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O4年第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No.5 总第121期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seria1.No.121 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焉树芬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O660OO) 摘要: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美育,由于其毕竟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所以当然会起到德育的作用。从内容上分,音乐 的德育作用可以分两个层次:具体的历史性的和抽象的永恒性的。以音乐作为德育的手段有其突出的优势,认识到音乐 的这一作用则是施教的前提。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04)05—0050—02 在“德、智、体、美”四育的分类中,音乐教育被归入美 题。古琴名曲《广陵散》,也是歌颂了一个叫聂政的勇士复 育范畴,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艺术是表现美的。好 仇的故事。它是以其强烈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而不是艺 的音乐能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美酒,给人以美的享受。但 术成就传名后世的。显然,在音乐只能为贵族所享用的古 是,音乐作品既然是以情动人,往往与重大的社会主题相 代,人们尚且如此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那么在音乐无所 关联,它就必然地要反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从而起 不在的现代社会,认清音乐的德育功能就更是音乐教育工 到思想教化和情感熏陶的作用。 作者的责任了。 我国史籍中关于音乐故事的记载,大多与其教化功能 音乐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相关。古代的周公“制礼作乐”,把音乐看作是礼制的辅助 第~个层次与具体的历史性概念相关,往往表现为不 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教化人心,强化维护周王朝的社会等 同人群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如阶级、民族、 级制度;在孔子教学的六项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 革命、解放等类。这类概念反映的是社会的阶级对立,所 音乐排在第二位,是作为德育课开设的;对于周朝正统思 以表现这类思想内容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战斗性。比如, 想观念的被冲击,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是和诸侯擅专 《国际歌》是对整个旧世界的宣战书,它犹如一篇通俗的 征伐同样使其痛心疾首的。《论语・八佾》中记载了孔子对 《共产党宣言》,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思想武器和力量源 《韶》曲和《武》曲的比较评价,是他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典 泉,表现的是阶级对立9・各国国歌中的战歌一类都是在同 型事例。他认为,让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曲是尽善尽 敌人作战中产生的,如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 美的,而《武》曲虽尽美却不尽善。这里的“美”和“善”是分 《马赛曲》,都充满着爱国主义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激情, 别指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武》曲为什么不够尽善呢?虽 《游击队歌》、《华沙革命歌》、《青年近卫军》等歌曲,都是这 然周武王仁德,但伐纣王以取天下,终究以下犯上,况且战 方面的佳作。它们表现的是民族对立。也有的歌曲或乐 事人乐,难免杀伐之声,致使乐曲难臻完善,这与歌颂尧舜 曲,是以徐缓的节奏、抒情的方式来揭露阶级压迫和表达 禅让的《韶》曲相比自然就落了下风。韩非子在《十过》一 爱国主义的战斗精神的,如我国的《大路歌》、《解放区的 文中,将“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列为第四过, 天》、《松花江上》、《太行山上》、《我的祖国》,前苏联的《小 并讲了晋国乐师旷谏晋平公德薄不能听曲的故事。师旷 路》、《喀秋莎》等。这类歌曲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 先是谏阻晋平公听得之于濮水的《清商》之曲,认为这是亡 往,反衬敌人的凶残,从而达到激励斗志的作用。还有的 国之音,“先闻此音者,其国必削”;然后又以“吾君德薄”为 音乐作品兼有激昂和徐缓、战斗性和抒情性的风格,一般 由,两次阻止晋平公听古之有德义之君才能听的《清徵》和 都是较大型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其教育 《清角》两首曲子,晋平公均言“所好者音也”,坚持要听,结 作用是不言自明的。无数革命战士是在这样的歌声中走 果导致自己大病一场,晋国大旱三年。这个寓言式的故事 上战场的,许多先烈是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的。我们可 说明,听什么音乐在当时不仅是德育问题,而且是德政问 以把这类歌曲的教学直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只 收稿日期:2004—03—16 作者简介:焉树芬(1958一),女,燕山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第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5l 是采用了艺术的形式罢了。 场,如果没有一腔爱国热情是做不到的。至于当我国运动 第二个层次是与抽象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和愿望 健儿站在国际赛场最高领奖台上,合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关,往往用和谐、友爱、善良、高尚这类词句表达。