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A1学情分析方案

来源:九壹网


学情分析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的目的: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生活经验等因素。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情的分析。

本堂课为二年级数学课,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学情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运算符号的认识、平均分的理解等)、学习能力(思考方式、思维水平等)、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等,改善传统的依据教师个人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习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二)案例研究课题: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是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

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的工具选择:

问卷星:平台自动批改、统计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用于收集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的原始数据。 (四)学情分析方法:

统计法——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获取问卷星数据,了解学生对该话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学情分析内容 1. 教学主题

对除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是学生探索求商的方法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因此教材在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例2通过直观图和文字,既呈现了两种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过程,并由学生提出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表明对学生不同分法的尊重;又用两个箭头指向了共同的平均分的结果。例3通过有关联的两幅情境图,展现了学生根据每份要分得多少进行平均分物的过程及最后分得的结果。结合例4、例5及第二小节的例1可以看出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地理解平均分对于认识除法、探索求商方法的重要性。 2. 教学对象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脑海中的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从问卷星调查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该班级的学生对除法的概念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除法里各部分名称还不熟悉,所以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年龄和班级特点,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展有效教学。 3. 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从前期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能简单说明什么是平均分,但整体的思考维度还不够广,语言理解能力还有待加强,有鉴于此,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题意,理清思路,从“份数”和“每份个数”这两方面进行思考,挖掘生活素材,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本节课,教师基于学情分析制定了课堂教学的适切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

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技术手段的帮助,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为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行动的基础和指南。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如下: 1.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如果只从结果上看是无法区分的,都是每份同样多。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手分的过程,体会到平均分的方法的不同,才能为理解“等分”和“包含”这两种平均分的不同情况奠定基础。 2.以直观图示为桥梁。

画图是理解与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直观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所画直观图的异同,体会图的形式不同,但结构是相同的,使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达到明晰数量关系、

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 3.以语言表述为标志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通过语言表述,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状况。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意思合理即可。

总之,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课标中“四能”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