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① DISCRIMINATION ON BASlC CONCEP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lPLlNE AND REFLECTIONS ON lTS CoNSTRUCTlON 杨贵庆 YANGGuiqing 【摘要】讨论了我国新中国建立后城乡规划、城 education wiht various backgrounds,formulate a 市规划再到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历史发展,指 basic framewo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出“城乡规划学”是揭示城乡发展规律并通过规 establish an“access system”for the newcomers in 划途径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具有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planning education. 自身的科学性。社会公平、公正是城乡规划思想 KEYWORDS:Urban and Rura1 Planning discipline; 发展的基本主线之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构建了 ifrst—level subject;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当今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城 乡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当前我 自201 1年 城乡规划学”从过去学科架构中 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应加强在一级学科下的二级 与建筑学作为 隶属”关系的二级学科转变成为 学科支撑作用,构建不同背景规划专业的共同基 ~级学科以来.规划学界不断涌现对其内涵、构 础平台,构建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 架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热烈讨论。。。城乡规划 亟待颁布专业设立的“准入制度”。 学学科的发展变化既是其自身发展演进的结果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学科建设 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我国快 速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艰巨 ABSTRAC I: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this 复杂的新问题,以及新形势下促进城乡统筹 区 paper examines several important periods during the 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from“Urban and Rural 等方面的需求.呼唤学科的发展变革,因此可以 Planning’’in the 1950s to“Urban Planning.’’and 说 城乡规划学 一级学科在我国当今城乡发 again to the present“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应运而生。 discipline which has been classified as the first— 从 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学 从字 level subject.The paper expounds that the‘‘Urban 面表述上看,虽然只是把原来的5 一萍 潞 崃瞰计蒂 辫 昧千”市”改成了 and Rural Planning”discipline is to reveal the 乡 并增加了一个 学”,但在内涵本质方 3斗 蹄吕蛐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law and to achieve 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的变化和对 一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planning,and 当今城乡规划作用的期待。我国 城乡规划学” it has its own scientific nature.Social equity and 经历了6O多年发展,如何理解 城乡规划学 的 justice is one of the basic threads throughout the 城”与”乡”内涵上的重要变化7如何看待 thought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城乡规划学”之 学”的含义?它对当前我国 Theories from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 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启发?本文试从 城 have built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oday’S Chinese 乡规划学”的关键字分析入手,阐述对作为一级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which will 学科的城乡规划学内涵的几点认识,抛砖引玉 furtherplay a guiding rolefortheChineseurban and 以期更好地推进和完善本学科建设。 rural consturct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China’S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should 1 “城乡规划学”之“城”和“乡”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level subj ect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first-level subject,and construct a 1.1 新中国早期的“城乡规划” common fundamental platform for the planning 这次城市规划学科更名中最大的改变是去掉 【文章编号l 1002-1 329 (2013)10-0053-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杨贵庆(1 966一) 男,博 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 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 师。 【修改日期】201 3-09-1 3 c 一 013舟档 7|眯糯10蟹(o广u 7_zo100o o13 一藩 潜建。