房山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一模检测 ——记叙文标杆文

真题再现

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远方,有动人的风景,有美好的希望,有无限的可能…… 请以“向远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

具体选材可以是动人的风景、美好的希望、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呈现远方风景的特点;也可以落位于远方的发展或处于远方的人的发展;也可以体现远方与现在的对比,落位于远方的可能性。要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词。“向”和“远方”。“向”有面向、走向、指向的意思。眺望远方,奔赴远方,展望未来。“向远方”才能做到立意深刻。

1.有对“向”的明确指向性,且特征鲜明 2.与“远方”逻辑紧密

3.事件主体围绕“远方”展开,体现影响“远”

1号文

向远方

(一类上48分)

一辆辆驶向远方,承载着无尽的希望。——题记

“在沙漠里修高铁、建楼房,你别在外面瞎折腾了,那么受罪,赶紧回来吧。”我躺在床上,耳边仍回荡着离家前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刘哥还没睡呢?”身旁的人问我,“明天就第一次实验了,睡不着。”我叹了口气,在沙漠中修高铁、

建楼房,怎么听都是不可能,的确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做的事。“中铁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我仍然记得这是我给母亲的回答。

我最终还是站在麦加的土地上了。高温,高温,无尽的干旱,使得本就不易的工程难上加难。“什么?没有信号儿?”基站身边传来惊呼,我看向那位当地的将要与我们一同合作的专家,他的神色犯难,“刘先生。基建离地比较远,通信确实……”“没关系,我们理解。”我朝他笑了一下,投入了工作之中。

“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对接。”我的声音好像有些抖,又通过对讲机传到了控制室去。一切都很顺利,我暗自松了口气。“不好了,刘哥。箱梁模型开裂了,终止对接”,我的一颗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

前期准备好的箱梁模型大面积开裂,我皱起了眉头,牙关咬得有些紧。 突如其来的意外,使我们不得不再回过头来寻找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计算,繁琐的复查过程,使大家身心俱疲。“高温,是高温”这天下午,团队里的成员连说带比划,兴奋地说是高温导致其大面积开裂,我们只需想办法使其降温就可以了。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我们的周密计划下,终于攻破了这道难关。

麦麦高铁中式通车了。至此,麦加到麦地那的行程由四个小时缩短为两个小时,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距离。

我坐上了这趟高铁,看沿途的楼房往我身后划去,心中满是骄傲。这趟向远方行驶的高铁承载着无尽的希望,而我也会带着我的理想奔赴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主人公“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距离的遥远含义丰富,既是异国他乡的远方,也是实现心中理想的远方。

2号文

向远方

(一类中45分)

“你真的决定了吗?你要知道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你是不可能得到现在的薪资待遇的”。

“我决定好了!”

我自小是个渴望自由的孩子,我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于是我离开了这铜牙铁齿,一路向北去,到了那黄土高坡,想看看人生还能怎样过。

住到这里,一望无际,辽阔无边,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我住进了当地的一位老汉家。

他很热情,三杯黄酒下肚,他已然打开了话匣子,“小娃娃,来俺们坝子上做啥子?”“旅游。”我也笑着回应道。大概了解过后,他给我讲到,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为了治理风沙,他那粗糙的掌纹抚过这里每一棵树的纹路。

我看着窗外风沙扬起,昏暗了半边天,窗台上还有一层黄沙,不禁心中暗问,就他们能制住沙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次饭后我外出散步,偶然走到了坝子的背面,而眼前的景象却使我瞠目结舌。

那是一片沙漠中的绿洲,一颗棵整齐而又挺拔的树木矗立着。树林的边缘,与黄沙分割得十分整齐,仿佛在与沙宣战。而老汉在林子里与之同行的还有几个青壮年,他们甩开膀子,一铁锹进沙里,撬出一个坑,将树苗小心翼翼地放好后,填上土,再浇点水,斗大的汗珠砸在地上,也砸进了我的心里。

