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的 大 庙
赵 哲
想我离开家乡的日子已二十几个年头了,当我再次踏上曾经养育过我的这片热土,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的时候,便出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场面。鬓发未衰,乡音未改,昔日的山,昔日的河,还有那让我永远难忘的大庙,我的金色童年、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活就是在这大庙院内度过的。
据老校长讲,大庙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当时所建的这座庙属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两座庙之一,另一座在今天的赤峰地区,现已塌陷,留有遗迹。陶思浩大庙是当时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建。由于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朝政败落,天灾多发,民不聊生,所以人们把祈求和愿望都寄托在诸多的神灵上。
大庙的建筑形式属我国典型的四合大院形式。建筑全部采用青砖木梁飞檐结构,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古朴典雅,用功精巧。正大殿座北朝南,朝北为后殿(奶奶庙)。往南为关公殿,殿内供奉着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关云长,象征着关公为老百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往前矗立着一块功德牌,铭刻着建庙年份和赞助人名。两边植有两棵长势茂盛的苍松翠柏,东西各有两排禅院。在其正南两端各建有钟楼与鼓楼。
中间是劳动人民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时演艺的大戏台。整个庙宇共有大小房间99间,占地约39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庙院经过重新整修,陶思浩地区中小学就设立其院内。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陶思浩地区包括邻近十几个村庄的学生都就读于这所学校,老一辈教育者们用他们毕生的精力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后北正殿和奶奶庙塌陷,后又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其它庙宇也相继倒塌,现存只有正南大戏台。
望着眼前破烂不堪、落迫不已的庙院,我不禁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儿时的校园生活象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着,尤其是那位老校长的身影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上小学时,放学后几个淘气的小伙伴在校院里玩耍,天色已晚仍无归意,这时邢校长准备下班回家巡视校院时,发现了爬墙上房的几个小家伙,邢校长招呼并接扶我们慢慢下来,并和我们一同回家。一路上他给我们讲述了我们的校园——大庙的由来,并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爱护校园,爱护公物,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出力。邢校长的话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打动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几个小伙伴不论多晚都要等着邢校长,和邢校长一起走,听他给我们讲大庙的故
事,还有那些做人的道理。
今天,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拼搏,回头审视过去一
段经历的时候,我更加感到了老校长的人格魅力。其实,所谓教育,言传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还是身教,道德学家无论怎样口吐妙语,但远抵不住一个身体力行者的一个细小动作,老校长全部做到了。虽然现在大庙不复存在了,但老校长的精神无时无刻地激励我永远向前,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现在,身在异乡的我,依然怀念着家乡的大庙,依然怀念着儿时的老校长。
写于二00八年仲秋 包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