一 LANNlN0 RE<一罢 了“市 ,增加了 乡 ,把原来单纯 城市” 对象拓展成为 城乡”。这反映了当今我国城镇 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思想和规划重点。然而. 城乡规划 这 一表述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学科历史发展来看并 不是第一次。 1 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按照当时苏 联土建类专业目录设立了”都市计2,J1与经营”专 业(城市规划专业的前身)。,之后由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城乡规划 (上、下册)》。这本教材是由“城乡规划”教材 选编小组选编的.共分为四篇,而其中第四篇有 农村人民公社规划”,分别对解放前后我国农 村发展概述、农村人民公社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农村人民公社规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编写,对农 村生产规划和居民点规划两个方面均作了较好的 论述。。这本教材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之后 第一本专业教材。可见 城乡规划 一词在专 业建设之初就已把 城 和 乡 作为共生的概 念加以统筹。虽然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限 于当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而论述不足,但 采用 城乡规划 一词已经可以反映当时对专业 和学科内涵的全面认识。 、 同时 在新中国早期的规划实践方面, 乡”也已经作为规划的重要对象。例如1 958 年第10期《建筑学报》发表了李德华、董鉴泓、 臧庆生等人的论文《青浦县及红旗人民公社规 划》,介绍了关于人民公社规划的方法与实践案 例。论文的署名不仅有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组 的成员,而且还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的3 位作者,反映了当时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保健 等方面的重视。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了 全县的规 划”、 乡的现状调查”、 人民公社的规.t l以及 居民点规划”四个部分 。可见,新中国 早期的规划专业,不仅在理论和教学方面 而且 在规划实践方面,都已经把“城”、 乡”两个 方面作为规划的对象来共同看待。 城乡规划 一词在1 961年出版的第1版 《辞海试行本・第1 6分册・工程技术》中曾作为 专门一节的名称出现。。这一节包括20个词条的 名词解释,其中第1个词条 城乡规划”表述为 对城市和乡镇的建设发展 建筑和工程建设等 所作的规划 .其内容包括 确定城乡发展的 性质,规模和用地范围,研究生产企业、居住建 筑、道路交通运输、公用和公共文化福利设施以 及园林绿化等的建设规模和标准 并加以布置 和设计,使城市建设合理 经济.创造方便、卫 生 舒适、美观的环境 满足居民工作和生活上 的要求”。该词条还指出了城乡规划具体的建设 方案.分为”(1)总体规划,是整个城、乡在一 定年限内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全面安排和布置,用 以指导城乡逐步建设发展:(2)详细规划,是为 城 乡全部或局部地区近期建设的安排”。由此 可见 当时对”城 和 乡“的研究与规划是 同等对待的。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第2个词条 城市规划 ,其解释为”即城乡规划”。这既 说明 城乡规划 覆盖了“城市规划 也说明 城市规划”要作为 城乡规划 来看待, 城 乡规划 比“城市规划 更为准确地表达了专业 和学科名称。 综上所述 新中国早期的 城乡规划”已 作为工程学科的一个专门领域 是一个学科的总 括,它自身包含着城市、区域、卫星城镇和自然 村等规划对象,研究和规划范围覆盖了城与乡。 1.2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 1 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 制等改革不断深化 城市 一跃成为城乡规划 发展领域的主角。1 980—201O年的30年间,我国 城镇化水平从20%左右提高到约50%,几乎是平 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ooo万人。这30年间, 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大城 市 特大城市成为区域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城镇工业经济在地方产业结构比例中占据绝大多 数 相比之下,农业产业经济的贡献比例不断下 降。在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乡镇工业发达的城镇, 农业对GDP的贡献比例微乎其微。20世纪90年代 以来,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投资的推波助 澜.我国一些投资环境优越的地区 城镇人IZl规 模、经济规模和土地空间规模等突飞猛进。在这 样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城镇成为规划学科发展 的主题和重点已不足为奇,而 乡 的角色的重 要性逐渐减弱。 同时 规划专业教育也已把对城市的研究和 规划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规划教材也跟随城市 的主题发生了改变。1 981年出版了《城市规划原 理》第1版,书名中已经不再有“乡”。其后的 第2版《城市规划原理》(1 991年)、第3版《城市 规划原理》(2001年)中,绝大多数章节都是将城 市作为主要内容 并不断补充西方发达国家城市 规划发展理论与技术经验.而乡村规划的内容相 对来说不断萎缩 直到201 0年出版的第4版《城 市规划原理》,才在内容上出现了对 城乡 的 重视 ,虽然书名并没有改变。 ’在我国这一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各地急需 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 城市规划教育规模的大发展。由于高校规划专业 毕业生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国内开设城市规划 专业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据2008年全国高等院 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年度报告,这一数 经不再包括 乡规划”的内容。这个现象反映出 量已达到1 80多所。相对于城市规划业务市场的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快速增长的实际状 蓬勃发展和设计机构与专业人才的聚集,乡村规 况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 划受到冷落。 差别。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学科与设计市场的蓬勃 发展.