我这时才明白了他们祖祖辈辈留在这里的原因,他们并非不知道远方那城市的安稳、美好,而是他们意识到了只有把沙治住,才能让城市安稳、美好。

望着老汉眼中的神色是那么的幸福、坚定,让人再难移开始现。而我也终于明白了,这黄土高原吸引我的并非那一望无际的漫天黄沙,而是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啊。

我一路小跑下了坝子,“老汉爷爷,我也来帮你。”他听到了我的声音,动作一停,抬眼向我看来,双目对视的那一刹,是欣喜,是欣慰,一切都不言而喻。

十天后,一封家书从遥远的黄土高坡寄到了北京。

“爸妈,我的远方虽没有浮岚暖翠,没有水暖山温,这里落后贫穷,但这里有一群朴实无私的人,我将留在这里,建设黄土高坡,我将留在远方,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闺女,我们支持你!”

【点评】本文构思、立意紧扣题意,从到黄土高坡旅游到扎根那里治沙,人物思想深度逐步提升,结尾与家人的书信对话非常巧妙。

3号文

向远方

(一类下43分)

在从四川去西藏的路上,你不乏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身披皮革式的围裙手绑,两块木板,三步一摆,五体投地,不断的亲吻着脚下的土地,这就是朝圣者。从远方而来,向远方而去。

川藏公路旁,我们一行人停在路边休息。太阳挂在天空中央,光芒万丈,刺得人睁不开眼。只见从眼光所及的最边缘,一个黑点忽高忽低缓缓地移动着,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约十分钟后,那黑点逐渐放大。我再定睛一看,是个人影。他在烈日下有些摇晃,脚步有些许轻浮。离近后,我看到他早已面如土色,嘴唇干裂发白,便急忙上去接住了摇摇欲坠的他。“老三,去拿把伞,再拿冰水和吃的来”,我转头叫到。伞来了,我连忙撑起,遮在那人头上。拧开瓶盖儿,向那干裂的口中喂水。

几分钟后,人醒了。他向我们表达了感谢,并说明了朝圣者的身份。这时,我才仔细打量起他来。这人肌肤黝黑,身形有些消瘦,小小的身姿背了一个大包,却是空的。估计也在来路上吃光了食物。他身前系了一个皮质围裙,已磨得泛白,膝盖处甚至有些石子磨破的小洞,手上两块木板也已磨得发光。这些无一不向我展示,他这一路上的艰辛。然而,他却始终笑着,向我们说着他的经历。

我看着满目温和的他,问“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你从没有后悔过吗?就没有想过放弃?”他笑着摇了摇头。该起程了。我知道路边碰到朝圣者,你可以向他们提供食物和水,却不能提起送他们一程,这是对朝圣者极其敬仰的尊重。朝圣者心怀苍生,以自身受苦经历磨难为天下人祈福。为了信仰,不远万里;为了信仰,不惧磨难。他们向远方前行,而终点并不在布达拉宫,而在比那更远的远方。

抵达西藏后,我们体会到了高原反应的生死折磨。但当我看到街上随处可见的朝圣者,我才明白,西藏缺氧,但不从不缺信仰。看着远方,那挂满五彩经幡的山坡,看着向远方进发的朝圣者,我的心潮澎湃不已。

人生并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辈应赓续努力,砥砺奋进,向着未来,向着远方出发。人从不缺信仰,路有更远的远方。

【点评】文章选材角度独特,以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一个朝圣者的形象,描写生动细致。本文内容深刻,有向远方的行动,也有内心的信仰,更有作者独特的思考。

4号文

向远方

(二类上39分)

“老向,前几天刚种的胡杨树苗,又倒伏了”,老乡的同事小王说道。老向放下手中破旧的皮革笔记本儿,回答道,“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走,带我去看一看说吧”。二人便穿上风衣,戴好帽子,裹好面巾,前往树苗处查看。

