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在小儿湿热泄泻中的临床运用

来源:九壹网


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在小儿湿热泄泻中的临床运用

目的 观察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对小儿湿热泄泻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小儿湿热泄泻诊断的3个月~2周岁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小儿腹泻病常规基础治疗及护理。治疗组给予对照组相应治疗,并联合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病例治疗效果,记录患儿住院时间。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齡、入院体重及性别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需住院治疗时间(5.17±1.26)d较对照组(7.63±1.6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19例,占63.33%,总有效率占93.33%。对照组:显效9例,占30.00%,总有效率占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湿热泻可以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疗效确切。

标签:经络按摩;穴位敷贴;湿热泻

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腹泻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每年近400万婴儿死于腹泻[2],是婴幼儿死亡的前3位主因之一。本病夏秋季节较多见,尤以 3 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体温恢复正常,其它全身症状好转。③无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5/d次,大便性状基本未改善,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2.5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观察结果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率,统计推断采用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准采用P<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为3~24个月,平均为(11.00±5.70)月,其中年龄为3~12个月19例,年龄12~24个月11例;入院体重7~17 Kg,平均为(9.33±2.12)Kg。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3~24个月,平均为(11.50±7.56)月,其中年龄为3~12个月17例,年龄12~24个月13例;入院体重5~12 Kg,平均为(8.61±2.31)Kg。提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年龄、入院体重及性别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2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2。

3讨论

小儿湿热泻证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导失职,故见泻下急迫如水样蛋花汤样;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见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湿热困脾,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若伴有外感者,可见发热,其热重于湿者,则见口渴,苔黄,湿热在下,故见小便短黄。治宜清热利湿。本研究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湿热泻,

结果显示,治疗组需住院治疗时间(5.17±1.26)d较对照组(7.63±1.6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治疗组:显效19例,占63.33%,总有效率占93.33%。对照组:显效9例,占30.00%,总有效率占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穴位推拿按摩是通过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传导治疗信息,发挥祛热利湿,调整脏腑阴阳、经络气血、运脾和胃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5]。姜宏[6]据近10年研究报道表明,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可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以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物质和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治疗效应。动物实验已证实了在泄泻时,经过推拿,可以增加动物的体重、血红蛋白及使小肠损伤的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及时修复,表明推拿手法有消炎作 用[7]。于娟[8]采用清胃经为主,配合其它穴位治疗小儿泄泻(湿热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穴位贴敷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历史悠久。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药物贴敷对体表某一部位的刺激会使局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反馈信息原理,促进人体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组织的功能活动。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完善了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现代药剂学中称为经皮给药系统。小儿正处在发育阶段,各脏腑功能尚不完善,尤其肝肾的解毒排泄功能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药物使用不当或长期应用,易引起中毒。而小儿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较好,药物能很快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将药物贴于小儿皮肤上,这种经皮给药的方式,既避免了小儿打针吃药之苦,又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影响及肝肾的损伤,从而减少输液反应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研究表明,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药物经皮吸收后,可避免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的峰谷现象,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而持久,并能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经络按摩加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湿热泻可以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易操作,易被临床护理人员学习与操作,也易被患儿接受,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了患儿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国家医疗费用负担,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新民,汪受传,虞舜.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1-3.

[2]吴迪.小儿腹泻临床用药的发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018):3209-3210.

[3]史字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小儿腹泻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1988:57,109.

[4]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 381.

[5]方鹤松.第十五届全国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讲义-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6]姜宏,楊志良.推拿疗法的生化机理研究和假说[J].辽宁中医杂志,1988,5(7).

[7]徐俊,严隽陶.推拿对脾虚泄泻模型大鼠作用的初探[J].按摩与导引,1995(6):1-2.

[8]于娟.浅议清胃经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8,29(11):1558-15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