反映在《辞海》中对“城市规划 也十分 1.3 城乡规划 一词的回归 偏重,而不再出现 城乡规划 的词条。例如 如今, 城乡规划 又重回对专业和学科的 200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6版 总体表述 这是~个历史性的回归。我国快速城 彩图本)中.以 城市 起头的词条已经达到46 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一方面是城镇化 条。除了 城市规划”之外 还增加了诸如 城 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乡村资源和环 市化”、 “城市集群”、 ”城市交通 、 城市 境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国近3O年的城镇化尤其是 设计 、 “城市地理学”、 城市经济学”、 近1 5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城镇大发展对建筑材料、 城市社会学 、 城市生态学 甚至 城市政 能源、土地资源 水资源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需 治学 等一系列内容,反映了城市科学发展之迅 求,使得我国广袤的农村经历了并仍然经历着资 猛;而另一方面,以 城乡 起头的词条只有2 源性“洗劫”。事实上,相对于城市的高速发展 条,即“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和市场繁荣,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的自然环境和 制度”。。词条”城市规划 的解释是”对一定 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环境灾害和污染的威胁日 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 益严峻。对此,国家层面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地采 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 取有效措施.并出台一系列有关城市规划和管理 管理”.其内容包括 拟定城镇发展的性质 人 的规范和条例。近些年中央提出 以工补农、反 口规模和用地范围 研究工业、居住、道路、广 哺农村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等一系列方 场 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文教、环境卫生、商 针,正是针对我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 的 三 业服务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的建设规模、标准和 农”问题所提出的改革。过去30多年城镇化发展 布局;进行城镇经济建设的规划设计 使城镇建 的历史经验教训l是: 城市”和 乡村”不可分 设发展经济、合理,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割看待 城”和 乡 应相提并论,城乡发展 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是城镇建设的依据。一般可 必须统筹协调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表1)。 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建立.是历史经 与1 961年版《辞海》中的 城乡规划”词条相比 验和教训I给予的启迪,是在与城市发展相互共生 较,2009年版《辞海》中的 城市规划”词条已 的乡村遭受资源攫取和污染重创之后所产生的猛 表1不同时期”城市(乡)规划”名词界定或编制目标对照一览 Tab.1 Concepts of“Urban nad Rural Planning’’in diferent periods 年份 名词界定或编制目标 来源 特征 城乡规划 :对城市和乡镇的建设发展 建 《辞海试行本・第1 6分册・工 对 城”和 乡 的研究与规划同 1 961 筑和工程建设等所作的规划。 程技术》第1版 等对待。 城市规划 即 城乡规 5 一5 划 。整帐 计莆静辫 汩帐千 斗 玮 蛐冲 编制目标: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 关注城市发展,未考虑城乡协调和 一 1990 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合理地制定 法》,1 990年4月1日起实施 统筹。 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 制定本法。 城市规划 :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重新重视城乡关系 把 城 和 2006 导城乡发展与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 年4月1日起施行 乡”作为共同的规划对象予以指 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导。 编制目标: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确立城 乡协调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法》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目标。 20O8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 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 《辞海》(第6版彩图本) 《辞海》条目编写尚未及时更新反 2∞9 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 映《城乡规划法》精神.但反映出 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过于注重城市 发展,城乡差别加剧。 f l2013付罅 7| 蹿1a措(o广 7_zo1000 0 一薄 浩造0一TY z三z0 m<lE{ 醒,也是经历了城市物质环境快速繁荣之后反观 其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当今我国城镇化率达 到50%的另一景象是,仍然还有一半人口在乡村 生产生活 量大面广。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 城 乡规划”,其认识高度、时代内涵以及所面临的 危机,已经和20世 ̄f50-60年代的“城乡规划 认识水平和紧迫感不可同日而语。在新的形势 下, 城乡规划学”应既适合中国的国情,又反 映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要求我们对学科的内涵 进行深入思考,审视过去在 建筑学”一级学科 下城市规划学科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保持优势, 及时改革 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特色的 城乡规划专业。 2 “城乡规划学”之“学” 2.1 作为 学科”的 城乡规划学”之科 学性 作为学科的城乡规划应当具有科学性。