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倒伏的树苗。其中大部分已经被掩盖在黄沙之下。老乡走到近处,围绕着一个个倒下的士兵不停的重复道,“难道这里终究只能是一片黄沙吗?赛凡坝真的不能变成临场吗?”就像远方的大兴安岭那样。

老向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他的父亲是一名抗日军人,父亲给他起名为向远方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对未来的期望。后来老向升入林业大学,当时全国饱受风沙侵扰,于是他主动请缨去到塞罕坝治理风沙,去向了黄沙满天的远方。

而这一去就是数十年。他从当年意气风发,变得愈加成熟稳重。身边同事换了又换,树苗种类换了又换,而唯一没变的,是老向治沙的决心,与他那破旧的皮革笔记本,上边记载了这些年来树种的种类与树苗的生长情况。

窗外,黑夜降临,随之而来的还有沙漠中的暴雨。雨横打着纱窗,屋中的蜡烛,灯火摇曳。他看着自己的笔记本。虽然他现在坐在办公室里,但他的心早已飞到了树苗那里。他在想,我的胡杨苗究竟能不能住在这暴风雨呢?他担心的不仅有胡杨苗,正是因为这些树苗是他亲手培育的,他把它们当做孩子一样照顾。

雨渐渐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丝微光,将要照耀整个大地。

“老向,老向,我们的胡杨苗成功了”,屋外小王的叫声吵醒了老向,他从床上惊起,回答道,“走,带我去看看。”

二人来到了树苗地,这一次,映入眼帘的是坚挺的树苗,一个个犹如挺拔的士兵在接受长官的巡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向远方在塞罕坝的故事会被历史、人类记载。他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向远方,这一大片胡杨林会在赛罕坝逐渐成为森林,成为林场。

【点评】塞罕坝治沙的选材已不属于新鲜选材,本文给作者起名为“向远方”有一语双关的意思,比较巧妙,既有人物所在地的远,也暗含塞罕坝的未来。

5号文

向远方

(二类中37分)

小花是山里的孩子,从小他的父母就告诉他,他们会一直待在山里。小花每次都很疑惑,是被困在山里了吗?母亲摘菜叶的手顿了顿,太阳有点刺眼。母亲眯着眼望着山头,没有说话。

山里来了新老师,小花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新老师了,但是她照例从家里拿了两个鸡蛋要送给老师。上学的路并不顺利,小花还打碎了一个鸡蛋。当小花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当小花走进教室里,就看到了他们的新老师。老师穿着一身雪白的长裙,眼睛亮亮的,脸红红的,用她那黄雀般的声音给同学们讲述着山外面的世界。老师看到小花时有点儿惊讶,但是没有责备,只是从包里拿出手绢儿,给小花擦了擦那被泥土弄脏的脸。小花至今还记得,那味道是茉莉花味儿的。

“老师,山外面有自行车吗?我们这儿只有小王家有一辆。”“老师,那边有电视吗?村长家的电视就是从那边买来的,但是拿过来费了老大劲儿了。”老师笑着看着这七嘴八舌问问题的孩子们,笑道,“都有,不仅有自行车,还有汽车,而且买电视也很方便,不用这么麻烦。”那王老师讲了好多,讲的越多,小花眼里越亮,她隐隐觉得那个地方有它无限的可能。

老师走了,过了一周又回来了。这次老师不仅自己来了,还带了施工队。小花听她父亲说,是老师向外界反映了这里的情况,并且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便派来了施工队建座大桥,不用像之前那样用钢丝去外面了,只要有这座桥,去哪里都可以。

施工队很快就开工了,这里面还有很多村民过来帮忙。剑桥过程很艰难,但是在众人不懈努力之下,这座通往远方的桥终于建成了。

小花从开始打碎鸡蛋路都走不好的小丫头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女孩儿,她考上了大学。家里人都为她感到高兴。小花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连衣裙站在桥头,看着桥底下的溪流流向远方,谁也不知道它将流去哪里。

