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红实验小学 梁娟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等 教学过程 :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你们每人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我们来一起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师:(点击课件)如果用两个手指夹1支铅笔,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支铅笔,请同学们动手夹一夹,然后再相互说一说。
师:一只手可以夹4支铅笔,那么两只手可以夹几支铅笔呢?(点击课件)三只手,四只手,甚至是更多的手夹铅笔,能夹多少支呢?(点击课件)
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观察。
师:下面我们到小兔宝宝家去参观一下吧!(点击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好,你来说一说! 生:„„
师:你再来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言也很积极。这幅图上不仅有可爱的小兔,还有美丽的手帕,甚至还有“篱笆墙的影子”。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一下这些景物。 ①我们首先来欣赏第一组“美丽的手帕”。(点击课件)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手帕?又有几只夹子吗?„„你来说一说!生:„„ 师:我们来完成一张表格。(点击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逐次点击) ②我们再来看一看可爱的小兔宝宝。(点击按钮,返回到兔子)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兔?又有几只蘑菇吗?„„谁来说一说?„„好,你来!„„生:„„(点击按钮,前进到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逐次点击) ③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篱笆和木桩。(点击按钮,返回到篱笆)谁来说一说图上有几块篱笆?又有几根木桩吗?„„你来说一说!生:„„
(点击按钮,前进到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逐次点击)
2、出示问题,揭示规律。(点击按钮,返回到第一张场景图)
①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好,你来说一说!„„ 师:对的,它们依次是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等等, 师:同学们,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呢?„„(对的,也是夹子)夹在它们中间的是什么?„„ ②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小兔宝宝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谁来说一说?„„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呢?„„夹在它们中间的是什么?„„ ③最后我们观察一下篱笆和木桩是怎样排列的,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告诉其他同学。„„
3、小结:像刚才这样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点击按钮,前进到表格)我们把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物体叫作两端物体(点击课件,板书),排在它们中间的物体叫作中间物体(点击课件,板书)。你们发现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
生1: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 生2: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
师:你们说的真好,上面的排列的确存在这样的规律。(点击课件出示规律)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一个,或中间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物体少一个。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好不好?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①展台一旁有7面旗,每两面旗之间有一盆花;
②马路一旁有9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盏路灯; ③一幢大楼有8层,每两层之间有一层台阶;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规律:
( )和( )间隔排列,两端物体是( ),中间物体是( ),( )比( )多1个。
2、①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②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么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3、①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②把一根木料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课堂小结,回顾规律。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找规律”,有两个物体间隔排列。 生:中间物体„„两端物体„„ 生:„比„多1个„„
2、结语: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积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周围事物,努力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吧! (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板书: 找规律
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 中间物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