对 于城市规划科学性的探讨,在规划理论界由来已 久 其中捍卫者有之,怀疑者也有之。如今作为 城乡规划学,其学科之科学性的论证也无法回 避。城乡规划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其科学性已 经反映在学科的定义中。笔者认为, ”城乡规划 学”是揭示城乡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途径实现城 乡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作为学科的城乡规划应 当具有科学性。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人类聚居 行为在土地使用和空间上的活动轨迹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这是因为,作为个体的人的生物性规律 支撑并影响了一定规模群体的活动规律,而若干 群体所形成更大群体的集体行为仍然携带着这样 的生物性规律。人类不断发展的技术水平使得群 体活动的频率和范围加快加大,而群体的文化偏 好和社会组织方式使得群体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 并具有多样性。无论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 中所揭示的作为生物进化动力的自然选择所展 示的竞争性,还是克鲁泡特金(Pyotr Alexeyevich Kropotkin)在《互助论》中所揭示的人类活动的互 助性特征 ,都在人类聚居活动中体现出相应的 规律。从西方早期爱斯基摩人的 围屋”到后来 的市民广场,从我国早期先民聚落的特征到后来 《周礼考工记》的皇城布局 人类聚居活动在土 地使用和空间上呈现了特定的规律性。换言之, 只要人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规律存在 只要人类 还是那样的四肢和身高、衣食住行和七情六欲. 那么人类在物质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就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城乡规划学就是要研究、揭示、认识和 解释人类聚居活动的集体行为在城乡土地使用和 空间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并通过规划途径使之 更为合理地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并实现可 持续发展 这应当成为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思 想基础内核之一。 2.2“城乡规划学”的核心价值观 近代城乡规划学思想体系中的价值观从 开始就基于公共性,力图体现规划途径的公 平和公正。早在1 850年,开始于英国的 乌托 邦 (Utopia)社会理想主义运动 开创了城乡规 划实践运动的先河。这样具有社会理想主义特征 的传统.主要是指将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作为实 现美好社会理想的实践,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原则 和人本主义的思想内涵。一些乌托邦思想的实践 者不惜变卖家产来投入建设实践活动。针对1 9世 纪末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恶化的社会现 实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对当时的土地所有 制、税收、贫困、城市膨胀等社会问题进行调 查研究 提出了 田园城市 的理想城市图式 (1898年)。这一理论把城和乡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整体进行研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城乡规划思想 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基础是更广泛地使得社会 大众生活在更加美好的城乡环境中。 城乡规划学的公正性特征贯穿了学科发展的 百年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面 临重塑社会秩序的重任。面对来自社会底层的权 益要求 城市规划的 社会批判 成为当时的主 要特征。例如达维多夫(Paul Davidoff)关于 规 划的倡导性与多元性”提出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的观点(1 965),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提出 的“市民参与决策的阶梯 (1 969) 成为西方社 会关于市民参与规划决策的早期的重要理论观 点。之后哈维(David Harvey)、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Is)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倡导 规划的社会公平、公正的理论旗手。1 980年代之 后西方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关 注公共资源、公共财产投资和利用的公平性乃至 城市空间的公平性,开始更加重视社会利益和社 区利益。发展至今,社会公平、公正等人本主义 思想已经作为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主线之 是城乡规划学科及其实践存在和发展的重要 基础。 从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来看 规划的公共 性特征始终是其发展的主线。作为“维护社会 公平 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 策 .政府通过城乡规划途径,实现城乡空间资 源使用社会公平、公正 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乡规划学这门学科来说 规划途径本身的 公信力 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城乡 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有别于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 等一级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建筑学 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服务对象可以是政府部 门 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对于一个私营业主委托 的建筑设计项目来说 建筑师可以不管业主是否 是”好人”,是否从事 正当职业”.只要有项 目委托 他可以尽可能满足业主的喜好而完成设 计合同.他甚至可能会由于为业主争取更多的开 发利益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钻法规和规范的 空子。而这样做,建筑师并没有错。