这一 国歌》的旋律放声高唱的时候,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感到 类作品表现的是人类对终极美好社会的追求,而这种追求 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往往是以博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为核心的,所以反映这类思 既然音乐教育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就决不能对它掉以 想内容的作品多是抒情的和赞颂性的。比如,《小狗圆舞 轻心。如果忽视了对青年学生进行音乐德育教育,将犯下 曲》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欣赏;《春江花月夜》和《田园交 也许是历史性的错误。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国务 响曲》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梁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卿杜勒斯曾说过:“如果我们能教会苏联的青年人唱我们 爱情的追求。至于像《友谊地久天长》、《祝你平安》、《念故 的歌曲并随之舞蹈,我们就能教会他们按我们的方式去思 乡》和无数爱情歌曲,则表现了人类千古永恒的亲情与爱 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的德、法两国士兵都传唱着 同一首歌《丽丽・玛莲》,表达了对和平的共同向往;不同肤 色的人都可以在施特劳斯美妙的圆舞曲声中翩翩起舞; <大峡谷》和《高山流水》让大自然成了人类有灵性的亲密 朋友;不管谁加入《欢乐颂》的合唱,都会在圣洁的气氛中 感受到“四海一家”的人类博爱精神。由于这类作品表达 的思想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所以更适合用器乐曲来表现, 它们在陶冶人的情操、唤起人们的爱心和良知方面的作用 也是不可低估的。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向 聚在烛光和蛋糕旁的人唱一曲《祝你生日快乐》,都可以赶 到飘出<婚礼进行曲》旋律的地方向新人祝福。把这类音 乐作品的教学看成是对人的良知与美德的培养,这是一种 宽泛意义上的德育,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有生命力的、能世代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是 表达了上述两类内容的。至于许多低级粗俗或无病呻吟 的音乐,往往是短命的,当然不能在课堂上传播和欣赏,恰 恰相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正在于让学生在学会欣赏 严肃的经典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增强抵制不良音乐的能 力,加快其淘汰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优秀的音乐 作品流传下来,也有许多当代新作足以自豪。当年台湾校 园歌曲风靡大陆时,大陆的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 曾倾倒了无数台湾听众。一位台湾小提琴家演奏完《梁 祝》后说,原来他对大陆的印象是一片青面獠牙,从《粱祝》 优美的乐曲中他感到,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音乐的人民, 决不会是邪恶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二胡曲 《二泉映月》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并且说:“这首曲子是应 该跪下来听的。”这类优秀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该 在我们的课堂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不但可以抵制民族虚 无主义,更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著名钢琴 家殷承宗把《黄河》作为保留节目,每年在国外演奏近二十 维。”这段话后来被毛泽东概括成: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 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言犹在耳,苏联已经被演变掉了。当然,不能把苏联社会 主义事业的夭折仅仅说成是唱了美国歌曲的结果,但美国 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法中包括用音乐灌输西方价值 观念是肯定的。《礼记・乐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以和,其 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tz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看来在音乐与政治相通这一点上,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的认识是颇为接近的。现在,中国共 产党人也已经进入了第三代、第四代,现代的杜勒斯们正 在把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来,在这样的时候,强调音乐教育 的德育功能,应该是大有必要的。 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并不是要否定它的美育功能, 而是说不要把德育和美育截然分开,把“善”的内容和“美” 的形式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要用 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育。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枯燥的 政治说教,但是没有什么人不喜欢音乐。“寓教于乐(1e)” 也可以读成“寓教于乐(yue)”,就是让音乐成为对学生进 行品德修养教育的工具。我们也不妨借鉴杜勒斯,教会学 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同时培养他们学会独立的科学的思 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论语[M]. [2]礼记・乐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495. [3]陈其射.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J].音乐研究,1998,(3). [4]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 音乐研究,1998,(4). (5]向延生.民众的呐喊战斗的凯歌[J].人民音乐, 2001,(8). [责任编辑:西广明]