【点评】故事质朴而感人,人物丰富,既有母亲“眯着眼望向远方”,又有来自远方的支教老师,更有国家扶持建设的施工队,让山里的孩子有了通向远方的路,立意比较好。

6号文

向远方

(二类下34分)

人生是一辆驶向远方的列车,我挥手告别每一站下车的旅客,继续向远处行驶,驶向属于我的远方。

什么是远方?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远方是妈妈手指向的天边,满天微粉色的晚霞与远处的高楼大厦连为一线,那就是远方。

我还只有桌子那么高时,妈妈带我去参加姐姐的升学宴。七大姑八大姨围成一桌,各个面露喜色,对着姨妈和姐姐说道,“祝贺,祝贺”“恭喜,恭喜”“你家女儿好样的”,她们竖起的大拇指告诉我,姐姐很厉害。我跑去问姐姐,“姐姐他们为什么夸你呀”“因为我考上了好的大学”“大学是什么呀,在哪里呀,我可以去吗?”“当然可以去啦。在很远的地方。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大学就是远方。我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对大学的憧憬。

长大以后,我也开始为学习而忙碌,为学业而担忧,考上好的大学成为了每个学生的最终目标。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看着哥哥姐姐们一个个背起行囊,坐上突突前进的火车,坐上飞往远方的飞机,去往了他们心仪的大学。紧张期待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终于该轮到我了。

苦读十二年我也终于走向我的战场,但大学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远方,而是我必将到达的一站,我的未来还有很长,我的梦想不应只局限于大学。

哥哥总对我说,不要害怕高考,不要担心失败,只要不停努力就好,付出和努力终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

望向远方,依旧一片光芒灿烂,灿烂的不止是天边,更是我一片光芒的未来旅途。我相信远方自有荣光在,少年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我有无限可能。

【点评】本文内容选择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情真挚,只是缺少故事提炼,缺少描写,基本符合题意。

7号文

向远方

(三类上32分) 远方,有动人的风景,有美好的希望,有无限的可能。在学习上,我们不要遇到挫折就放弃,想想解决的方法,向着远方不断的前进。

在我刚升入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在高中第一次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十分不好,在年级处于倒数地位。我十分的担心,我的同桌看见我

郁郁不乐的样子,就跑过来问我,“你怎么看起来无精打采的,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我不好意思和他说我的数学成绩。可他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一样就对我说,“别难过了,我是不会笑话你的。有什么事儿就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我说“我这次的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几乎就是倒数了”。可他却说,“别灰心,没关系的。我会帮你提高数学成绩,争取下次考试考好”。听了他的话,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我和他就定了下来,他在临走前对我说,在遇到挫折时不要停止不前,也不要灰心,向着远方看去,就会看到希望和无限的可能。

就这样,我们两个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们两个就会留下来去做数学题。每天做一到两题,积少成多。如果我有不会的数学题时,他就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给我讲解之后,还会让我再给他讲一遍。等过了几天,他再出一道类似的题让我做,这样能够加深我的记忆。如果遇到我们两个都不会的难题时,我们就会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有了思路就说出来,两个人齐心协力把难题解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对这道题的记忆。我们就这样每天练习,每天都进步,相信着远方的无限可能。

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和他的数学成绩都取得了优异的分数,我和他拥抱在一起,回想起之前一点一滴的练习,十分的高兴。

向远方看,有着无限的可能,有着美好的希望,在我们遇到挫折时,要向远方看去,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在等着你呢。

【点评】本文属于低幼类记叙文,选材简单,还处于初中阶段的一事一议的记叙文程度。

8号文

向远方

(三类中30分)

远方有动人的风景,有美好的希望,有无限的可能。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有没有经历过小小的挫败就止步不前?有没有因为离自己的目标过于遥远就选择放弃?我想,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