自维特鲁威 (Marcus Vitruvius Polio)《建筑十书》问世后的 学者吴良镛院士提出的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 吴先生在系统研究了希腊学者人类聚居学的基 础上,结合国情创建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的理论体 系,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石。 从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希腊学者道 萨迪亚斯(c A.DoxiadlS)针对人类聚居活动的 规律第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人类聚居学 (Ekistics)的框架。尽管他认为 自己所做的工作 只是重新发现和恢复这门 古老的学科 ”” 但是 他实际上创造性地总结了人类聚居的 自 2000多年来,建筑学学科训练的重点是如何把美 学 材料和建造技术更完美地结合。但是,城乡 规划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时.必须具备 维持规划途径公信力的知识和能力,使得规划途 径 实施过程和结果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 准则。 公正性”能力成为规划师的六大核心 能力之一 。又如,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城市设计 课程.更多是专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式和美学 表达.关注城市空间中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的 个性化设计 类似于城市空间完美形式的终极蓝 图j而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设计课程则不 同 它更多关注城市开发过程的设计控制 关 注如何适应既定法律法规和条例的要求,达到 城市土地开发的公平和效益的平衡,达到规划 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空间 审美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优,并且学会把这样的 规划思维转化为城市开发控制的规划方案,即 控制性详细规划”。这是一种系统论的思维路 径。因此.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虽然都开 设城市设计课程,但教学训练的内容各有侧重。 然而.不管是哪个专业背景毕业的学生,不管是 哪一种性质的规划设计机构,只要承接到法定性 规划的设计任务 都应以社会公正性作为基本的 价值理念。城乡规划学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价值观 及其规划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科的基本知 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2.3“城乡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针对我国1 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城乡规划建 设如火如荼的实践,规划界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2O世纪8O年代后 期和90年代早期,规划理论和实践探索更加蓬勃 发展,一批在海外学成回国的从业人员引介了大 量发达国家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 规划实践,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为1 990年4月开 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 ̄D2008年1月开始实施 的《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 反过来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了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 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这些百家争鸣的规划 理论研究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权威的是著名规划 然、人类、社会 建筑、支撑网络”这五种基 本要素 并阐释了这一宏大系统理论的结构和内 涵。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对当代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仍具有较好的 指导作用。1 990年代.吴良镛院士在此理论框架 的影响下.发展并创建了中国式的 人居环境科 学”,提出了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即“自然系 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 统” 并构建了五大系统的结构模型和人居环境 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在这一基本框架内的五大 系统的建构基础上.他提出了”全球 区域、城 市、社区和建筑”五大地理空间层次及 生态、 经济、技术 社会和文化艺术 五大构建原则 这一体系学说的构建并不囿于理论层面,而是指 向 研究领域、解决方案和行动纲领”,即 面 向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 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探讨可能的目标 . “分析、选择适合地区条件的解决方案与行动纲 领 。可以说,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构建了当今 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城乡规 划建设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指导作用。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理论框架可以汲取戈 德沙尔克(Godschalk)在2004年提出的 可持续发 展永续棱锥 的思想,它被收录到菲利普・伯克 (PhiIip Berke)等主编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一 书中 ,作为规划理论构建的经典模式(图1)。这 5 一薅 浩 垛摊*蒴睁 渖帐 鄙 钿 7棱锥底座三角形的三个角所代表的 经济发展、一 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是其顶端 城乡宜居 的三 个基本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宜居是基于经济、 图1 “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棱锥”模式 Fig.1 Pyramid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图中的中文为笔者添加。 ‘ 一 013 艟 7 糟1.0措<o广∞7.z010o0 o13 一=姨 壁0一 z兰zo EvlEvv 社会和生态三者动态 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乡统筹 规划建设目标。因此,经济发展理论、生态环境 理论和社会公平理论是城乡规划学理论框架的基 础内容,城乡宜居的空间规划建设理论是城乡规 划学理论框架的核心内容。上述理论框架的基础 内容将指向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理论框架的 核心内容则指向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 3对城乡规划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在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支撑作用 目前在“城乡规划学 一级学科下二级学 科目录的设定.主要包括(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5)城乡生态 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6)城乡规划管理。上述6 项二级学科目录主要根据原来 城市规划”理论 与设计方面的基本构架而来 只是从字面上把原 来的 城市”替换为“城乡”。然而,要把研究 领域从 城市 拓展成为 城乡 ,还需要对学 科内容本身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 结,不能生硬地将 城、乡”叠加 而是要有机 融合。由于一级学科刚刚成立 二级学科目录下 的内涵建设还方兴未艾.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急需加强以上6个二级学科的建设,汲取 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结合本国国情 夯 实一级学科之基础。此外,在实践探索一段时期 之后 有必要根据学科建设研究的成果,及时调 整和完善二级学科的结构乃至名称,使之更符合 学科自身发展的实际。 3.2构建不同背景规划专业的共同基础平台 我国高校现有城市(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比较多元 主要包括建筑学背景、地理学背景、 经济学背景 管理学背景等。来自多元背景的学 校办学条件不一,师资结构各异,各自发挥特 色所长 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各有诠释,虽然 这有利于学科的91、延拓展 但同时亟待建构共同 的基础平台以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规范学 科和人才培养的标准,而现在正是开展这项工作 的有利时机。在”城乡规划学 一级学科设立之 初,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及 时出台 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导向下的专业人 才知识结构培养标准。这一标准应当是专业人才 的基础标准和基本要求,而不是各种办学背景的 特色内容。换言之,应回答 作为一个合格的城 市(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基 本专业知识 的问题。建设专业知识结构的共同 基础平台.将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办学 求同 存异”.并指导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3.3构建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专业知识结构共同基础平台的指导 下 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尽快颁 布规划专业的课程建设标准。原有 城市规划” 下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当前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 科建设进行研究确定。把对 城 乡 整体规 划的思想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内容建设之中,例 如,如何更加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城乡协调发 展、区域流域生态环境协调等 及时补充 国土 规划”、 乡村规划 原理课程和实践环节。 同样 上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也应遵循”求同 存异 的原则,确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层次,如 必修课程 和 选修课程”,或者建立 核心 课程 和”拓展课程 等。 3.4亟待颁布专业设立的“准入制度” 由于市场对城市(乡)规划专业人才的急迫需 求 我国规划专业办学数量急速膨胀 办学条件 相差很大,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低质量的 规划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虽然可以解决当前快 速发展对规划业务的需求, 但是也可能造成大量 低质量的规划方案的产生和实施。这对于规划学 科和规划专业本身来说是一种危害,长期下去, 将导致规划专业、规划学科的自我毁灭。因此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 城乡规划学 一级 学科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建立规划专业“准入制 度 并由国家层面予以颁布实施,以此约束地方 政府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办学的短期行为。对此, 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应确立基 于 准入制度”的评估标准。评估办学不是 评 优 ,而是 评差” 制定新申请办学的准入条 件 评出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予以停止招生。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乡规划学科的可持续 发展。 注释(Notes) ①本文是在笔者提交201 5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 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教师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写作 而成,原文题为《“城 规划学”发展历程启示 和若干基本问题的认识》。 ②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 导委员会201 1年会,以“规划一级学科、培养一 流人才”为主题,征集全国范围内的教师教研论 文并专集发表,会上专场讨论相关内容;《规划 师》201 1年第1 2期-f1登了以“城 规划教育面临 的新问题与新形势”为题的规划师沙龙,对城 规划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形势、城乡规划教育 体系构建及与规划实践的关系、城 规划人才素 养培养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城市规划学 -f4》2012年第2期发表了罗震东的文章《科学转型 视角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元思考》,对城 规划学一级学科的内涵及其二级学科的设置等 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③ 《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4期发表了沈清基《论 城乡规划学学科生命力》一文,从“本体认识、 基础研究、逻辑思维和学术批评”四个方面对作 为一级学科的城乡规划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城市规划》201 2年第1 2期刊出了杨俊宴从城 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视角探讨城市规划师能力结构 的雷达圈层模型的文章等。 ④ 1 952年全国高校按照苏联模式对院系进行调整, 华东地区多所高校土建系科集中到同济大学,形 成当时全国最大的以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并 成立了建筑系,在建筑系下面成立了都市计划教 研室,并按照苏联土建类专业目录,将专业名称 定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以后又更名为“城市 建设与经营”,这是“城市规划”专业名称的前 身。参见参考文献1。 ⑤ 在此教科书的封面上印有“只限学校内部使用”。 ⑥ 参见《建筑学报》1 958年第1 0期的同名论文。 ⑦ “城 规划”这一节的20个词条还包括:城市规 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卫 星城镇、居住密度、建筑密度、街坊、居住小区、 贫民窟、自然村、居民点、城市公用设施、红线、 市中心、卫生防护带、防护绿带、自然保护区、禁 伐禁猎区。参见参考文献2第1 97-1 96页。 ⑧ 第4版《城市规划原理》的目录中,出现了“城 住区规划”等内容。 ⑨ 参见参考文献3第0287-0289页。 ⑩ 同⑨。 ⑩ 沈清基提出“城 规划学”定义如下: “城乡规 划学是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演化机制、模式和规 律,研究科学进行城 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论、 方法的规律的学科。”参见参考文献5第1 5页。 ⑩ 参见陈敏《竞争与互助:进化的两个要素》中关 于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作 用的论述,《书评》,1 988。 ・ ⑩《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原著第5版)指出规划师 的六大核心能力为:前瞻性、综合能力、技术能 力、公正性、共识建构能力、创新能力。参见参 考文献6第29页。 ⑩参见参考文献4第255页。 ⑩参见参考文献4第230页。 ⑩参见参考文献4第40、71页框架图。 ⑨同⑩。 ⑩参见参考文献6第4O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德华,董鉴泓.城市规划专41,45年的足迹[M]// 四十五年精粹——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纪念专 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97. 2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试行本・第1 6分册・工 程技术【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 961. 5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第6版彩图本.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2009. 4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1. 5 沈清基.论城乡规划学学科生命力[J].城市规划学 刊,201 2(4):12--21. 6 伯克P,戈德沙尔克D,凯泽A,等.城市土地使 用规划【M】.第5f4.吴志强译制组,译.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9. 7 LeGates R T,Stout F.The City P.eader[M].2nd ed. R,outledge Press.2000:24O一24 1. 8 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 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9 石楠.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J].城 市规划,2oo3(2):82. 1 0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 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5):29—30. 1 1邹兵.关于城市规划学科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 的思考【J】_城市规划学刊,2005(1):28--30. 1 2赵万民,王纪武.中国城市规划学科重点发展领域 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5):55—37. 1j邹德慈.什么是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11): 23-28. 1 4冯纪忠.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的诞生[J].城市规 划学刊,2005(6):1. 1 5段进,李志明.城市规划的职业认同与学科发展的 知识领域——对城市规划学科本体问题的再探讨 [J】_城市规划学刊,2005(6):59-63. 1 6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 划学刊,2005(6):2--1 0. 1 7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 值观之辨[J】_城市规划学刊,2006(1):11—1 7. 1 8余建忠.政府职能转变与城乡规划公共属性回 一薄 墼帐瞰计南 辫 帐望黼蹄 曲 归——谈城 规划面・恪的挑战与改革【一营.轰 J].城市规 划,20o6(2):26-30. 1 9赵民,赵蔚.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加强城市规 划专业建谢J】.国际城市规划,2009(1):25--29. 2O罗震东.科学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 规划学科建设 元思考【J].城市规划学-/.1,201 2(2):54--60. 21杨俊宴.城市规划 币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 研究——基于一级学科的视角[J].城市规划, 201 2(1 2):91-9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