三年前的我还是一名初中生,总认为时间还长,可转眼间我已成为一名高三生了。面临未知的未来,我有过迷茫、低落。还记得,那是高三上学期的一次月考,由任课教师自行判卷,成绩很快就出来了。还没有拿到试卷儿,就看到我的卷子被展到了讲台上。这么低的分数儿,让我一时间不能接受。老师还拿我的卷

子当示例,当时的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思考了很多,也反思为什么自己没有早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没有及时查漏补缺。课下,老师也向我解释了为什么选择拿我的卷子进行展示,我也知道了老师的意图,让自己长个记性也好。我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过于薄弱。

针对这个问题,我下定了决心,要把之前欠下的学习全部抓回来。我每天抱着参考书,看基础,做习题,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拖沓,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在下一次月考时,我的数学成绩由班级的末尾到了班级的中间,这令我吃惊不已。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这次的成绩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的关照,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达到了远方迎来了美好的希望,我还有无限的可能去迎接更加动人的风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遇到挫折时,我们要不要停滞不前?也许小小的一步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每次都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也许坚持就会让我们的结果变好,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选材内容真实但是简单浅薄,故事逻辑简单,缺少思想深度。

9号文

向远方

(四类上24分)

我只记得我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很长,也很真实。

我梦到我是一只鸟。啄破坚硬的壳,探出头来,我便望向远方。远方有动人的风景。有美好的希望,有无限的可能。

我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在母亲的保护和教导下学会飞行。在可以独立飞行后,我便离开家,离开母亲的怀抱,飞向那未知的远方。

我向东飞去,因为我看到东方有一颗明亮的红星。在引导我,我便去追随它。我飞到一片湖上,我发现那并不是一颗红星,而是湖上的一叶小船,向船中望去,是几个青年人围着一张纸讨论着什么,我不懂人言,便只得看向那纸上几个字“中国共产党”。在远方,我看到另外一些人与船上这些青年样貌似乎是同一个民族。但对这几位青年“中国共产党”潜入地下,不在地上表现出来,可还是有很多人想要加入他们,共产党的人数逐渐增大,似乎有与另一个组织一战的能力。更没想到是,共产党力量薄弱,他们选择长征。我并没有跟随,而是继续向远方飞去。

我飞向远方,看到一些不属于这个国家的人入侵这个国家,想占领这地方。此时共产党与另一组织化敌为友,一同对敌想要入侵祖国的外来人。在双方的合作下,侵略者成功的退被击退。此时中国共产党胜利了,我便随共产党来到了一个美丽且雄伟的地方。有很多人聚集在这里,在城门上有一些人,每个人都很激动。只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感觉大地都在为之战栗,那些在地下的中国共产党也站了起来,迎接着属于他们的新世界。我没有过多停留。我想到他们不会让别人入侵者神圣的领土。我放下心来,沉沉睡去。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我脸上。泪水随之落下,阳光映出七彩之光。唯独红色最艳丽。

【点评】文体不清,散文化。 10号文

向远方

(四类中20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大概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让我永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的远方大抵是与大部分人都不一样的,我向往自由,所以向往远方,我想看世间的山川河流,想看遍人生百态,想尝遍酸甜苦辣,所以我的远方很远,远到看不完,我的远方又很近啊,尽到触手可及。而我的自由,永远在追寻远方的路上。

走向远方,我坐在去西藏的火车上。看到葱绿的草原和低头吃草的牛羊,只觉得远方好像就是这样,没有其他繁杂心事的打扰。是指充满自由气息的地方。我远远望向布达拉宫,它就在那儿,洁白圣洁,立于蓝天白云之下。它好像很远,远道装载的无数人的信仰走在实现的路上。这些虚无缥缈的信仰总是携带着很多真挚的祝愿,冒着金光。我的远方出现了,它是一种信仰,是无数人的希望,去向远方。

我走在希望的路上,但同时他也充满绝望。那是医院的走廊,它充满着消毒水味儿。

【点评】残文,文章对“远方”有具体所指“西藏”“布达拉宫”,素材较好,希望后期好好构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